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09,(5):54-54
即使是熊,偷蜂蜜也要被罚钱。马其顿一只熊因为常到养蜂农家偷蜂蜜,被法院判“盗窃”和“损毁”罪。诉讼是由蜂农基瑟洛斯基提出的,他说为了把熊赶走,他播放塞尔维亚气势雄壮的民族歌曲,在夜晚用灯光吓唬熊,他说“为了驱赶它,我买来发电机,把这一片儿都照亮,还放音乐。”  相似文献   

2.
(1)饲养产浆高的蜂种。密蜂和其他动物一样、经过不断选育,可使其某种性能突出地表现出来。因此,要养产浆高的蜂种。浙江“平湖”浆王,产浆居全国之冠;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培育的“国蜂414”,为王浆高产型杂交种。高产良种和一般蜂种产浆差异很大,养蜂户不可忽视(2)养强群生产王浆。蜂群必须达8框以上才具有产浆能力,15框以上的继箱群产浆更多。养蜂户不要分些弱群来充数,弱群不能生产王浆。  相似文献   

3.
刘鑫 《小康生活》1993,(3):13-14
定地养蜂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史料,我国三千年前已有“蜜”的记载,《神农本草经》把峰蜜列为医药上品,晋代称“石蜜”,“崖蜜”。古时养蜂是山区农家在山口,崖边、屋前、楼台放置蜂桶招引蜂群,这就是原始的定地养蜂方式。  相似文献   

4.
吴秀扬以前是广西桂平市金田林场黄茅尾分场的职工,已下岗数年。他为探索适合自己的谋生之路,曾做过生意,但失败了,最后在一个亲戚的影响下走上了养蜂之路,成了一个都市养蜂人。吴秀扬养蜂起草贪黑勇于探索,使蜂  相似文献   

5.
诱引和猎捕野生蜂,加以改良饲养,对发展养蜂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是解决蜂种缺乏的有效措施。除可无偿取得蜂种外,还可收到大量蜜、蜡,确是白手起家、勤俭建场,投入少,效益高的养蜂好办法。诱引野生蜂,应选择它们喜爱营巢的环境,放置空箱,让蜂群自  相似文献   

6.
动物也过节     
羊节——在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每年8月14日要为羊举行节日。这一天,牧人们燃放鞭炮,向羊群讲许多祝贺道喜的话,接着将羊群带到早已专门选定的,水草最为丰盛的牧场去。在“羊节”里,任何人都不准鞭打羊只。 蜂节——立陶宛共和国的一家养蜂历史博物馆,举办别开生面的“养蜂节”  相似文献   

7.
创业之星     
陈孝,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69年高中毕业后,没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他便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江苏东台市安丰镇五灶村二组务农,当时农村里高中生还不多见,村里便安排他到队里搞“920”(一种植物生长激素)和“5406”(一种菌肥).从此他便与食用菌结下了不解之缘,两年后他被调到公社菌种站工作,  相似文献   

8.
何翔  李志文 《源流》2012,(17):41
昔日硝烟弥漫的游击根据地——鹤山市龙口镇四堡村,群山环抱,林木茂盛,百花烂漫。这里的村民除在有限的耕地种植水稻、蔬菜外,还懂得靠山食山,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养蜂采蜜。近年,随着国家医保的普及,医药、保健行业的兴旺,市场对蜂蜜需求量越来越大,村民养蜂劲头很足,甜蜜的事业已成了四堡村民致富来源之一。上世纪60年代中期,年仅12岁的缪秋和,一天到山溪抓鱼,不经意在树丛中网到一群蜜蜂,从此他与蜂虫交上朋友,而且一干就是48年。今天,这位黝黑结实、年过6旬的老汉告诉我们,几十年来他利用屋后的山林地养蜂,从几群起步,发展到今天110群,每群年产蜜糖40多斤,总产有4000多斤,每斤售价约20元。  相似文献   

9.
《北方人》2006,(9)
7月12日,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投票表决.在世界自然遗产的名录中,又多了一个新伙伴——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说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不能不说夹金山,因为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就是这里走向世界的。说到夹金山,不能不说崔学振,因为他从海滨到深山,一干就是一辈子。从“申吉”到“申遗”,看着全球大熊猫热一次又一次的升温,有“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神”的四川省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局长(现任调研员)崔学振却仍感到忧心:“我们位于夹金山中的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跟1975年相比,数量是减少了。那时我们这里大熊猫有320多只,现在只有143只。”崔学振,一个传奇人物,他来自大海边的浙江省宁波市,在遥远的中国西部干了一辈子,他与大熊猫结缘,在大山中建立了一个江浙人的家庭,成为“最后一个宁波邦”;曾抢救了50多只珍贵的大熊猫,建了一本不轻易示人的“大熊猫抢救档案”。他自嘲:“一生只有一个窝,一生只干一件事。”  相似文献   

