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里达的《友谊的政治学》讨论了自柏拉图以来、经由西塞罗、直至布朗肖的友谊概念的历史。政治跟友人和仇敌的概念难以分割,真正的朋友是一种违反常规的例外情况。西塞罗《论友谊》中所描绘的那种罕见的真正友谊是第二个自我,然而朋友又永远是他者,有可能使人对自我的诚实和自洽程度产生疑问。德里达留意到友谊(amicitia)的词源是爱(amor),友谊和爱都让灵魂焚烧,可是情感的火焰也很容易变成仇恨的烈火。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西塞罗是西方古典政治哲学的主要代表.国家定义是不同时代的政治哲人反思国家问题的聚焦点.通过对西塞罗国家定义的解读,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定义是他的独创,而不是从任何希腊模式中继承下来的.西塞罗的国家定义有三个特征:以人民为前提,以正义为准则,以合法为本性.  相似文献   

3.
论西塞罗的神学立场与宗教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具体考察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神学立场与宗教态度 ,指出西塞罗的神学立场与他晚年的哲学立场一致 ,一方面他以学园派怀疑主义的态度对以往神学观点进行研究 ,运用希腊哲学中的理性神思想对传统的、神人同形同性论的希腊罗马宗教进行批判 ;另一方面又站在有神论的立场上批评以伊壁鸠鲁学派为主的无神论思想。文章结合西塞罗本人的宗教经验对他的宗教态度进行辨析 ,指出他高度重视宗教的社会作用 ,但把传统和习俗作为宗教信仰的基础 ,又用宗教信仰作为政治、法律的合法性证明。最后结合实际 ,指出研究西塞罗宗教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宇宙-神-人共融的直觉是当代思想家雷蒙·潘尼卡在跨文化视域下提出的一个新实在观,它整合了东西方各个传统的实在观,认为实在包括神、人、宇宙三个不可还原而又相互交织的维度.这一实在观在当代人类的生存处境中引出了几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蕴涵,包括沉默的上帝(解决了当代人选择无神论还是有神论的两难)、人类意识的三个凯逻斯阶段(即人对宇宙-神-人共融的实在的三种基本态度的凯逻斯阶段)、历史的终结(在人的时间意识中,历史意识的主导地位正走向终结)等.  相似文献   

5.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观包括4个维度:崇高的爱国观,高尚的敬业观,感人的诚信观和暖人的友善观。现阶段的医学生医德教育还存在校内教育多,社会实践少;阶段集中多、全程熏陶少;显性途径多、隐性措施少等问题。应既要注重正面灌输、典型示范导向、制度规范约束等显性教育的力量,更要突出显性课程背后隐含的隐性教育、物质形态、活动形态、精神形态、实景形态等隐性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科学的崇高声望归功于其工具性功能,这种功能是由独立的技术系统表现出来的.马克思的技术观充分地展示了技术的物化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的作用;科学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由技术发明体现的;技术进步和人的理想世界的和谐与否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审美教育中,崇高和美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崇高是人类对自己生存境域的心灵超越。因此,它在人类的美育中必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席勒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崇高、美和人的自由与完善结合在一起。没有美,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就会不断地冲突;没有崇高,美就会使人沉溺于感性之中而忘记自己的尊严。美只有联合崇高,审美教育才成为一个整体。崇高使人走向最终的自由和完善,标志着审美教育的最终完成,所以它在审美教育中处于最高的地位。在享乐主义横行的时代,美育不应再仅仅强调纯粹的"美"育,而应该充分重视崇高在美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代青年置身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变革中,他们的人生观念和人生现象都在发生变化.当代青年既有崇高的理想又注重人生实际;既有基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理论又较肤浅;既有明确的人生目的,又常常感慨人生充满着矛盾;既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又有不适应竞争的现象;既有正确的自我观和人际交往,又注重自尊需要和对待人生课题的务实性.当代青年的文化往往是社会文化的先导,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青年现象的调研和加强有针对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皮陆的个性以及他们的友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作家皮日休、陆龟蒙二人因为松陵唱和以及唱和诗集<松陵集>的编纂而被合称皮陆.皮陆二人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和相通的傲诞、慵散的个性,所以他们得以相交.作为沉沦下僚的寒士,他们又有渴求文名的焦虑心态,所以他们的唱和一触即发.其唱和诗题材自由而小碎,体裁"由古至律,由律至杂",各体齐备.他们让其个性和友谊得到了艺术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情爱观的演变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对当今大学生情爱观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描述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情爱观的发展变化.并从情爱动机、择偶标准、友谊观、贞洁观、家庭观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情爱观嬗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型期大学生情爱观变化给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带来的挑战,进而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提出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