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国的“莫敖”之官与“屈氏”之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敖”一名,始见于《左传》桓公十年。杜预《左传集解》注:“莫敖,楚官名。”杜氏此解,古今史家大多从之,无甚异议。但略检楚史,却又令人对这一官名感到疑而难明。所疑者一,楚贵族统治者中,称“敖”者甚多,除莫敖之外,还有若敖、霄敖、堵敖、郏敖、訾敖、(艹为)敖、阎敖等。诸敖之间,显然关系甚密,但它们或为国君之称,或为楚王未得王谥之号,或为氏族之名,皆非官名,为何独有莫敖成为官名? 所疑者二,楚国官名虽多异于中原诸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704年,即周桓王十六年,已在君位37年的楚国国君熊通,因周王室不允尊其号,怒而自立为武王.这种躐等破格之举,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僭号称王之先声.虽然在正统史籍中,楚国国君仍被书为"楚子",但楚君从此以王为号,不再受到质疑,即使半个世纪后齐桓公经营霸业,打着"尊王 攘夷"的旗号,率诸侯之师伐楚袭蔡,其问罪之由也只不过避重就轻地列举了两条,其一是"尔贡包矛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其二是"昭王南征而不复",对"楚子"()号称"王"一事,竟然不置一辞!  相似文献   

3.
尹弘兵 《人文杂志》2008,(2):159-163
周昭王南征,其对象是楚或荆.文献中楚有四义,在人文地理的含义上,楚有二义,一指芈姓楚国,二指南方楚蛮.楚蛮的历史要早于楚国,西周之时,楚国与楚蛮并存,楚国小而楚蛮大.昭王南征之楚,不可能是楚国,亦非是殷商遗民或荆国,只能是楚蛮.<令簋>和周原甲骨中的楚伯,亦当为楚蛮之首领,不可释为楚国.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楚国司马的系列,《左传》、《国语》诸书虽然有所提示,但在不少地方仍然含混不清,或多存缺环.古今史家对此系列的论述亦不乏错误之处.以下,笔者想从分析史料、辨正诸说的途径入手,对这一时期楚国的司马依次作一考述,以图能显示出一个大致无误的春秋楚司马系列.斗子良若敖之孙,伯比之子.这是见于《左传》的楚国首任司马.不过,《左传》不是正面记载,而是以追叙的笔法,将他任司马一事补记于鲁宣四年:"初,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良是令尹子文之弟.子文任令尹长达二十八年(前664-前637),子良为司马亦当在这一时期.子文任令尹的前期,有职掌相当于司马的莫敖屈完主管军事,后期司马为成得臣(详下),故子良任司马当在子  相似文献   

5.
楚国诸敖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左传》、《史记》等典籍中记载了有关楚文化的专有名称若敖、莫敖、?敖、霄敖、堵敖、郏敖、訾敖、共敖等诸敖,除霄敖、共敖外,均见于《左传》.这些"敖"作何解释?历来学者对它们的注释处于比较零乱的状况.先以杜预《左传集解》为例.  相似文献   

6.
楚族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要追溯的楚族之源,是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草创楚国之前辗转迁徒而来的楚国统治集团及其族属的先族,不是荆楚之地土著居民的先族.春秋时代所谓"华夏"族称楚人为"荆蛮",楚人也毫不隐讳地自称"我蛮夷也",以别于中原诸国.不过,这种蛮夷华夏的分野并不反映鬻熊以前,也就是周文王时代以前的情况,而仅仅是西周春秋以后凝成的地域——文化观念.我们认为,所谓"华夏"族,无非是统治了中原,或多或少地融合并文明化了的蛮夷戎狄.华与夏原是黄河下游与中游东西对峙的两大部族,楚人的先族出于黄河下游的"华族"部落联盟.一楚人与鬲楚人与鬲有着特殊的关系.楚人最显赫的祖先就是祝融和?熊,出于楚族的变竟因不祭祀祝融、?熊而被楚国所灭(《左传·公二十六年》).可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楚国的庶人有国人与野人之分:国人中既有庶人,也有君子,野人则全是庶人,国人主要是楚族人,野人则通常是异族人。这样以族的同异来区别人的国野,与诸夏的情况是相似的。楚人灭国之多,拓土之广,远在诸夏之上。从“若敖、蚡冒至于武、文”的“土不过同”,到成王时的“地千里”和平王时的“土数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史记·楚世家》),疆域扩展的速度异乎寻常。楚王常以所灭之国为县,而以公子王孙为县公。楚人所灭之国的公室,大抵被迁至楚国的后院,如“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 (《左传·昭公十三年》);其余的贵族,也或多或少失去了往昔的势位;至于庶人,则一般不离其故土。由此,楚国庶人所占的人口比例无疑大于同时的诸夏之国庶人所占的人口比例,而楚国庶人中野人所占的人口  相似文献   

