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白氏长庆集·琵琶引》中“梦啼妆泪红阑干”句,今人皆以宋绍兴刻本为现存最早刻本而持之不疑(如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查《四库备要·白香山诗集》、《全唐诗》,均于此句下注:“一作‘梦啼妆泪落红阑干’”。辩二句之优劣,笔者认为当以“啼妆泪落”为好。  相似文献   

2.
严云受同志在《论贾宝玉性格的矛盾性与时代性》(见《红楼梦学刊》86年2期)一文小说:“由于当叫历史条件的限制,曹雪芹只能借用陈旧的字眼,杜撰了‘意淫’这一词语,来表达当时生活中新出现的事物。‘意’,主观、心灵方面;‘淫’,浸淫,增进,扩展。 ‘意淫’,实即个性发展的意思。”其中把“意”简单理解为“主观、心灵方面”是正确的,而对“淫”这样解释就成问题了。  相似文献   

3.
享者,亨也     
蒋寅同志的《‘享’乎?亨也》(载本刊1981年第二期)认为,《典论·论文》中的“家有弊帚,享之千金”(语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应解释为“家里的破扫帚,(看得)和千金一样”,此见甚是。然而蒋文又据胡克家《考异》“‘享’当作‘亨’”,称此“享”字“为后世改也……此处作‘享’实难解。”对此笔者则不敢苟同。近人黄侃曰:“‘享’、‘亨’古皆通作亯。”今查“享”一般写作“亯”,然亦有写作“(?)”的,下面正是“子”。又见《集韵》:“亨……古作‘亯’、‘(?)’。”隶变以后则统一写作“享”。“亨”字的出现是后来的事。对此,清代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七《墨子·叙》中曾作过较为详细的阐述。他说:“‘享’字隶字作‘享’;又省作‘亨’,以为亨通之‘亨’;又转为普庚反,以为亨煮之‘亨’。今经典中‘亨煮’字皆作‘亨’(俗又  相似文献   

4.
论唐寅诗风对《红楼梦》诗词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压卷巨制.《红楼梦》又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与作者曹雪芹同时代的评论家脂砚斋说:“雪芹撰此书,亦有传诗之意”.曹雪芹在这部小说中创作了大量诗词曲赋,人们通常称为“红楼梦诗词”,其各体兼备、寓意深邃,具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红楼梦诗词或为了深化主题,陈述此书立意之本,或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或描绘周围环境,烘托故事氛围,或预示大厦将倾,家运消亡的悲剧结局…….作者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思想见解、精湛的艺术手法熔铸出一种独特的诗的境界.这些诗词一直成为“红学”领域研究和探求的重要课题.诸如:其中内容之一,就是《红楼梦》诗  相似文献   

5.
试说副词"马上"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上”一词 ,几部大型语文工具书引源皆为《史记·陆贾列传》 :“高帝骂之曰 :‘乃公马上而得之 ,安事《诗》《书》 !’陆生曰 :‘居 ,马上得之 ,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释义为马背上 ,多指征战武功。这时的“马上”是一个方位短语。这一语源 ,形成一个典故“马上得天下” ,谓武功建国。如 :“莫言马上得天下 ,自古英雄尽解《诗》。”(唐·林宽《歌风台》)“马上”从典故中分离出来 ,指代征战武功 ,是宋代的事。如 :(1)马上成功不喜文 ,叔孙绵蕞共经纶。(宋·王安石《嘲叔孙通》) (绵蕞 :指制订整顿朝仪典章。)源于唐代孟郊《登科后》“春…  相似文献   

6.
社会心理是普列汉诺夫著名的“五项论”公式的一项,是社会存在与思想体系之间、经济基础与思想体系之间的中间环节。(参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他指出:“说社会的经济发展‘归根到底’决定社会发展的所有其他方面,就是承认(正是由于‘归根到底’这几个字)存在着许多其他的中间的‘环节’,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影响所有其余环节。于是,正如大家所看到的,结果就产生一个极其复杂的力量体系,在研究这个体系时,‘苏兹达尔式的’简单化除了产生最滑稽可笑的结果外,是不能产生任何其他结果的”。(《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三卷第359—360页,以下凡引此书,仅注明卷次、页码)因此,他对社会心理的研究是以承认中间环节的存在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以下出自此书的引文,仅注页码)一书介绍了南斯拉夫“实践派”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一种社会辩证法,可是恩格斯却表现出了‘消极的科学主义和旧本体论主义’,发明出了‘自然辩证法’,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本意的”,“必须坚决予以清算”(第53页)。之后,作者作出如下价值判断:“可以肯定:‘实践派’指出自然界本身没有辩证法是完全正确的”(第55页)。这里,提出了两个原则问题:一、客观自然界本身究竟有否辩证法?二、肯定自然辩证法有否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本意?鉴于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不能不辨别清楚。  相似文献   

