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山非鲜虞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山和鲜虞的关系,是长期争论不决的历史问题之一.直到今天,学术界仍然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认为战国中山就是春秋鲜虞的继续;一说两者既非一国,也非一姓(族).根本不相连续.可是两者又都认为春秋的鲜虞又名中山.个人在拙稿《中山国史杂考》 中已提出鲜虞自是鲜虞,中山自是中山,两者除在地理上有继承原因外,在族姓、国统和名称等方面都没有相因相承的关系.现再就此问题,作进一步的辨析.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仅次于齐、察、楚、燕、赵、魏、韩的,与东西周、宋、卫诸国并称的千乘之国。关于中山国的历史,《战国策》、《左传》、《史记》、《吕氏春秋》以及《水经·滱水注》等文献虽有零散记载。但它的兴起、发展、诸王世次等问题,文献记载不明,这给后人研究中山国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墓葬和遗址的发现,使人们得以看到二千多年前中山国的遗物和文字,给人们深入探讨中山国史和中山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然而,战国时期的中山究竟是何族建立的国?战国中山与春秋鲜虞的关系究竟怎样?目前史学界和考古界尚有异议,这些问题如果不首先解决,对于中山国史的研究无疑是有影响的。 辨中山族属诸说之是非 战国时期的中山与春秋时期的鲜虞有一定的关系。《史记·赵世家》载:“中山武公初立。”《索隐》:“中山,古鲜虞国,姬姓也。”杜预《春秋释例》也悦:“鲜虞、中山、白狄、姬姓。”正由于史  相似文献   

3.
鲜虞属白狄。白狄是春秋战国时期活跃于我国北方的狄族三大支派(赤狄、白狄、长狄)之一。自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鲜虞中山国的王陵发掘以来,鲜虞及其所建中山国的历史和文化面貌问题,开始为我国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所关注。对先秦狄族特别是白狄鲜虞氏历史的研究,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4.
论鲜虞国的族姓、都城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虞、中山的历史并存问题,已由何志刚在《中山国史杂考》一文中述及。而鲜虞国号的来历,何氏又在  相似文献   

5.
论晋伐中山与文公复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末期,中山之地在亡于楚国后不久,又遭到了晋人的攻伐。对此,《竹书纪年》记之为:“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荀瑶(又称知瑶、智瑶或智伯)为何要伐中山?中山在晋国知氏、赵氏、魏氏之争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它与中山文公的出现又有什么内在联系?这些问题至今未见有学者论及,笔者试撰文析之,愿成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当那块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大河光石",被当地农民刨出地面时,一个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古老王国—中山国被惊醒了。公元前414年,活动在今石家庄、保定一带的鲜虞人创建中山国于顾(今河北定州),公元前381年复国并迁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中山国历代国君贵儒学,尊贤重士,在思想文化上与汉文化融合;开疆拓土,以致疆域"方五百里",百座城池,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中山国是嵌在燕赵之内的一个小蛮夷之国,历经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被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合文献旧证和考古新证,辨析了近两百条中山史料,梳理了春秋白狄中山和战国魏属中山的历史纲要。力驳《史记》"中山复国"谬说,力证白狄中山从未复国;辨明1973年出土的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必非白狄中山王墓,必为魏属中山王墓。力证白狄中山灭邢开国于孔子生前一百一十年,《春秋》尊王攘夷而不言"中山";《左传》传不破经而晚言"中山",比清华简《系年》晚九年,比《吕览》晚一百五十五年。  相似文献   

8.
“中山盗”一语,源出于《战国策·秦策五》中魏人姚贾对秦王嬴政所言。由于姚氏当时并未点明“中山盗”的具体身份,所以后世注家说法不一,歧异甚大,以至成为一桩历史疑案。笔者以为,弄清“中山盗”一语的原委,对于了解中山国早期的历史以及春秋中山与战国中山的承续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撰文析之,以求突破。  相似文献   

9.
中山早期地域和中人、中山其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山国的一些历史问题,近年来已有一些文章专门述及,而对其早期活动地域等若干重要地理问题,目前尚未深入探讨。为此,笔者拟择要进行考辨,以就教于关注中山史研究的同仁。 中山早期地域辨 何直刚的《中山国史杂考》(《河北学刊》1985年第3期)细究《左传》,指出中山非鲜虞,颇有见地。但他同时认为中山武公所居之顾,即今河南范县东南之故顾城,徙都灵寿前之中山一直活动在这一带。对此,笔者实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山东与山西,同古人所说的山东与山西,不完全是一回事。问题在于以哪座山为界。 秦汉时代以崤山为界,山西指关中地区,山东指关东黄河流域。所谓山东六国,则泛指战国时除泰以外六国的广大地域。但是,春秋时的晋国,南北朝时建都于平城的北魏,以及五代时的晋国,因地处大行山以西,故称大行山以东令河北一带为山东。今天的山东,是以崤山为界的山东的最东部;今天的山西,则是以太行山为界的山西。所以,今天的山东山西不相邻,也不对称。 今天的河南与河北,同古人所说的河南与河北,也不完全是一回事。问题在于以黄河的哪一段为界。  相似文献   

11.
李悝变法     
李悝(约前四五五年至前三九五年),魏国人,是战国初年实行法治的政治家,是战国前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战国初期是春秋以来社会继续急剧变革的时代。奴隶起义和平民的反抗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统治,加速了腐朽没落的奴隶制的灭亡。一些诸侯国逐步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新兴地主阶级起来夺取奴隶主贵族的权,建立了新的封建国家。公元前四○三年,晋国的大夫魏、赵、韩三家瓜分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统治下的晋国,建立了魏、赵、韩三个新国家,揭开了战国时期封建夺权的序幕。三家分晋之后,魏国虽然实现了封建夺权,但旧制度还远远没有彻底摧毁,奴隶制复辟势力十分顽固,复辟与反复辟,前进与倒退的斗争依然十分激烈。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复辟势力,魏文侯在执政的前期,积极进取,力图革  相似文献   

