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婚俗不断新变的今天,河湟汉族婚俗中仍保留了浓郁的古风,主要表现为古代"六礼"的遗留、古冠礼的残存、"妇见"礼的保持及古代抢婚习俗的影踪等等.究其原因,是与河湟地区特殊的民俗语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自然、历史、文化三方面的语境.  相似文献   

2.
婚俗历来是人类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世界各民族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下,其婚俗形式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彝族传统婚俗的最大特点是在族群内部等级制的前提下,对族群内部秩序的建构与重构.对于建构的功能,在各族群中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对于重构的功能,各族群则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解析韭菜坪山麓彝族传统婚俗对社会秩序重构的过程,以...  相似文献   

3.
以槟榔为礼:岭南汉族婚俗的文化地理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南方地区,槟榔被广泛运用在交际待客、婚姻缔结等各种场合,成为南方民俗的重要载体,形成特有的“以槟榔为礼”的婚姻习尚。其婚俗的形成是中原汉族婚姻文化在岭南地区传承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民俗文化角度对西安回族过去与现在的婚姻民俗作一个概括性描述和初步研究。重点阐述西安回族传统婚俗在现代社会里的一些发展、演变轨迹。婚俗由传统向现代嬗变取决于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反映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经济条件等方面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变化。西安回族的婚姻民俗文化有着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伊斯兰教和陕西关中地域风情长期历史磨合、衍化的的结果。其婚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中国化的,然而实质内容却是伊斯兰教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婚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婚俗文化刘冰,韩任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各具特色的传统婚俗文化,反映着各民族不同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表现着共同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现就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婚俗文...  相似文献   

6.
抢婚是人类社会某一历史阶段的产物.由于年代久远,这种婚姻形态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抢婚形式所具有的原生态的仪式及文化内涵如今在许多地区的婚俗中仍以不同方式保留着.青海河湟汉族婚俗中的闭户拒纳,藏匿物件;昏时嫁娶,挑灯引路;涂扮公公,妆抹"阿伯";酒酣设擂,拇战争胜等习俗惯制正是古抢婚文化的遗留.  相似文献   

7.
王昭君初嫁呼韩邪单于,单于死后再嫁新单于雕陶莫皋,其婚姻反映了匈奴的收继婚习俗。作为西汉人的王昭君,其婚姻形态是当时异族通婚中的一种。同时,她的婚姻也反映了汉族与匈奴及其他少数民族婚俗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近代满族婚俗与过去历史上的婚俗,有很大的演变,很多仪式与东北汉族的婚俗相融合. 接亲:迎娶那天,新郎带着花轿鼓乐队到新娘家接亲,新郎由男宾陪着拜会岳父.岳父家要以茶招待.炕上放一张八仙桌子,桌上摆着瓜果,岳父陪新郎吃茶.到吉时,小叔子拉新娘下炕.喜娘在旁边说些"小叔子拉一把,又有骡子又有马"等类的吉利话.这时新郎给新娘鞠躬,陪新娘下地.新娘离开娘家时要放声大哭,流眼泪,这叫留"金豆子",不能把金  相似文献   

9.
从《董西厢》看女真婚俗对金代婚姻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女真族入主中原,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域内开始了规模巨大的民族迁徙,与此同时,各民族文化之间出现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北方少数民族婚俗对中原汉族发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西厢记诸宫调>可以看到,中原汉族的婚姻观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婚恋活动中,女性主体意识开始出现,主动性有所增强,贞节观念明显淡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伊斯兰社会妇女戴盖头习俗的由来、盛行、与汉族戴盖头婚俗的异同及其伊斯兰社会妇女戴盖头习俗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文章着重指出:伊斯兰社会妇女戴盖头习俗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表现之一,它客观上反映了伊斯兰民族的一定的生活环境,反映了伊斯兰社会妇女的文化意识与审美价值观念,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文化人类学理论,提出一个假设: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藏族社会中兄弟关系比较亲密.是所谓"优势亲属关系",因而兄弟倾向于不分家甚至共妻,由此发展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俗.另外,藏族以超自然为中心的"文化传统总取向"使得人们淡化血缘关系,也促使了一妻多夫婚俗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婚姻是人类延续的必要社会形式,也是传统社会中人们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本文认为达斡尔族非常重视婚姻,也有着自己丰富的传统婚姻习俗。文章通过对婚姻制度、婚姻缔结、纳礼、婚礼、离婚与再婚等婚俗的考察,系统论述了达斡尔族传统婚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各民族不落夫家婚俗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本世纪50年代起,人类学和民族学家先后调查发现,在我国很多民族中,过去存在着一种引人注目的风俗,即男女结婚后新娘不落夫家,返归娘家长住若干年,待她怀孕或生育孩子之后,始到夫家居住。对此,有的民族叫“不落夫家”,有的又称“长住娘家”或“坐家”。1962年,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发表《论长住娘家风俗的起源及母系制到父系制的过渡》一文,以福建汉族惠安女的婚俗材料为重点进行了论证。此后,陈国强、蒋炳钊、宋兆麟教授等均发表过有关这方面的著述。然而,迄今为止,尚未看到将我国各民族不落夫家婚俗全  相似文献   

14.
婚俗是民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表现形式绚丽多彩。它和其它习俗一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继承性。有糟粕,有精华,有优良传统,也有陈规陋习。 本文试就婚俗中巫术信仰中的表现形式、基本特征及对当今婚俗的影响等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青海土族婚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土族婚俗文化婚礼作为人生大礼,是一种最庄重严肃的礼仪。它意味着一个人的成熟,有组成家庭和生养子女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土族婚俗不仅最具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而且有着十分浓郁的传统文化内涵。旧时,土族人民坚持民族内婚和氏族外婚,尽量从异姓氏族择妻,而不与...  相似文献   

16.
汉族是我国最大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研究汉族,搞“汉学”,如苏联近年正在出版一套大部头的《汉民族发展史》(共八册,已出五册);日本也有不少人研究汉族,据塚田诚之先生提供的资料,日本学者对《汉族的特点》进行了“大量  相似文献   

17.
裕固族传统婚俗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别内涵。在正式婚姻和非正式婚姻形式中,特别是在婚礼习俗如戴头面仪式、打尖踏房仪式、阿斯哈斯仪式及婚礼歌谣中都渗透着裕固族人的性别观念与性别意识。婚俗中反映出明确的男女性别角色意识、分工意识和合作意识,对家庭结构的影响是,裕固族人既有女性主导型家庭模式,也有男性主导型家庭模式,同时两性在婚姻家庭中具备平衡协调意识。这对当今现实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卓仓藏族文化在有鉴别地吸纳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又顽强地保留了其本身悠久的文化传统,这在婚俗中表现得颇为突出。因此本文就以卓仓藏族婚俗为视角,通过对其仪式象征的表层结构如实物、行为、言语等象征的阐述,继而分析了其象征的深层结构,即人生观、伦理道德观、宗教观和族群认同观。  相似文献   

19.
哈尔滨穆斯林的传统婚姻习俗受伊斯兰文化影响而别具特色,但在时代进步的背景下,穆斯林的传统婚俗在保持着伊斯兰价值观和文化特点的同时,也悄然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20.
曹萍 《中国民族》2010,(6):59-60
婚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的婚俗文化都与该民族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婚姻制度息息相关,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