8.
1985年沈有鼎先生在一次讲《墨经》的课程中指出:“‘攸,不可两不可也’,在‘不可’中间加‘两’字,‘不两可’是矛盾律,‘不两不可’是排中律.”并且认为:“《墨经》拿不常用的‘攸’用为逻辑术语,是说一对矛盾判断,过去把‘攸’完全改为‘彼’是没有脑子的.”沈先生还让我们把有的“彼”字改为“攸”.除了把“彼”改为“攸”,我们持相反意见外,其余我们认为沈先生的见解都是正确的.我们认为把“彼”都改为“攸”不一定合适的理由如下:一则张惠言据说校经,作“彼”.二则“攸”一般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如“君子有攸往”(《周易·坤卦》).或者放在主语与动词或形容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如“风雨攸除”(《诗经小雅·斯干》).或者作处所讲,如“为韩结相攸”(《诗经·大雅·韩奕》).也就是说,“攸”字多用于动词前面或放在主谓之间,不如“彼”灵活,指代性更广泛.还有更主要的一点是,“攸”的古汉语涵义“所”、“就”、“处所”与辩似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而“彼”有“相对”的涵义,它可作指示代词,指代“那”与“此”相对,如“息壤在彼”(《战国策·秦策二》),又可指代“别人”、“对方”与“己”、“我”相对,如“知己知彼”(《孙子兵法,谋攻》),而辩不能一人去辩,  相似文献   

9.
《卷九·后废帝纪》   (元徽二年 )五月……甲午 ,抚军典签茅恬开东府纳贼。 (中华书局 1974年 10月版点校本 ,第 182页 )按 :中华书局点校本《校勘记》云 :“‘抚军’ ,《南史》作‘车骑’ ,《建康实录》作‘护军。’”考《南齐书·高帝纪上》载此事亦作“车骑典签” ,《通鉴》卷 133则云 :是时“抚军长史褚澄开东府纳南军” ,《考异》云 :“《宋书》作‘抚军典签茅恬开东府纳贼’ ,《南齐书》作‘车骑典签茅恬’ ,盖皆为褚澄讳耳。今从《宋略》。”今考褚澄乃齐开国元勋褚渊之弟 ,澄此后又仕齐至尚书。《宋书》成于齐初 ,萧子显又为齐之…  相似文献   

10.
从数量上来说 ,《水浒传》的“些”族词多于现代汉语。从使用频率上来说 ,《水浒传》的“些”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比现代汉语要高 ,使用范围要广。《水浒传》中“形容词 +动词 +些 +名词”中 ,“些”的语义指向形容词 ,而在现代汉语中 ,“些”一般移至形容词后 ,或用“点”。《水浒传》中“些 +名词”能单独作主语 ,而在现代汉语中 ,“‘些 +名词’不作主语 ,常用‘有些 +名词’代替”。《水浒传》中的“些”族词显得不对称。  相似文献   

11.
“阿缟之衣”,语出李斯《谏逐客书》。前后文是:“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对“阿缟之衣”,一般是这样注释的: “阿缟:东阿县(现在山东省阿县境)出产的绸子。”(《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把“阿”解释为。东阿”,其根据,大约是《史记·李斯列传》裴骃《集解》:“徐广曰:‘齐之东阿县,缯帛所出。’”然而,徐广、裴骃的解释是错误的。王念孙对此曾经作过认真的考证。王念孙在《广雅疏证·释器》“婀缟致(素勺),练也。”条下说:“婀……字通作阿。《列子·周穆王篇》及《淮南子·修务训》并云:‘衣阿锡曳齐纨。’高诱注云:‘阿,细縠;锡,细布。’《汉书·司马相如传》:‘被阿锡揄紵缟。’张(按:指张揖)注云:‘阿,细缯;锡,细布。’《史记·李斯列传》:‘阿缟之衣锦绣之饰。’徐广《音义》云:‘齐之东阿县,缯帛所出。’案:徐说失之,阿缟皆细缯之名,非以其出自东阿而谓之阿缟也。’  相似文献   

12.
杨献珍同志说:“什么叫对立的统一?中国有句古语,‘合二而一’,这句话的意思是物是合二而一的,同‘一分为二’是一个意思。”“‘合二而一’,(来自方以智[明末人]《东西均》之第24頁),‘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关于对立统一的光辉思想。”(見7月17日《人民日报》)艾恒武、林青山说:“事物是由两个对立面构成的,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中国古人是用‘合二而一’(見[明]方以智著:《东西均》)来表达的。”“‘合二而一’正是表达了辯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見5月29日《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13.
古籍整理中,校勘是一个重要环节。校读《管子》,觉得有两个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第一:由于对古字古义的训解有所不察而发生误校。略举数例,加以说明。如《轻重戊》:桓公问管子日:“民饥而无食,寒而无衣,应声之正,无以给上,室屋漏而不居,墙垣坏而不筑,为之奈何?”王念孙的校勘是:“‘居’当为‘治’,字之误也。《齐民要术》一,《太平御览·木部一》引此,并作‘治’。下文‘室屋漏者得居’,二书‘居’亦作‘治’。”(见《读书杂志》)大概王氏以为“居”是居住、居处的意思,在这里讲不通。而《齐民要术》、《太平御览》引此正作“治”  相似文献   

