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鲁迅〈故乡〉阅读史》一书,是藤井省三从事鲁迅研究二十年来的总结之作。本书从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入手,以文学社会学方法透视现代中国知识群体的阅读情况,考察"想象的共同体"如何发挥民族国家建构的作用。其"小题大做,旁敲侧击",力图呈现的可谓是"文学的社会史"。从《鲁迅〈故乡〉阅读史》的脉络转到村上春树的中国阅读史研究,藤井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构筑了开阔的时空关系,看似天马行空的论述背后,其一以贯之的文化体认也蕴蓄其中。  相似文献   

2.
元好问《续夷坚志》 ,以“小说存史” ,记叙文人行踪的故事 ,保留了金代文人交往的重要资料 ,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三国故事的漫长传播史,经各类传播方式长期参与,由历代文人撰述与丰富的民间记忆共同构成。三国故事传播史多元并存的独特结构,是孕育培养《三国演义》的文化沃土。然此杰出的古典长篇小说,亦属三国故事漫长流播史的环节和支脉,而非三国故事漫长传播的最后定本。  相似文献   

4.
口述史与当代文学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与传统文学史相比,文学口述史具有人民性、故事性和操作性.这种"活"的文学史不仅讲述鲜活、生动的口述史料和文学故事,而且展现独特的叙述视角和叙事技巧.文学口述史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二是口述史料的综合研究.如果我们将口述史料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拓展出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和新领域,主要包括比较研究、记忆研究、媒介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从阅读史视域探讨《四库全书》纂修的书籍史意义可知,清代统治者以政教意图及政治权力的主动介入,通过纂修《四库全书》确立彼时阅读的“官定”文本,限定阅读活动的文本、内容、传播渠道及意义指向,促使阅读活动靠向彼时的政教意图,试图以此实现“稽古右文、聿资治理”的目的。这就限定阅读者对文本意义的个性化“体验”,使阅读者被迫全方位接受彼时的官方意志,最终建构一种清代政统所需的阅读信仰与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6.
一部杰出作品的诞生,是个人心血的结晶,也是伟大时代的产物.在这方面,柳青的《创业史》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柳青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但更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作家,尽管他的文学素养很好,生活底子很厚,艺术技巧很高,但是,为了写作《创业史》,他还是进行了长期的、多方面的准备.在所有的创作准备中,柳青同志始终把生活的准备放在首位.他说:"一切归根于实践.对于作家,一切归根于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尚书》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其文本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诸方面,对其文学价值加以系统的考察。认为《盘庚》篇实为中国最早之散文;《尚书》在语言技巧、场境描写、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方面已取得相当成就;其对后代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  相似文献   

8.
周春《阅红楼梦随笔》体现出乾嘉时期藏书家对通俗小说的阅读生态。围绕在《阅红楼梦随笔》周边的早期读者多系周春同乡亲戚、学友,构成了一个独特的通俗小说阅读、品鉴群体。在乾嘉考据学风的影响下,周春将治经、治史之法折射入小说,形成其独特的索隐范式。而同乡学友间的交流与书籍传播,使浙西成为《红楼梦》阅读、研究的重镇,索隐方法蔚然成“派”。透过考察其索隐方法、观念之来源,辨析其治学理念之得失、文学思想之倾向,可以进一步挖掘本时期藏书家、考据学家对通俗小说的阅读、研究方式,以及通俗小说对本时期学术、文学诸核心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邓武蓉 《船山学刊》2009,(4):174-176
《南史》、《北史》不仅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其文学性虽已不能与“四史”相比.但将其部分篇章立于“史传文学”之列,亦当之无愧。《南·北史》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简捷扼要的叙事风格;直书其事的叙事态度;怪异奇雅的小说色彩。  相似文献   

