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也罢"有两种用法,一是单用,表示容忍或只得如此,有"也就算了""也行"的意思;一是两个或多个隔开配对使用,表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如此。考察"也罢"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情况,并讨论"也罢"虚化的过程与动因、"也罢"与"也好"的关系、"也罢"的语法性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著名的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哲学中具有三重涵义:在人与神相比照的维面,西方哲学强调了"死"是必然的.死是内在于人生之中的;在人与物相比照的维面,西方哲学强调了"死"是幸福的,死亡就是灵魂从一处迁往另一处;在人与人相比照的维面,西方哲学强调了"死"是独立的,死亡使人自身个别化从而本真地作为他自己而存在.  相似文献   

3.
仇恨熬干人     
秋天,农民握锨把谷粒扬向空中,借秋风吹走秕糠,落下谷粒。——有价值的留下,无价值的被风吹走。然而对人生来说,去留与其价值并不等同。人生比种庄稼复杂。人与人交往,夫妻也罢,朋友也罢,同事也罢,最终留下的,不一定是爱,或许是恨。假设生活是风,先被吹走的是什么?是柔情蜜意。别人对自己好,自己认为理所当然。没有立即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生"的定义,在中国的词典上大多解释为"人生是指人生存以及全部的生活经历。"但在美国的教科书上,"人生"的定义却是另一番表述:"人生就是人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一曰"生存",一曰"表演",既显示了东方文化的沉稳,也显示了美国人的浪漫。细细想来,美国式的人生定义也有一定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经典诗词中,"物是人非"是一种重要的抒情范式。这一抒情范式的特点,便是借宇宙自然中永恒不变的物象来凸现人生之短暂、人生的多变,生发出人类共有的感情,从而警醒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诗经》中已出现了这一抒情模式。不过在唐以前,"物是人非"这一抒情范式表现得较为单调,内容多为悼亡诗和咏史诗。唐以后,伤逝、咏史怀古、离别、思乡、闺怨等各式主题都大量采用这一抒情模式。这也说明"物是人非"这一抒情范式适应主题的普泛性,几乎成为人们的"心头语言"。"物是人非"抒情模式一般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今昔对照、情以物迁、虚实相生等。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有一种生而有之的"悲愁感",这一"悲愁感"是"物是人非"生成的心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6.
老年如诗     
余秋雨说,"老年如诗"。人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了远处,宁静下来的周围环境和逐渐放慢了的节奏,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  相似文献   

7.
正任何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拥有这样一个身份——劳动者,或体力,或脑力,校长也不例外。校长在公众认知层面是一个学校的管理者,但是实际上,因学校性质、阶段、大小的不同,每位校长扮演的角色又大多不一样。"总管"也好,"后勤部长"也罢,校长终究也是一位劳动者,有腰酸,也有背痛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转眼间,我们这代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真正"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人,也已近花甲之年."花甲"一词的含义,对于知了"天命"的人来说,可谓兀然间变得敏感且昭然起来,仿佛人生的七彩含意,都诠释于其中而大音希声,都融汇为一种虔诚的冥想与怀念了.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城市人,对现代文明之缩影的城市文化,不仅表现为一种认知,更有一种切入肌肤的体会。是也罢、非也罢、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你生活在城市里,总躲不过它。为此需要一种理解,一种冷静的判别,一种关于价值取向的定夺。本期推出“城市文化”栏目,集中编发一组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研究城市文化的文章,以资评鉴。  相似文献   

10.
佚名 《百姓生活》2010,(6):22-22
人生有得意的时候,也有失意的时候,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时起,便生活在得意与失意之间。得意也好,失意也罢,都不过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地位的心理状态。得意者前呼后拥,面对的是鲜花和掌声;失意者门可罗雀,面对的是苍凉和寂寞。因此,得意者往往喜气洋洋、满面春风,失意者大多情绪低沉、垂头丧气。  相似文献   

