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经济特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经济特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上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梳理 ,这些观点所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邓小平理论与特区建设的关系、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特区的社会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明确提出了以外向型发展战略、出口导向战略、国际化发展战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战略等以外源发展为主导的战略,这种战略使广州快速地实现了经济腾飞,并同经济特区和  相似文献   

3.
<正>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最近中央关于加快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的提出,经济特区面临参与竞争,迎接挑战的重要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此,不失时机地利用国际经济发展的有利机遇,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无疑成为经济特区未来继续发展的推进器.本文拟对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出口创汇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经济特区在新形势下拓展产品出口的若干对策,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经济特区与浦东新区(以下简称“两区”)的创建,是我国改革开放、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战略布署。开展“两区”的立法比较,总结经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两区”在对外开放中的优势和条件,促进“两区”立法的完善和发展。 一、经济特区与浦东新区的立法概况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这是中国经济特区建立的标志。同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置厦门经济特区。1988年4月13日,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中国改革开放中最大的经济特区应运而生,中国经济特区在其诞生时就纳入法制的轨道,这是整个经济特区法制建设的良好开端,为改革开放中特区各方面事业健康有序、持续稳定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经济特区、开放地区的建设能否成功,能否发挥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为全国提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而我们要加强经济特区、开放地区的人才建设,就必须辩证把握和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人才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建设经济特区、开放地区的目的,是为了实施我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战略决  相似文献   

6.
经济特区创办10周年理论研讨会于1990年11月8日—11日在深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如下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90年代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与会者认为,特区10年的建设,对我国的改革与开放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进入90年代,在新的形势条件下,经济特区对实施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负有特殊重要的使命。首先,特区要继续发挥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在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中起桥梁作用,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向内地辐射,并带动内地经济参与国际经济交换和经济分工,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基地。其次,经济特区要继续当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在经济上建立起既体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原则,又能与国际经济相对接、按国际惯例办事的运行机制,在政治上  相似文献   

7.
<正> 党的十三大以来,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着整个中国,尤其是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经济加入国际大循环.意味着中国经济特区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走向世界.深圳作为我国开放前沿中层次最高、发展最快的经济特区之一,在新的形势下,无疑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与战略转变.——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大规模加入国际大循环,中国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的范围和数量日趋增大.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后,我国接着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还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带及两个半岛.特别是中央决定建立海南省,并将之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之后,国家对深圳的某些优惠政策已不再为深圳所特有了,  相似文献   

8.
推动和扩大对外开放,进行东西经济文化交流,是宁夏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制定宁夏经济发展的规划,也必须制定出相应的对外开放战略措施。一、扩大对外开放是宁夏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1978年中央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后,沿海地区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率先起步,建立经济特区。目前我国已建立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区291个(市县),取  相似文献   

9.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以经济特区为起点的渐进式改革与非均衡发展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特区由此构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转折,是中国式现代化最为生动的实践。时代不断赋予经济特区新的外延,但其作为改革先行者、现代化引领者的内涵从未改变。特区持续的制度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与活力保证,并贡献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制度变迁路径。新征程上,经济特区的中国故事如何续写、中国理论如何深化传播,有赖于中国经济特区理论研究体系的构建。基于此,应从经济特区的“时代性”出发,把握中国经济特区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从特区的“特殊性”出发,认识中国经济特区理论研究的本质;从经济特区“一般性”出发,抽象出其为世界共性国家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的“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方向,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必然要寻求最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产业结构模式。本文探讨我国经济特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试图提出今后调整特区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使特区经济朝着所确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海南特区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划功能设计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的农业现状出发,按照"十五"计划对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发展农业经济特区是必要的.农业经济特区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结合建三江农垦局的实际,建三江已具备创办农业经济特区的雄厚基础和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双方的战略互信程度不高及安全框架的安排缺失。从中国-东盟自贸区进程中的问题出发,探讨中国-东盟安全架构缺失的原因,分析双方经济、安全互动对东亚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并对双方未来经济、安全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使中部地区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中部地区在新一轮崛起中的战略定位是:打造“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培育充满活力的城市群、形成“两纵两横”经济带、繁荣社会公共事业,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实现区域价值,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5.
东北经济区的人文环境主要指东北工业企业生存的社会人文因素、观念形态及相关的制度习俗等社会文化形态.东北经济区的发展不仅要重视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生态环境建设,还要在其发展过程中重建一种适应东北经济区社会发展和经济振兴的人文社会环境,以实现东北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将使国民生产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富裕.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必须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产业、地区、城乡结构的调整方面起好步,同时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步伐.这样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便会有必要的动力、良好的开端和预期的收效.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的经济全球化战略思想指明了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价值取向,即作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者,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并为最终实现公正合理的经济全球化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阶段性转变的重要时期。正确把握这一阶段性经济发展的特点,预见其发展趋势并及时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这对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而保证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将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开发区(园区)是吸引外商投资、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载体和带动力量。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战略调整,调结构、促转型,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聚焦新光源、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并被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出创新提升园区竞争优势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郭宏升 《阴山学刊》2004,17(4):28-31
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的思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必然性;从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反思出"不开放不行",使对外开放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通过对国际形势和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分析,做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科学论断;从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中得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正确判断。同时,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在组织和领导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活动中,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东方的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