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雾霾空气中存在的PM2.5 严重威胁公民的生存,引发全民对其高度关注与讨论.从公共管理角度思考PM2.5 问题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新兴的多中心权力理论为“公地悲剧”的治理开辟新的道路,并彰显着单中心权力难以企及的优势.从制度建立、相互监督、可信承诺三个维度,探讨多中心治理模式解决PM2.5 的制度保障.探索性地提出PM2.5 问题的多中心治理架构,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备受关注的PM2.5标准征求意见日前结束。记者从环保部了解到,征求意见期间收到了1500多条反馈意见,普遍赞成将PM2.5作为一般评价项目纳入空气质量标准,有的还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应提前实施。(《新京报》2011年12月7日)——PM2.5标准比现行的PM10标准更为严格,更能真实反映出空气质量的现状,同时也让环境整治工作有的放矢。不过,对于征求意见稿中,PM2.5空气质量标准拟于2016年1月1日全面实施的说法,人们并不买账。  相似文献   

3.
绿色技术进步缓解雾霾污染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3—2016年中国270个地级市的绿色专利与PM2.5浓度年均值数据,采用S-GMM和动态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绿色技术进步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城市雾霾污染与绿色技术进步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本地绿色技术进步显著降低PM2.5浓度,而邻地绿色技术进步不利于本地雾霾污染问题的改善。稳健性检验结果强化了基准回归得到的结论。要确保雾霾污染得到根本治理,需要进一步构建协同发展机制、优化市场环境,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升级。  相似文献   

4.
PM2.5(细颗粒物),这个大家原本很陌生的专有名词,因为2011年10月以来我国多地灰霾天气造成严重大气污染,而迅速成为社会热词。本文由此作为出发点,运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浅析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呼吁社会关注重工业污染等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期待人类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过去的2011年,北京市的PM10虽然降低到近3年最低的0.114mg/m3左右,但也多次出现"重污染"日子。并且,受到周围省份影响,北京市去年春季多次出现PM10峰值。一天之中,PM2.5浓度较大的两个区段是早晨7点到8点和下午18点到20点,该时段均为上下班高峰期,表明移动排放源已经成为北京市城市污染重要源头。除春节因短暂放鞭炮使PM2.5浓度有显著增大外,休假中的北京市细颗粒浓度降到最低,说明人们的活动对细颗粒的主导作用。因此,要积极开展前沿科学PM2.5及PM1研究,制定严格达标规划;在京津冀地区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信息公开透明;实施"一票否决制";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切实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健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监测报告和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PM2.5与汽车尾气的关系入手,分析我国汽车保有量的现有状况和发展趋势及其对PM2.5的影响,得到在持续高汽车保有量背景下PM2.5形势将更加严峻的结论,提出针对这一结论的PM2.5治理建议:一是以革新贯穿于全汽车产业链的科学技术为根本途径;二是以完善调控企业生产行为和个人购车用车行为的税收政策为短期手段;三是以建立可内化PM2.5治理成本的环保市场为长期方向,这对于解决当前的PM2.5问题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环境绩效评价是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本文以2008—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PM2.5爆表"事件作为外生冲击,考察了媒体关注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媒体关注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环境绩效,"PM2.5爆表"事件与媒体关注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治理效应一定程度上存在替代作用.进一步研究显示,"PM2.5爆表"事件带来公共压力的增大与媒体关注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治理效应在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以及竞争性较强的行业中,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如何激励企业承担环境治理责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也拓展了现有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PM2.5内涵的表述,说明PM2.5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性,并对比我国及发达国家的PM2.5标准,同时介绍我国对PM的监测情况,提出应对PM2.5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9.
资讯ABC     
《老友》2013,(2):27
雾霾警示:我们需要改变什么从1月12日开始,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苏等地都笼罩在雾霾中,污染程度高。在全国73个监测城市中,33个城市的部门监测站点监测数据显示,空气质量指数超过300,北京PM2.5一度超过900,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专家认为,PM2.5数值创"新高"与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结构的调整不到位、能源结构过度依赖煤  相似文献   

10.
PM2.5、PM10、空气质量报告……近期,这些名词频繁出现于人们的日常聊天中或QQ、微博、开心网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空气质量,但少有人知道得出这些数据的背后故事。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的空气质量监测员潘骏称,他们的工作就是为了让上海的天更蓝。  相似文献   