12.
战国中期中山国的经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战国中期是中山国鼎盛的时代,它在列国纷争中起着重要作用,故有“战国所以盛衰,中山若隐为之枢辖”。但若无雄厚的经济基础,岂能跻身于群雄角逐之列,而这时中山国经济面貌和发展水平如何?近年史学界虽有论及,尚缺专论,故笔者拟对此试作初步探讨。 1 中山国的农牧业比较发达,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农业更是立国之本。这里的农业状况,《史记·货殖列传》记述全国经济区时,未曾涉及到,说明中山农业与中原相比有些逊色,但以当时地理条件来看,其农业肯定在太行山东平原,甚至大河之间的冀州是值得称道的。中山牧业因处农牧过渡地带,自然比不上西北纯牧区,但其牧区多由善牧的北狄遣民经营,也是较为发达的。 最能说明中山农业生产状况的是粮食产量,而史籍无载,只能据有关史料作些推测。公元前527年晋“围鼓三月……,其民犹有食色”,其后不久方“告食竭力尽”,说明中山先民在春秋中叶,鼓都已有供给邑民食用三月之粮。至战国中期中山都邑“穷庐隘巷之士者七十家”,居民数量肯定不少,若无发达的农业,生产丰足的粮食,难以养活众多的邑民。中山王墓葬群出土大量陶制和青铜酒器,不仅反映中山酿酒业兴旺,而且表明农民生产粮食较多。可见中山国的农业比较发达,粮食产量也是较高的。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条:  相似文献   

13.
过去笔者曾撰文论及春秋时晋国是法家的发祥地,指出其政治有尚贤、尚法、尚公等特点。最近对晋国在军事上的创造作了一点探索,认为它在军事上也具有法家特征。本文拟以晋楚争霸战争著名战役之一的鄢陵之战为例,就晋军所具有的法家军事思想作初步探讨,希诒晋国史诸同志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鲜虞中山国疆域变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山国,是战国中期太行山东平原上的“千乘之国’”。它地处赵国的“腹心”,三面被赵包围,仅东北一隅与燕毗邻,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地位十分重要,堪称“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而对其疆域,史籍仅载“地方五百里”,至于疆域的四至,具体的范围及变迁,本无记载,历代史家亦仅述大概,清人王先谦作《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可谓历史上唯一的专门著作,然而今天看来此作多为资料排列,缺乏系统的研究。所以,笔者拟在此基础上、利用近年来历史研究、考古发掘、地名研究的新资料。对中山国的疆域范围及变迁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战国时代的手工业与商业秦汉帝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輝煌的时代,但秦汉时代的经济史只是战国經济史的繼續发展,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春秋、战国之际为一大分界线,春秋以上是第一阶段,战国秦汉是第二阶段。不过战国經济史料比較缺乏而零碎,一时不易搜集,所以本篇对于战国部分,只根据近人的研究成果,作个引论式的敘述,其詳細的研究,留俟異日。  相似文献   

16.
一仆在西周春秋不是奴隶,已为当时及先秦的文献所证实。《召伯虎簋》的西周金文说:“余老止公仆庸土田。”“庸”即“雇”。此话可以译为:“我的父亲止公雇仆耕种土田”。可见,仆在西周是佣工,西周已出现了雇农。《左传》说:“崔氏之乱,申鲜虞来奔,仆赁于野,以丧庄公。”“赁”即“雇”。此话可以译为:“(齐国的)崔氏那次作乱,(齐国的)申鲜虞逃跑来,雇仆在野外,为(齐国的)庄公守丧。”沈玉成在《左  相似文献   

17.
在春秋诸国中,晋国以法治军、以法治国是有显著特点的。其法律在制定、内容、实施等方面,都与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足见其法律制度与军事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对春秋时期晋国的军法制度、民法制度以及军法与民法的关系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晋国灭国略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晋国始自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只是一般诸侯的小封国,地域一同,与其它诸侯小国并无大异.但经过春秋前半期兼并,到春秋中后期却发展成为中原大国,占有了山西全省并跨河南.河北的中原地区,称霸中原诸侯近一个世纪,即所谓文公称霸,景公继霸,悼公复霸是也.这是晋国的一个不断强盛发展的过程。本文仅从晋吞灭诸侯小国这个侧面,探讨一下晋地域的不断扩大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序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所发现之历史文物,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可称空前。商周铜器铭文及甲骨文而外,以战国文字发现为最多。楚国竹简、晋国盟书、曾侯乙墓之器铭、中山王(?)墓之器铭,皆为研究战国文字有系统之珍贵资料。海内学者已先后发表论著。今读张守中同志编写之《中山王(?)器文字编》,其征集资料之全,摹写文字之精,成书传播之速,为网罗一国文字之第一部字书,信难能而可贵矣。余意晋、楚、曾三国文字,如有同志分别辑为文字编问世,将使读者明辨某国文字之特点,对于研究战国文字,便利多矣。即以中山国文字特点而言,如大鼎:“早弃羣臣”,早作(?),从旦为义符,以枣为音符。周敔(?)有早字,鼎文不用早字而创(?)字。方壶:“遂定君臣之位”,  相似文献   

20.
齐国金文从字体、书风的特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期为春秋早期至春秋中期早、中段,二期为春秋中期晚段至战国早期,三期为战国中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