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战前,马克思传的作者除了蔡特金、列宁等人以外,还有一批来自奥地利和德国大学的经济学者.这批作者都塑造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者形象,将马克思描述为过时的客观价值论者和失败的剩余价值论者.他们还将马克思刻画成令人不安甚至是恐怖的暴力煽动者,塑造了其较为负面的革命者形象.其中有几位传记作者受到当时的伦理社会主义等康德复兴思潮的影响,将马克思描述为非批判的价值虚无主义者.这些形象塑造存在种种问题.首先,他们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出发点、客观性概念以及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存在误解,无法洞见马克思的理论创新并简单地拒绝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其次,他们忽视了暴力背后的不同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的暴力革命观与其他激进派的差异,有失公允地树立了马克思负面的革命者形象.最后,几位传记作者由于未能洞察由后来的葛兰西等人所揭示的马克思实践哲学,从而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了.对这些传记进行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人们了解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被主流经济学所误解和忽视的原因、马克思负面的革命者形象在传记文献里最初出现的缘故以及马克思主义起初与康德主义相碰撞的思想火花.这样的了解还有助于去伪存真,还原真实的马克思形象.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及在后来的《资本论》中,都谈到了异化问题。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的批判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我今天要讲的是1850年到1860年这段时期的马克思的笔记。这些笔记涉及到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到成熟时期的过渡阶段,也就是马克思从写出《巴黎手稿》和《共产党宣言》到写出《资本论》这一时期的思想。我们通过这一时期的马克思的笔记看到的不是马克思的思想成就,而是马克思研究的过程,他的思想演变的过程。翻开这些笔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象是一个智慧和思想的实验室,一个理论形成的车间。在这片思想的工地上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马克思主义中新的、迄今尚未被发掘的方面和领域,这些新的发现对我们认识马克思的思想方法很有启迪。我先讲讲我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首次完整地表述干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马克思一生理论活动的事实表明,世界历史思想是他把握历史的重要尺度和方法论原则。他对历史的批判,对现实的认识和对未来的信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他的世界历史思想。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不可能理解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一系列重大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张一兵教授撰写了《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该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历史舞台背后的、未戴思想假面具的马克思形象。通过此书,作者让我们读到了笔记本里的马克思的“私人物语”,看到“后台”思想实验室里的马克思,让我们同马克思一起经过了、看到了他如何完成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论)的艰难思想历程。所以,这个“马克思”不是中国人所熟悉的革命导师,而是一个苦啃书本的,甚至于学究气十足、嗜书如命的古典学者。从这部书里,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一位哲人读书思考与写作的…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的是后现代理论家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思想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构成的 :一方面 ,后现代理论家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作为宏大叙事、权力化的话语和偶像化的确定性加以拒斥 ;另一方面 ,他们又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学说所蕴含的否定性的叙事方式、反权力话语的批判精神和自觉地消解传统的确定性的反思意识中汲取灵感。这充分表明 ,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的丰富性为后现代理论家提供了巨大的思考和诠释空间。在某种意义上 ,研究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对马克思的当代意义做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观点走向成熟的那个时期,《精神现象学》对马克思的思想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突出地体现在马克思对主客体同一性的理解、对劳动问题的理解和对承认问题的理解三个方面。其中的主客体同一性预示了马克思的理论与实践统一原则,劳动构成了马克思批判理论和解放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而承认论题则成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生平思想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有助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学,提高中国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的话语权。李季著《马克思传》,作为中国首部长篇《马克思传》,研究价值颇高。作者李季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民国时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人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颇深的理论家和史学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李季思想的研究很不足,还没有较系统的专门研究。结合李季生平,可以深入挖掘出中国首部《马克思传》的写作动机、出版过程及历史定位,提炼出李季著《马克思传》具有六大特点——编制清晰,注释比较规范;内容丰富,资料比较翔实;求真求实,力求公正客观;善用对比,见解比较独到;学养深厚,取材相当广泛;深入浅出,语言比较生动。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思想被介绍到中国来,可远溯到上一个世纪末,但中国人民真正接触到科学社会主义,进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全部理论,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开始的。在汹涌如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左翼知识分子首先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进行宣传,使它开始在中国传播。李大钊这时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等著名论文,起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活动,使这种宣传逐渐深入,给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一段历史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者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河南传播的情况,我们就知道得很少了,甚至直至今日还没有看到有关这方面公开出版的系统资料。幸而二十年前,作者曾翻过二十年代的《中州评论》(下称《评论》),并撰文介绍——应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地方党组织在中州大地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文献,今日重读,新鲜之感不减当年,就把这篇文章局限在这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吧!并谨以此来纪念马克思的百年忌辰。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把个人意识发展史、人类意识发展史和意识形态三者统一为一门学问,对意识形态学说有着积极影响。马克思于1842年创立德文"意识形态"概念,但同时通过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张扬了人的个体精神生产的自由本性,而不是定位于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强调的不再是自由的精神生产,而是被控制着的意识形态生产。到《资本论》时期,马克思对精神生产内部有了深化的认识,开始对精神生产作出内部区分:一部分是直接反映阶级意志的意识形态,即"意识形态阶层构成的上层建筑",另一部分则是更能反映精神自由特征的精神生产,即"最高的精神生产"。弄清楚马克思思想的内在构成,有助于发展真正自由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1.
《读书》二十八年的历史,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学术史、思想史,也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读书》译介了大量理论,推出了重要话题,形成了独特的“读书体”风格。同时,知识分子当下的文风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2.
薛刚 《云梦学刊》2007,28(3):10-15,9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读书》史学类文章有几个特点:思想史学科地位上升,近代大学形象被重新建构,作者群对近代知识分子持续关注,“大历史”观念广泛传播并引起争议等。其变动趋势大致体现了史学研究的进展,但也有《读书》杂志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奈保尔小说《河湾》(A Bend in the River)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论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旨在剖析作品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人物形象,阐述了知识分子在后殖民语境中存在的困境和困惑,彰显奈保尔作为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代表的特殊使命。  相似文献   