10.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美国学者Richard Lehan在其所著《文学中的城市》(The City in Literatur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变化,读者对闻一多的诗集《红烛》、《死水》的阅读接受的态度、兴趣和言说重心不断改变,大体而言,经历了备受冷落、同盟者热捧、褒贬共存、政治意识形态化阐释、学理性解读等五个阶段。这种变化与政治文化气候、文学场域、阅读接受语境以及诗人自身命运的改变等因素密不可分。《红烛》、《死水》内在的政治文化取向和审美质素,满足了不同时期读者的阅读期待与意义阐释需要,参与了大半个世纪的文化、文学建构,也因此实现了自己的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传统中作为文体的"史诗"概念逐渐演变为"史诗性"这一审美范畴。随着国外小说及理论的引入,"史诗性"与中国传统的史传传统结合成为中国当代小说最高的审美追求和评价标准。植根于关中地区久远的《诗经》、《史记》之史传传统,陕西作家的创作往往有更深的史诗情结。以柳青、杜鹏程为代表的"革命正史"写作,纪"史"有余,"诗"意欠佳。《白鹿原》以"民族秘史"纠"革命正史"宏大叙事之偏,执着于对民族精神、民族命运的探求,对历史进程中人物文化心理的摹刻;巧设叙事的历史时空,多维透视史诗人物形象,臻于"史"与"诗"的完美融合,丰富发展了了陕西文学的"史诗性"写作传统。  相似文献   

13.
《恽代英日记(1917-1919)》里有非常丰富的阅读史的内容。青年恽代英正是通过阅读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间有着即时性的互动。他读西学书多于国学书,读报刊多于书籍,其知识修养更多来自基督教青年会而非理学家。1918年因丧妻、大学毕业等事,恽代英在阅读上发生一些变化,但这三年里《新青年》一直不是阅读次数最多的刊物。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是明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对《左传》《水浒传》《西厢记》皆有评点。由于受明代"史汉风"的影响,金圣叹在评《水浒传》时,常常与《史记》相比照。指出《水浒传》在撰写笔法、体例方面对《史记》的继承以及两者的异趣,从中亦可洞悉金氏之《史记》情结。  相似文献   

15.
学科史写作成为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等四部学科史著作的问世,引出了对学科史写作的有关思考。衡量一本学科史著作的标准,首先是要求搭起历史的架构,其次是要将历史的面貌细致地描绘出来,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精当的点评,最后要对历史进行总结和提升。  相似文献   

16.
1920年10月,英国柯卡普原著、辟司增订、李季翻译的《社会主义史》由新青年社出版,促进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该书记载了19世纪前期至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社会主义运动的发生发展历程,肯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正义性和历史必然性,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社会主义运动的多样化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塑造了生动的社会主义运动人物群像。《社会主义史》在中国大受欢迎,具有适宜的传播土壤和时代条件,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营销推荐和引导阅读。《社会主义史》的输入,发挥了帮助共产党人确立信仰、奠定初心、探索道路的积极作用。通过了解《社会主义史》,走出《社会主义史》,共产党人坚定地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这也体现了该书流传中国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宋剑华 《晋阳学刊》2011,(2):122-130
小说《红岩》是新中国文学发行量最大的一部红色经典,作者以自己身陷囹圄的所见所闻,热情讴歌了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与高尚品格,几十年来一直都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正面教材。但是小说中的《红岩》故事,并不等于历史上的"红岩"故事,它们分别隶属于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两个不同范畴,盲目地将两者人为混淆简单等同是极其幼稚的错误举措。  相似文献   

18.
温庆新 《中州学刊》2024,(1):152-159
现代“小说话”不仅关注《红楼梦》的文化典范价值,而且将《红楼梦》当作重要的文学经典作品;不仅从小说类型归纳与小说史定位来强调《红楼梦》的文学经典性,而且基于现代文化语境发掘出《红楼梦》新的审美意义。这是现代“小说话”批评者对《红楼梦》阅读“体验”后,意图与文本进行怡然自得交流的体现。作为一种批评与阅读媒介,现代“小说话”不仅对传统小说的现代接受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而且能够揭示彼时小说批评的新原则与新意义导向的文化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才子佳人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理想的婚姻观念,这类故事中的主角类型有高度的相似性。《西厢记》是才子佳人故事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传统才子佳人的婚姻观念,但是在此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和发展。作者在传统的"才子佳人"的世俗婚姻观中注入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忠贞互爱的新婚姻观。理想爱情的描写赋予了《西厢记》巨大的思想魅力,使它成为中国古代爱情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20.
柳青的《创业史》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作家和作品的命运却是一波三折.新世纪以来,关于柳青的赞誉又不绝于耳,那么柳青及其《创业史》的精神资源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作家深挚的恋土情结、奋发精神以及艺术上的创新意识.这种内在的精神遗传已经贯穿于以后的陕西作家群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