11.
彰华 《山西老年》2014,(12):13-13
10月19日,2014年北京马拉松在天安门广场开跑。选手佩戴口罩跑马拉松,成为马拉松历史上"壮观"的一幕。当天北京的PM2.5指数达到331重度污染,比赛现场,不少参赛者都戴起了各式各样的高倍防护口罩。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具有非线性特征的未来24小时PM2.5浓度预测难题,将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EMD)和相空间重构(phase space reconstruction, PSR)技术与布谷鸟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CS-SVR)模型结合起来,建立EEMD-PSR-CS-SVR组合预测模型。采用EEMD将PM2.5浓度时间序列分解为n个不同尺度的IMF子序列及余项,然后对各子序列进行相空间重构,再用重构后数据对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并得到未来24小时PM2.5浓度的预测结果,在其中采用布谷鸟算法对支持向量机参数进行优化。实验结果显示:建立EEMD-PSR-CS-SVR组合预测模型对PM2.5浓度的预测结果,相对于单一预测模型(ARIMA、LSTM、BP)、不同的模态分解方法(EMD-PSR、CEEMD-PSR),以及不同参数优化算法的SVR预测模型等具有显著提高的预测精度(R,RMSE, MAE, MAPE等评价指标),为未来24小时PM2.5浓度预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新年的一天上午,我骑车出远门儿去京郊看看。骑在北京东二环上时,发现有很多轿车都在排队,导致我两次超车,一次就超了一百多辆,很爽。年前,很多媒体都关注了"PM2.5"的问题——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  相似文献   

14.
基于DGM(1,1)模型的重庆市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测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雾霾已成为中国大气污染最为严峻的生态问题之一.重庆作为早期的工业基地,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准确预测大气污染物浓度是进行大气污染治理的基础和前提.基于重庆市2013—2018年的PM2.5和PM10年均浓度数据,分析重庆市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建立PM2.5和PM10浓度的灰色DGM(1,1)模型,探析重庆市大气污染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尽管两种大气污染物浓度都在逐年递减,但各自的下降趋势和幅度有所不同.近些年PM10的浓度下降幅度比PM2.5要更大.采用DGM(1,1)模型对两种大气污染物浓度进行预测分析,得到了较好的拟合效果.运用重庆市污染物浓度的预测结果,分析重庆市未来五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为重庆市相关环保部门制定防污治理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辽中南地区是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中要求的重点区域,以2016年辽中南城市群PM2.5日均浓度为雾霾污染测量指标,运用AR模型分析了雾霾的持续性特征,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和ISM模型讨论了城市间雾霾污染的相互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辽中南城市间雾霾污染存在较强持续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方向为从北向南,以沈阳等城市为中心向周边溢出;城市群内一个城市雾霾浓度的提高,会对周边城市产生冲击.辽中南地区的联防联控应考虑城市之间雾霾污染的相互影响,合理设置雾霾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调整产业布局等手段,可以产生更有效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6.
TSP与PM10 均是衡量环境空气中尘埃污染程度的指标。本文以大量实测数据为依据 ,对TSP和PM10 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以铁腕治理污染"、"向污染宣战"释放出中国政府异常强烈的政治信号和决心,但是,空气污染特别是PM2.5问题成因复杂、涉及面广,具有长期累积性、社会经济影响的广泛性、解决方案影响的普遍性等特点。由此灰霾治理更需要强调基于科学认知改进、社会损益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势等,制定基于区域发展成果共享、环境责任共担、长期行为改变激励的区域污染控制战略,实现区域污染控制目标实现的社会成本最小化、减排责任公平化、控制标准一体化、发展权益均等化的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1978年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保持较高的增速,目前超过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研究者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影响持有不同的看法,政治经济学范式强调城市增长逻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生态现代化理论关注城市化过程中培育出的生态理性,认为只有发展才能解决环境问题。在两个理论框架下,本文以空气质量为切入点,分析了人口和土地两个维度的城市化对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_2)、二氧化硫(SO_2)以及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的作用。发现在中等城市化水平的地区空气污染水平最高,在城市化水平较低和较高的两端污染水平最低。此外,相比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为生态现代化理论提供了支持,城市化实质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减轻是多个层次的行动者在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城市经济理论提出地理集聚、城市规模与雾霾污染之间的关系假说。随后以地表PM2.5浓度反映雾霾污染程度,同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分别从产出、就业和资本这三大层面测度各城市制造业地理集聚水平,并运用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地理集聚和城市规模对雾霾污染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地理集聚对雾霾浓度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先扬后抑的倒U型特征,但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尚处于雾霾污染随着地理集聚的提高而加剧的阶段。同时,城市规模的扩张有助于缓解制造业集聚对雾霾污染产生的加剧作用。此外,地理集聚与城市规模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的城市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异质性明显,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探究雾霾污染的区域差异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Dagum基尼系数和Tapio模型,研究了中国2015—2020年雾霾浓度的区域差异及其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情况。研究发现,各大经济区PM2.5浓度均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季节性变化呈现出“冬高夏低”的特点;PM2.5浓度总体区域差异有扩大的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西北综合经济区的区域内差异扩大趋势明显,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区域内差异缩小趋势明显,黄河中游、长江中游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的区域间差距扩大趋势明显;大多数地区雾霾浓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都表现为强脱钩状态,但脱钩状态不具有持续性,脱钩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