8.
楚在商代是指楚蛮,西周时始有楚国,古文字中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分楚蛮与楚国,楚国之楚流行开来后兼指楚国与楚蛮。昭王南征时为区分二者始用荆字来指代楚蛮,楚蛮遂变为荆蛮,西周晚期荆又用指楚国。楚人自称曰楚,到战国时荆也被楚人用作自称。  相似文献   

9.
楚国灭巴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在商代被称为“巴方”,是距商王朝邦畿不很远的方国之一。西周时,“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从此,巴国成为周王朝的属国,经常输献于周,即所谓“自武王灭商……巴、濮、楚、邓、吾南土矣”。春秋时期,巴人活动于汉水之域,与楚、秦以及江汉诸国交往频繁,“虽奉王职,与秦、楚、邓为比”。然而,由于楚国的崛起,江汉诸国为楚吞并殆尽,巴受楚的威胁和压迫,逐渐向西南方向迁徙。从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巴人伐楚敢于(?),是后,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国分远,故于盟会希与”。其江汉故地全为楚人所有,巴人只有退保川东,凭藉巴山菱峡之险与楚人抗拒。由此,巴与中原诸国交往不多,历史文献中,有关巴国的记载也不多,战国时期巴国的史迹便少为人知。巴国在秦惠文王时(公元前337-前307  相似文献   

10.
程浩 《北方论丛》2021,(4):14-17
新出春秋铜器加嬭编钟是曾侯夫人加嬭的自作用器,但铭文中自称"文王之孙子,穆之元子"之人并非曾侯,而是楚庄王熊侣.器主加嬭即随仲嬭加鼎中楚王所嫁之女随仲嬭加,她依靠楚国的支持在丈夫曾侯宝去世后代执国政.编钟铭文所记是楚庄王巡省已归附楚国的曾国,加嬭代表曾国燕享楚王之事.从加嬭在楚庄王面前自称"孺小子"来看,其人应即庄王之女.如此一来,加嬭媵器随仲嬭加鼎的作器者也宜定为楚庄王.  相似文献   

11.
令尹子文,春秋前期楚国政治家。(?)姓斗氏,名榖於菟,一作榖於檡(见《汉书·序传》)。若敖之孙,伯比之子。他至迟生于武王三十五年前,卒年或在成王之末。成王八年代子元为令尹,成王三十五年让位于司马子玉(即成得臣)。二十八年中,传其曾“三仕”、“三已”令尹(见《论语·公冶长》、《国语·楚语下》等)。但除让位于子玉之外,其他已无可考稽,故其为政的时间只能概定于成王八年至三十五年。在此期间,他活跃于楚国的政坛,蜚声一时;但也曾因举用子玉一事而受到某  相似文献   

12.
从两周金文看楚文学之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出土了大批楚国青铜器,其中在数量众多的器物上刻有铭文,总字数已超过万计。这是研究楚国历史、文化的极其宝贵的资料,也是研究楚文学之渊源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研究与探索:1.从吴雷窼铭文和楚墓祭祀竹简,对照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有关楚族世系的记叙,可以厘清楚族之渊源。2.出土青铜器中有七篇文字较长的铭文,它们句式齐整,符合诗经的韵律,可视为楚诗作品。它反映楚文学自觉承继中原文学之传统,有着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蕴。3.出土的楚国青铜器铭文,其字体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大体上在春秋中期之前与中原无异,春秋中后期出现了作为装饰目的的鸟虫书,但使用并不普遍。4和楚国的发展相一致,楚青铜器物造形,也经历了从模仿到逐渐形成自身特点的过程。但总体而言,楚贵族大体一直坚持周礼所规定的礼制,表明对于周文化也即中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中晚期重要的历史人物,是一位抗秦救楚的英雄,伟大的爱国辞赋家和诗祖.由于他处在楚国从衰败走向灭亡的时期,因此,先秦史料中除屈原自己的作品外就很少有屈原事迹的记载,即使有之,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位反对秦国兼并楚国的强硬派领袖人物屈原的事  相似文献   

