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的艺术源起与"诗可以兴"的思想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是古典诗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批评术语."兴"是源于以祭坛为中心的原始艺术活动,是一种古老的诗歌类型,因此它具有原型的历史意义.从艺术的诗之"兴"到思想的"诗可以兴",表现出中国文化思、诗交融的特点.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是礼乐背景下的一种用诗方式,是"感发志意"和"引譬连类"的思想拓展方式,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思想延伸路线.古典诗学是建立在"兴于诗"的理论基础上的,从文学发生的感兴出发,到艺术表现的兴象思想反映的兴寄和审美欣赏的兴味,都反映着兴的诗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郭明浩 《社科纵横》2011,26(5):95-98
"述而不作"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众多传统士人奉为不易法则。孔子"述而不作"思想也可以进行现代转化,对中国当下的文化建设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经典的传承问题是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各种理论主张层出不穷,"述而不作"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巨大阐释张力的思想主张,它在当下的经典传承中也可以扮演其特定的角色,它对于经典阐释和如何推进经典的传承都有着其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德广 《社科纵横》2004,2(4):13-14
邓小平法治思想 ,作为其理论体系的—个有机组成部分 ,深深地植根于丰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之中 ,该文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法治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林华本  温朝霞 《探求》2007,(5):68-72
江泽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论断。其文化思想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有一条贯串于各个理论观点的主线和精髓;有自己的核心范畴;它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全面的指导和推进作用。江泽民文化思想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造性、实践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5.
梁宏 《探求》2012,(Z1)
把中共党史放在世界文化大潮中来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不仅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而且也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嬗变的现象,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诞生的.所以,中共党史研究要揭示其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中共党史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建华 《社科纵横》2013,(1):63-64,81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哲学。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随着生产力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思想意识形态,是员工思想状态、精神面貌的外在反映。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及其核心竞争力,须臾离不开企业文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广大国企就充满生机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西安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与魂。西安文化地位,主要看其在中华文化的大版图上居于什么地位。京派文化反映中国主体政治文化的成熟大器,海派文化反映着近代兴盛的经济文化的老到与机智,珠江三角洲文化反映着现代新潮文化乍起乍落鲜活与无所顾忌:西安文化则无处不表露出悠久历史积淀和主流文化、正统文化的深沉厚实,以及对于这种深厚的远去的自豪。文化问题是一个民族得以强大的最根本问题,文化的强大不仅能够增加精神实力,还可以增加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8.
文化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对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可以从传统文化、先进文化和文化自信三个方面进行学习和研究。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的核心是打造中国话语,确立文化自信。这就要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壮大文化产业,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9.
宋义霞 《唐都学刊》2004,20(5):51-54
曹南冥诗歌艺术的悲剧美学价值与其思想核心"敬义"存在渊源关系.研究"敬义"思想对塑造培养高尚人格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也可以窥视16世纪到17世纪韩国文化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0.
基督信仰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关系的问题 ,是基督宗教进入中国以后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传教方式、中国文化对基督宗教的反应、非基督运动与本土化运动等三个层面可以看出 ,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的矛盾冲突 ,源于不同思想理念的混淆 ,没有分清基督宗教的超越信仰的价值维度和现实的社会政治维度  相似文献   

11.
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之变化常常孕育出新的思想文化,而思想文化的变革必将引起人们的社会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也就是说,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孕育着不同的思想文化,而不同的思想文化导致人们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而这些思想文化却直接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化。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中明显地看到。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本主义的文化 ,对于人性的分析多限于抽象的善恶解析 ,其中闪耀着知识理性的光辉 ,亦包含不少非科学非理性的思想谬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观 ,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继承其精华 ,剔除其非人道非理性的糟粕。  相似文献   

13.
<正> 民族性、历史性、延续性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就要研究、分析中国文化思想的民族性、历史性和延续性。目前,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已经从表层文化思想进入深层文化思想。所谓表层文化思想是指形成文字并系统化的思想意识;换言之,是指历史上的思想家、哲学家的言论。所谓深层文化思想是指一代代人积淀下来的、未系统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换言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孔学堂》2015,(3)
<正>辩证法(dialectics)源于希腊语"dialego",中国"辩证法"术语又是从日语嬗变来的。而关于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等等辩证法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极其丰富,凝结着中华民族的聪明睿智,是先哲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思想遗产。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都建立在正确的世界观基础之上,因而它们之间的真理性可以相通。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辩证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辩证思想养分,  相似文献   

15.
熊金星 《社科纵横》2010,25(1):102-103,123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是社会生活图景的思维重现。征婚启事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兴起的一种广告语言,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承载了不同时期社会文化信息,反映了时代社会思想变迁。本文对征婚启事语言二十年来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研究了其语言形式的嬗变过程,从征婚启事语言的外在变化中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  相似文献   

16.
翟学伟 《社会》2019,39(5):127-161
思想转化为行动,有一套复杂的传导机制,也伴随着思想本身在操作上的现实改变。由于孝的观念及其实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极为重要,故可以作为一个重要范例加以考察。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孝,主要任务是探讨其运行的社会方式,包括它如何从儒家思想转化为中国人的行动并对社会产生真实的影响与建构。孝的本意在于事亲,但儒家将其同仁连接,进而成为仁的实现路径。至此,从仁至孝,可以看作一种从思想到行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孝所承担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其因“报本返始”的含义而构建起的天人认知框架。这一框架的基本运行方式即是由亲子关系形成的互报模式与情感的角色化。其基本核心依据在于其关系设置上的不对等性所产生的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歉疚与报恩。孝一旦运行,会导致中国人将整个社会生活集中于家族谱系、社会温情化、伦理导向、关系网络、权威至上等方面,进而可以起到整合社会的作用。可以说,孝所形成的社会特征是中国社会最稳定的传统。虽然说新文化运动以来,其主导性已经式微,但其社会底色依旧。  相似文献   

17.
李娟 《唐都学刊》2002,18(4):26-30
2 0世纪的中国学者看到中央澳洲土著的图腾感生信仰与中国古代的感生神话有表面的相似性 ,故而对其作了图腾主义的解释。但考虑到图腾制度的复杂多样性和不普遍性 ,中国文化的现实主义主旋律 ,以及中国的感生神话出现在文明时代等因素 ,中国的感生神话实际上并非图腾信仰的反映 ,而是体现了“宠神其祖 ,以取威于民”的现实主义思想。学者之所以误把中国古代的感生神话当作图腾崇拜的反映 ,是受古典进化论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吴宓文化建构的基本理路,是在濡染以关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汲取海外新人文主义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这两种理论渊源的内在结合点展开探讨,无疑将有助于深化对吴宓文化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基于这一考虑,从吴宓文化建构的核心目标、基本理念和立场方法等方面入手,对其文化思想两种理论渊源的内在结合点——追求道德理想,珍视传统文化,注重博采会通——展开了考察与论述。  相似文献   

19.
曹国荣 《社科纵横》2007,22(8):123-124
西来佛法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颇大影响,"苦海无边"、"因果业报"的观念影响最深。元代杂剧诸如《窦娥冤》、《三勘蝴蝶梦》等均有体现。"苦海无边"、"因果业报"是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不仅表达了人们抚平心灵创伤的要求,而且成为下层人民盼望惩治邪恶的思想武器。佛家教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发扬光大,是融入中国儒家思想的结果,因此,佛禅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名和地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可以反映形成该地名的各种自然和人文条件。北京地名与北京早期的民族接触、移民历史、思想观念、世俗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本文从这些方面探讨北京地名反映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