14.
熊亮 《云梦学刊》2020,(2):100-107
马克思毕生奋斗的目标就是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对无产阶级概念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轴心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首次诠释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观念及其思想的发源地、历史使命以及理论武器,既是早期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鲍威尔、魏特林以及卢格思想的批判式吸收,也是对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超越式清算,更是马克思所找到的现实德国革命乃至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概念在新时代语境下转换为人民性,启迪了共产党人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谋福利。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两次转变论”解读模式有一个从提出到完善和进一步深化的过程。这一解读模式不同于普列汉诺夫的“三阶段说”。“两次转变论”的关键,是认为马克思1843年底思想转变后并未直接达到实践的(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中间存在一个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典型代表的“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唯物主义”阶段。马克思此时虽然在论域等方面超出了费尔巴哈,但在整个思维范式上仍然是费尔巴哈式的。同时,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不是完全拒斥,其中也有肯定的成分,但这种肯定也是在费尔巴哈式的思维范式统摄之下的。必须强调的是,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发展转变过程的研究中,要注意避免六种倾向:即把猴体颠倒为人体的倾向;目的论、烛引式的倾向;用权威来解释权威的倾向;用文本来解释文本的倾向;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理论和实践、理论立场和政治立场相割裂的倾向等。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研究异化问题的专论、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但学者们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理解却莫衷一是,异见纷呈。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早晚期异化思想并无联系;有的学者则强调马克思早晚期异化思想相互联系;或者认为只有《手稿》中的异化思想才是马克思的真正意义上的异化思想,因而对马克思晚期的异化思想避而不谈;还有学者简单地把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归结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没有看到彼此的异化概念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对于俄国民粹主义,学界往往根据《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将其定性为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事实上,俄国民粹主义非但不是反马克思主义的,相反还是马克思晚年探索的重要思想来源。虽然马克思对俄国民粹主义有一个从批评到初步接受再到基本认同的过程,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没有俄国民粹主义,便没有晚年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重新探索及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之主张的提出。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士人精神逐渐潜隐,且没有可替代的精神资源,由此出现了人才在价值追求上的精神困境,造成一些人才追逐"权"与"利"的现象。重新认识和继承士人精神,有助于在人生目标与人格尊严两方面实现我国人才的自我超越。对于我国人才队伍建设而言,外则应营造宽容的政治环境,内则应涵养现代士人精神。  相似文献   

19.
吴亮在抨击那些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分子时不但袒露了自己的思想转轨即明确地承认他曾经信奉、现在已不再完全信奉马克思的逻辑和马克思的教诲,而且公开地为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包括剥夺辩护,认为工人依赖资本家养活,而不是工人自己劳动养活自己。与那些世界观矛盾的知识分子相比,吴亮的这种思想转轨不但是中国当代一拨丧失历史感的知识分子社会背叛的产物,而且集中地反映了这类寄生在历史的碎片中的知识分子的特性,即他们在搁置马克思对资本的贪婪本性的道德批判的同时还反对工人争取美好生活的社会斗争。  相似文献   

20.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5,(4):128-131
陈寅恪先生的学术精神与品格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二是执着的求学态度和不懈的创新精神;三是高度的使命意识和崇高的牺牲精神。陈寅恪先生的学术精神和品格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