11.
审美是人生方式之一.在古希腊罗马哲人的对人的论说中,就已包含有审美的内容或显示了走向审美的趋向.审美如何成为人的生活方式之一,这是由生活本身的属性和真、善、美三种基本的人生活动模式决定的.所以,审美是一种人生方式有其独特的内涵.这种审美人生方式的初步界说,对人生终极目标的追求确定了基本的方向,从而也奠定了审美是一种人生方式这一观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诗人气质与青春气象,是王统照五四时期最鲜明的精神特征.受惠于五四,他走向了平民,获得了民主、平等的意识,人道、博爱的胸怀;受惠于五四,他广泛地吸纳了世界文艺思潮,涵育出宽容、开放的艺术精神及现代意义的个性气质,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作品风貌.其中,纤细迷惘的"情绪化"的对人生问题的哲理性思考,是五四诗人型作家王统照的本色,也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种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3.
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曾殚精竭虑地想把女儿孙丹培养成艺术精英,女儿却只想做个平凡人,母亲为此冷战多年。如今,当眼看着女儿从事着“毫不起眼”的工作,并收获了人生的快乐时,斯琴高娃终于明白,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风光也好,平凡也罢,只要内心快乐、生活开心,就是最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莫言小说讲述近代以来山东农村的故事,展现一幅幅奇异瑰丽、惊心动魄的故事,洋溢着强烈的"土"的气息。"土"是那一片土地,是那一群人;是生存的根基,生活的常识;是人生的理想追求,也是生命的最终归宿。"土"给人生以崇高神圣的意义。扎根土地的人最有生机活力,最坚韧顽强,自由自在,拥有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作为山东现代文学第一人,王统照在诸多领域里都成果斐然,但文学史对王统照的评价及定位,与之对新文学发展的贡献却无法相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部分学者提出,应该进一步提高王统照的历史地位.作为王统照研究的新成果,阎奇男的<"爱"与"美"--王统照研究>一书重新评价王统照其人其文,再次发掘王统照的文化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白岩松 《百姓生活》2012,(12):18-18
人生有得意的时候,也有失意的时候。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时起,便生活在得意与失意之间。得意也好,失意也罢,都不过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地位的心理状态。得意者前呼后拥,面对的是鲜花和掌声;失意者门可罗雀,面对的是苍凉和寂寞。因此,得意者往往喜气洋洋,满面春风,失意者大多情绪低沉、垂头丧气;得意者往往抛头露面,到处张扬,  相似文献   

17.
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是王统照早期的作品,它体现了作者"爱"与"美"构筑下的理想人生,更揭示了在"爱"与"美"光环掩饰下的主人公苦味的生命体验.从与冰心"爱的哲学"比较中阐述王统照"爱"与"美"的特质;与郁达夫作品的比较中凸现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8.
教育关怀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品格,体现着教育的本真涵义,是对美好教育理想的关注.教育的实质就是在于对人的呵护与培育,教育关怀应始终渗透于教育现实之中.终极性教育关怀意味着对人的未来、对人类的未来的关切、关注和关心,这是一种超越功利、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是一种对人生最高的价值目标和人生最高意义的关注与关怀,也是一种不仅使人知道"人何能生".还要使人知道"人为何生"的教育,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放手     
长江 《山西老年》2010,(12):1-1
那天,与朋友喝茶,谈到了"放手"。朋友说,人到了知天命之年,应该懂得如何放手了。即使心里不想放,自然规律也会逼迫着他不得不放。假如人活一百岁,那么,五十岁大概就是人生的最高峰。从一岁往五十岁,人是处在爬山上升的阶段。这一段的人生,人们要背负太多的东西,一件一件地拾起、背起。到了学龄,要背起知识,九年制义务教育,再加三年高中、四年大学,也许还有两  相似文献   

20.
肖华 《山西老年》2009,(9):46-46
在很多文件里都会有"圆满成功"这样的字眼,而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却说,除了礼仪场合的外交辞令外,他一直反感这种过头话。"有的司在内部工作总结上写什么圆满完成任务,访问圆满成功。不送来看也罢,印了也就印了,再修改浪费纸张和印刷工人的劳动,但凡是经我审批的,则统统划掉‘圆满’二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