10.
60余年前,法国遭德国法西斯入侵,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满怀忧伤,开始着手写他的那本杰出的《历史学家的技艺》。他说,在他年轻时,他的高中老师曾对学生说过这样一番话:“1830年以后已无历史学可言,一切都是政治学。”布洛赫说,又过去许多年,人们还是说:“自1904年或1940年以后,已无历史学可言。”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的罗伯特·欧文,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和转向社会主义,是从1817年起草《致拉纳克群报告》开始的。在此报告中,他提出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一个完全适合于人类天性”的社会体系,并提出了以农业为主的协作社的详细计划。这是欧文多年工业实践的总结和最初的理论概括,也是他思想成熟和转向社会主义的一个标志。他为了实现这个方案,于1824年到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试验。他把全部精力都花费在致力于这种符合“人的本性”的“理性社会制度”的追求上。欧文在美国的试验失败,  相似文献   

12.
致公党中央副主席王钦敏是位“十几年没有过春节”,也是“十几年不知散步为何事”的人。但这般劳顿只是给他增添了些许白发,而在他脸上绝然看不到“无神”和“疲惫”,他始终保持着连年轻人都少有的朝气。1969年王钦敏高中毕生後,到福建古田县一个仅有20多人的自然村插队落户,作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山村的田间劳作苦累,生活单调,但王钦敏想尽办法不浪费时间,找到一切可以找得着的书来读。在五年的“落户”生活中陪伴他三更煤油灯光的是资本论、中外文学、英语等。1974年,王钦敏被推荐到福州大学地质专业学习,後又留校任教。但他明白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笔者近来在朋友的推荐下,关注了一位“网红”--陆仙人。他出生于1999年,原名陆开港,来自广西农村,高中就辍学打工。因心怀“模特梦”,他在工作之余练习走台步,还利用废弃材料设计衣服,并拍摄在乡野间走秀的视频,上传到网上。从被网友嘲讽到受邀走上国际时装周的T台,他不仅走秀、商演不断,还成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  相似文献   

14.
孙武积,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木叶溪乡木叶溪村一位山寨农民。今年35岁。在县科协及乡党委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这位侗乡汉子敲开了科技致富大门,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土专家”和“葡萄大王”。6年来,他培育出两个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葡萄种——木丰一号和木丰二号。并发展这种新品葡萄35亩、培育葡萄苗木15余亩,同时,还开发特优柑桔5亩、板栗4亩、养蜂40  相似文献   

15.
梅本立 《小康生活》2004,(12):30-31
近几年,我国各地养蜂业发展很快,但因越冬蜂病危害,常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蜜蜂越冬常见的病虫害有蜂螨、蜂幼虫腐臭病、孢子虫病、下痢病等。现将这几种蜂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养蜂户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今年40多岁的养蜂能手韦韬,是广西环江县洛阳镇永权村人。经过多年摸索,闯出了一条致富之路。仅去年销售蜂蜜3000多斤,收入达4万元,全家人均收入八千元。99年冬,他应邀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召开的全区养蜂会议,并作了经验介绍。  相似文献   

17.
人类与蜜蜂互动的历史源远流长,而国内外对于养蜂的研究也由来已久。但从人类学视角出发,对于人类养蜂生计,尤其是迁徙型养蜂业进行的研究至今罕见。人类学的养蜂文化研究将通过情景化与反思性的相关学科知识,形成对人类与蜜蜂关系一种新的体认;根据田野访谈与当地调查,洞察人与蜂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在既往中国养蜂研究的传统范式之外,另辟一条报导与阐释双管齐下的蹊径。  相似文献   

18.
从幼儿园到高中,我跟马来乐一直同班,自上了小学有了“班长”一职,他就在这把交椅上稳坐了十二年。老师们之所以都选他当班长,不仅仅是因为他学习好,他的成绩是不错,但也不算是最好的,在宣布了任命之后,每个老师都会说一句同样的话作为理由——“马来乐是个诚实的好孩子。”  相似文献   

19.
中蜂原产我国,适应力强,南北各地山野中都有大量的野蜂资源。因此,捕收野生蜂,加以改良饲养,对于发展养蜂事业有着重要意义,也是解决蜂种缺乏的有效途径。在鲜花繁盛的山脚,山坳等地方往往能发现嗡嗡作响的采蜜蜂。当它们采足花蜜飞往的地方就是蜂巢,只要沿着飞行的蜂路向前走,慢慢的就能寻  相似文献   

20.
王小衡 《社区》2010,(12):50-50
周老师年过七十,患有高血压20多年。前不久的一个夜晚,他半夜起床上厕所时,发现左眼突然看不见东西。在老伴和大儿子的陪同下,他到附近大医院就诊,经检查后确诊为“左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俗称“眼中风”,并收入住院治疗。患者家属十分郁闷,不知“眼中风”到底是咋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