14.
(4)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 “瑞辰按《齐风》‘衡从其亩’,《释文》引《韩诗》作‘横由其亩’云,‘东西耕曰横,南北耕曰由’。《说文》:‘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又曰:‘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或从十久。’又曰:‘田象形,口十,千百之制也。’是亩之一纵一横,实兼东西南北之象。此《诗》‘南东其亩’,盖言南以该北,言东以该西也。”  相似文献   

15.
杜甫《新婚别》的“誓欲随君去(一作‘往’),形势反苍黄”句中的“苍黄”一词,《杜甫诗选》(浦江清等编)注云:“苍,青色;黄,黄色。可青可黄,形容形势翻覆多变。”(第179页)《杜甫诗选讲》(程云青著)注云:“苍黄:反覆。苍黄本是两种颜色,这里比喻反覆多变。”(第132页)马茂元《唐诗选》注云:“‘苍’,青色;‘黄’,黄色。‘苍黄’,指青黄相问的一种杂乱颜色。”他据此引申为“思想混乱”(上册第324页)。我认为此解盖沿袭汉魏南北朝之义(如《汉书·郊祀志下》、孔稚硅《北山移文》、杨炫之《济阳伽蓝记·敬义里》等等),但用以注释杜甫《新婚别》则是欠妥的。杜涛的“苍黄”应作“匆遽”或“紧急”解,它同“苍  相似文献   

16.
束景南教授所著80余万字的《朱子大传》,1992年10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我国哲学史研究著名专家张岱年和国际朱子学研究的著名学者陈荣捷皆特地为此书写了书序,张认为“这部《大传》把朱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后期代表,放到多维文化视野中加以考察’,这是一个崭新的观点,是值得赞扬的”;陈亦认为《大传》“从多维文化视野研究,以补‘行状’‘年谱’之不逮”,“其学问方法,诚属上乘。且多新见”。  相似文献   

17.
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史稿》562页讲到“消息”一词时说:“‘消’是‘灭’,‘息’是‘生’(文选七发李善注),‘消息’本是等立仂语,等于说‘消长’”。“到了第五、六世纪以后,‘消息’才有‘音信’的意义。”并以南朝梁元帝诗和唐代骆宾王、李白、杜甫的诗句为例。我们认为,“消息”作为“音信”的意义,在公元三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如东汉末年蔡琰的《悲愤诗》:“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西晋陈寿著的《三国志》中“消息”已经普遍用来表示“音信”的意义,例子很多,我们仅举几例: 《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魏尚书仆射陈群与丞相诸葛亮书,问巴消息。”  相似文献   

18.
<正> 前些年,在《文学遗产》上先后读到对于王翰《凉州词》中“欲饮琵琶马上催”一语和整个这首诗的不同解释。富寿荪同志认为,“‘催’字是作‘侑’义”,“此诗是写将士的豪情:葡萄美酒,夜光玉怀,而又有琵琶侑觞,于是兴高彩烈,尽情纵饮”(《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廖仲安同志则赞同把马上弹奏琵琶解为“催促征人出征”的说法,并说:“‘催’字在有的地方有‘侑’字之义,但在这里,恰恰不能作‘侑’字解释”(《文学遗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第七卷《集外集拾遗·自题小象》诗的注释有一个明显失误,它这样解释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出处:“风雨如磐,唐代齐已《侠客行》:‘黄昏风雨黑如磐’。”这处误作‘齐巳’为‘齐己’姑且不论,尤为严重的失误是;这句诗原非齐巳所作、齐巳亦无题为‘侠  相似文献   

20.
关于曹雪芹家世、祖籍的研究中,《五庆堂辽东曹氏宗谱》(以下简称《五庆堂谱》)为不少学者所重视。冯其庸先生对这部曹氏宗谱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以此谱作为主要依据,写出《曹雪芹家世新考》一书,确立了他的曹雪芹祖籍“辽阳说”。1990年5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影印出版这部曹氏宗谱时,冯其庸先生还以“北京燕山出版社”的名义在“出版说明”中写道:“《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俗称《曹雪芹家谱》)是清同治年间重修时的正式抄本,列举了中国伟大作家曹雪芹的始祖、祖辈和父辈的世系,是一部关于曹雪芹家世的历史文献。”并说:“此谱的历史真实性与曹雪芹的血统关系不容否认,它对于研究曹雪芹家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