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自先秦以来就一直非常重视人才德育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道德教育更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从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探讨入手,分别就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意义等进行了分系统论述,旨在为当代大学生德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2.
儒家道德教育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教育的主流,在其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受到了来自先秦道家、墨家、法家及魏晋玄学、佛教和明清启蒙教育思潮的强有力的批判。对这些批判的历史梳理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与实践,重建当代德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韩非的法治思想与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韩非的法治思想与伦理观余光贵韩非在继承和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法治思想体系,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是,韩非同时又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因此在他的法治思想中,是否也继承有儒家思想?他的法治思想,是否与传统的...  相似文献   

4.
构建转型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承接传统德育思想的精华。文章主要研究了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中所蕴涵的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和一些优秀道德精神,认为它们对于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学术界对周敦颐评价的几个问题,审视周敦颐之前的儒家心性论是否有本体论的根基,对其哲学思想的主旨并与儒家的理论特点进行对比,进而分析周敦颐心性本体论思想的意义和作用。由此认为,周敦颐哲学虽继承了先秦儒家“性与天道”的思想,改变了被汉儒扭曲为政治至上的天人感应论,恢复了原始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在道德联系。但他对儒学的贡献是技术性的,而非根本性的;是学术性的扬弃,不是政治性的转折。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对自然科学的认知是在不断与自然交往中产生的,在自然认知的基础上提炼出的古代哲学思想一经形成则反作用于自然科学。古代哲学以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观念为集大成,在这些哲学中散见的各种思想政治对古村落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先秦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政治对传统村落的影响。儒家的思想中礼论和道论对传统村落的影响是明显的,以祠堂为中心的村落布局是其代表;道家尊重自然和崇尚自然的思想顺应了山区传统村落的规划发展,这种思想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他们对此虽未作系统论述,但依据其主要言论及其知行观,可以看出他们将道德教育心理过程大致划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个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基本要素或环节。先秦儒家学派道德教育心理过程思想,即便在现代社会仍给予人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牟宗三为建构道德存有论,将先秦儒家典籍中的一些论述强行作存有论的解释。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先秦儒家尚不具备道德存有论的思想,故牟宗三此种做法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分析了宋明道学的内在精神实质:宋明道学在继承先秦儒家、道家推己及人的道德教化的思想传统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道德治国,以德服人、以德教人理想思想,从而真正体现了宋明道学的精髓是践行履实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特别注重道德教育,本文阐明了儒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及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并就其对现实的意义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我国自然山水美学思想发展的起始阶段。虽然在此之前已有了自然审美的朦胧意识,但真正从美学的角度来认识、理解自然山水,还是应从此时期开始。这一时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及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等人的自然审美观基本代表了先秦时期儒家的自然美学思想,并对后世的自然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之一,哲学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在先秦儒学向汉代经学的转变过程中,董仲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主张“独尊儒术”使儒学神学化、经学化、社会化上。董仲舒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着重从重德教、辅刑罚,万民之性、待教而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必仁且智以及教师观等方面,来分析董仲舒的修己治人之道,可以使高教管理者对古代儒家伦理管理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道两家文化是以"和"作为自己的价值内涵与理想目标的文化,其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通过对先秦儒道心理和谐思想进行分析阐述并对其异同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虽然存在着实现心理和谐的方法与途径的不同,但它们有着向内用功以获得心理和谐的相似性,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人的心理和谐。先秦儒道两家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支撑与推动着心理和谐思想的阐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儒家为己之学是修身之学,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自省又是修身之本,故自省可谓是儒家为己之学的不二法门。先秦儒家自省意识奠定了儒家自省学说的基础,孔子及孔门“七十子”、孟子、荀子都有具体的自省思想,孔子的“内自省”“自讼”,孟子的“自反”“反求诸己”,荀子的“参省乎己”是儒家自省思想的经典表达,在省过、为学、进德等重要方面初步建立了儒家自省学说体系,成为汉唐儒学、宋明理学自省意识的思想源泉和理论依据。先秦儒家自省意识虽然朴素,尚不系统,但在整体上呈现出主体性、自觉性、乐感性、人文性的理论特征。先秦儒家自省意识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一道分水岭,是处理人己关系的重要法则,它开启了儒家自省传统,为推进当下的公民道德建设、唤醒当代自省意识提供了思想资源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对尊孔复古、戕害人性的教育要旨进行猛烈抨击,并提出德育、智育、体育、职业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思想;李大钊指斥"以孔道为修身之本"的"国民教育"违背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应代之以现代国民教育;毛泽东批判旧教育课程太重、摧残青少年,倡导德智体三育并重、促进学生身心平衡发展;蔡和森呼吁冲决"三纲五常"的教育罗网,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蔡元培、钱玄同等人也主张废止旧教育,实施德智体美和世界观教育并举的新教育。他们所提出的反复古主义的教育方针思想,是研究近现代中国教育方针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儒家传统荣辱观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荣辱观教育统领道德教育,以道德教育统领人才培养,这是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和社会治理思想的精华。传统儒家荣辱观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无非有二:一在知耻,二在求荣。儒家一贯认为,不知耻无以为人,不求荣无以为尊。因而主张荣耻对立,泾渭分明,荣荣耻耻,礼义立人。以知耻教育来推进义理教育,以义理教育来保障道德秩序,以道德秩序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这正是儒家认定荣辱观教育为“治教之大端”的基本思路。认真分析儒家传统荣辱观,可以为今天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当今全球生态危机使得对人类现有文明的反思成为当务之急,对中国传统文化即先秦儒家文化的重新认识可以深化这种反思。反思结论如下:先秦儒家之“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内圣外王、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逻辑思路,敬畏自然的宗教文化是其生态经济思想的三大根基,在这三大根基的共同作用下,注重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先秦儒家之生产观、消费观、赋税观与分配观的显著特征,从而使其经济思想富含大量的生态因子,这也为身处生态困境的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儒者,叔孙通深谋远虑,因利乘便,与时俱进,行事委婉,终为汉家重用。但人们对其儒学实践颇有微词。其实,叔孙通成功的儒学实践正是先秦以来儒家自我调整、自我革新的结果,它促成了儒家政治理想向现实的转化,并为儒学从私学逐步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