14.
楚国封君制肇端于楚惠王早期,至楚亡之时,前后盛行两百多年。可以说,在战国七雄中,实行封君制最早的是楚国,封君数量最多,封邑分布地域最广的也是楚国。《战国时期楚封君初探》、《包山楚简“封君”释地》、《楚国封君封邑地望续考》三文,对之作过一些清理与探讨。然言犹未尽。现仅就楚国封君制的发展与演变,再作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楚都陈城及其历史地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少华 《社会科学》2008,(5):152-159
陈城,原陈国之故都,春秋末年楚灭陈置县,作为经略中原的重要基地.战国后期楚迁都于陈,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复苏环境和时机,使楚国出现了一度"复强".同时,楚对陈城作了大规模的增修、扩建,使其成为战国晚期著名的都会之一,并在其后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麇国是活动于楚国核心区西北方向的一个小国,春秋中期被兼并入楚,麇国被楚迁往汉东,原地纳入楚国疆土并加以管理,其管理者或可能为楚阳氏家族之先。  相似文献   

17.
楚都丹阳地望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丹阳是古代楚国初兴之地。据《世本》(见《左传》桓公二年孔颖达《正义》引)及《史记·楚世家》所记,早在商周之标,楚鬻熊已居丹阳,并服属于周文王;到西周初年,成王时,鬻熊的后人熊绎始受封为楚子,仍居丹阳。下至春秋初年迁郢为止, “丹阳”作为楚国早期都城名称,前后共达三百余年。因此,搞清楚丹阳地望,对于探索楚国早期的政治文化中心,进而研究楚国的历史发展和楚文化的传播,是必要的入手之处。  相似文献   

18.
楚范氏有二:一为范山之后,族属、世系皆未详;一为范无宇,申氏之别,出于霄敖熊坎之孙、武王熊通之子文王熊赀,春秋时期世系为:申无宇→申亥;文氏为熊氏之别,出于霄敖熊坎之孙、武王熊通之子文王熊赀,春秋时期世系为:文无畏→文犀……文种;申叔氏为熊氏之别,出于申公叔侯,春秋时期世系为:申公叔侯……申叔时→申叔跪→申叔豫……申叔展……申叔仪;可见,文氏、申叔氏、范无宇之范氏三族,皆为楚公族;范山之范氏虽族属未详,然其可别族为氏且仕为大夫者,必为贵族。按《左传》义例,文氏与范无宇之范氏二族皆可称之为"文族"。其中,有传世文学作品者为范山、申无宇、申亥、文无畏、申叔时、申叔展,范山属楚贵族作家群体,文无畏、申叔时、申叔展、申无宇、申亥五子皆可称之为楚公族作家群体。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芍陂问题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史学界对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楚国芍败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关于楚国水利工程——芍院的研究,涉及诸多问题,情况比较复杂。这里仅就如下争议较大者,略做介绍。一、芍陂创建问题芍陵位于今安徽寿县境内,今称安丰塘,是我国历史最久的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千百年来一直相传为春秋中期楚相别、叙敖所始创。金家年先生在其所撰《芍牌得名及水源变化的初步考察》(《安徽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芍陂是以灌溉为主要目的而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在周定王(公元前606~586年)时由楚国令尹孙叔效率领…  相似文献   

20.
商代无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界几乎从不否认商代已有楚族或楚国。归纳历来的主要说法,认定商代有楚的依据大体有四:一曰殷契甲文有楚,此即殷商楚族;二曰先秦典籍中有若干“楚丘”之地,此即商代楚国的废墟;三曰金文可证周公成王东伐殷族之乱时,楚在被略之列,知楚族早为殷人同盟;四曰《诗·商颂》中的“荆楚”即是后世的楚国,足证商代有楚。商楚说各论中,此四项最少推想而颇多实据,于是为历来的史家所倚重。四论彼此呼应,商代有楚也就几乎成了定论。但是在我们看来,上举各项皆有可商榷之处,按照客观历史原貌,商代似乎无楚。此或谬说,姑略备如下以就教于识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