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历史上,随着苗疆走廊的开辟,大量汉族人群涌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并逐渐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促进了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交融。从西南民族舞蹈文化的相互交融来看,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受汉文化影响的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二是受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汉族舞蹈文化,三是表达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共有历史或故事的舞蹈文化。西南地区民族舞蹈文化的交融性客观体现了西南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与文化特征。西南地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合作化运动中,西南地区在生产、管理、分配、劳动制度上适当照顾民族特点和地方风俗,加强了民族团结,深刻地改变了各族农民的传统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把长期以来分散的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合作化运动促进了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重构,反过来,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重构加速了合作化运动的完成,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聂文晶 《民族学刊》2013,4(5):49-55,103-105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因此,民族识别的主要任务其实是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识别。总体来讲,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南地区的民族识别研究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到学术探讨两个大的阶段。政府主导阶段的民族识别主要是在大规模的民族调查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在民族识别的依据坚持了科学标准与民族意愿并重的原则,而且日益向后者倾斜。而学术探讨阶段首先对之前西南地我的民族识别工作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进一步集中讨论了西南地区待识别民族的族属问题、族群认同问题,并对西方学者解构中国西南地区民族识别的观点进行回应与讨论。西南民族识别的研究未来还需在理论评价、族属遗留、“56个民族”框架下西南民族的演变等问题上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韵 《青海民族研究》2005,16(4):144-148
在唐代从西北、东北和西南等地有大量的民族内迁,这些民族的内迁有其各自的原因和特点。本文分析和论述了唐代东北和西南民族内迁的情况、原因及其特点,这些民族的内迁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唐政府和东北、西南地区民族的关系以及唐代在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进入了现代化城市。增强了城市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是我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各少数民族聚居在一起,使得民族关系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本文从现代化进程中的西南民族关系的特点出发,分析影响西南民族关系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几点有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政治斗争、政治统治、政治文化心理影响和制约了国统区的抗战文艺运动;同时,国统区抗战文艺运动又反作用于政治,推动了民族独立的进程,动摇了国民党的政治统治,促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考察,介绍了中国历史上西南地区的一支民族群体--沙人的情况.沙人自称"布雅衣",在西南边疆地区以武力著称,游移于边境两端,有的为边疆安定之患,有的成为土兵、土练,为安定中国西南边疆做出了贡献.有的沙人还迁入了今越南、老挝、缅甸境内.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族识别,不同地方的沙人被分别归入壮族和布依族.对历史上沙人的情况进行考察,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壮族和布依族的形成过程及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和现在的多民族状况.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对少数民族国民教育和民族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教育和谐问题,以人为本,促进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民教育与宗教教育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成为民族教育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南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其传承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起源、观赏性、重和谐等特点,对西南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在2l世纪的今天,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多方冲击.有些项目后继无人,面临消失的危险.在词查的基础上,我们探讨切实可行的传承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其多重现代功能.  相似文献   

10.
李亚星 《中国民族》2014,(12):60-61
2013年3月,四川成都,国家民委第三个双语人才培训基地在西南民族大学正式挂牌成立,主要负责西南地区彝语、傣语、藏语康巴方言等语种的培训。 2011年以来,国家民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在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各设立一个双语人才培训基地,主要任务是为基层培养培训民族语文翻译人才;为民族地区和有关党政机关、军队、武警等培养培训双语人才;为民族地区培养培训民汉双语师资。  相似文献   

11.
自杞国考略     
自杞国是公元十二三世纪在我国西南地区崛起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大体与南宋王朝相始终。其幅员辽阔,位处宋王朝广西路与大理国之间,在当时西南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史载的缺漏,自杞国的历史竟致长期湮没无闻。近十来年,这个问题引起了治西南民族史者的注意,本文结合一些尚未被利用的史料,对自杞国历史再作探研,期望能使自杞国的面貌进一步展示。  相似文献   

12.
西南地区双语类型及其历史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语类型是双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双语类型在诸种社会人文因素的作用下会产生转换.从西南地区的双语类型转换看,移民、民族地区治理及西南边疆治理与开发、商贸发展、文化教育的发展、民族杂居、婚姻家庭组合、民族心理及语用观念等方面是诱发双语类型转换的主要因素.双语类型转换对语言结构发展、语言使用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是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发展最为敏感的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复杂变动趋向将表现于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矛盾;城乡二元对立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民族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小民族的发展问题;小康建设中少数民族的主体地位的进一步确立等诸方面的问题。因而民族关系的调适应当重点放在如何建立消除产生新的不平衡的机制上。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南地区,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所向无敌,大获全胜.中国共产党在西南地区建立各级组织和人民政府,领导西南包括少数民在内的人民群众建设西南地区、保卫西南边疆,西南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百业兴旺,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就在于中共中央西南局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一系列政治决策、军事部署和少...  相似文献   

15.
宋人称生活在西南羁縻州县之外的溪峒民族为“生蛮”,其生活区域被称为“生界”,这主要是为了区别交纳赋税的省地熟户.大致来说,宋朝政府将西南少数民族群体划分为生、熟两大类,这种主观上以“差序格局”观念区分西南少数民族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或维持其在西南地区的主权.但生、熟蛮及蛮汉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几乎抹杀掉两者生存环境的差异,熟蛮异化与生蛮归化,致使生界在其变化过程中模糊不清.宋代西南地区羁縻政策的多元化,使得生、熟蛮的身份并不以其实际生存地域来确定.宋代文献中的“生界”,并非一个单纯的地理称谓,而是一个融合了政治文化的族群边界,一个融通了价值判断的文化界线.  相似文献   

16.
易鑫  尹响  王思佳 《民族学刊》2021,12(12):38-49, 128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民族地区通过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云南、四川、广西、贵州、重庆、西藏等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区域,同时地理区位上具有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优势,因而研究西南民族地区融入南向“一带一路”经济走廊、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基于上述西南六个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贸数据,分析了西南民族地区对外贸易的国别结构、商品结构和方式结构,并通过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西南民族地区南向开放的特征及其合作潜力,指出了其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建议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对外联通、加大特色商品出口和旅游产品开发、提升经济便利化程度,加快融入南向“一带一路”经济走廊。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民族教育六十余年的文献来看,不同时期的民族教育都充分反映了当时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社会特征。其中,从经验描述式的实证研究到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的历程凸现了中国民族教育学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关于民族教育的文献井喷式出现,主要出现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我国北方地区(包括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民族教育作为中国民族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实践得到了自上而下的重视和自下而上的反馈。  相似文献   

18.
李跃平 《民族学刊》2010,1(2):173-173
“西南地区多民族和谐共生关系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7月27-28日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举行。本次会议由纳日碧力戈、杨正文和彭文斌三位学者共同召集,由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大学长江学者团队、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和贵州民族学院共同主办。参加本次国际学术会议的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台湾、香港及北京、上海、福建、湖南、广东、广西、重庆、云南、贵州、四川、新疆等国家和地区33所高校、研究院/所的64名教授、专家、学者及56名民族学、人类学等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共计120名与会代表。开幕式由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院长杨正文教授主持,贵州大学校长陈叔平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19.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富集,这为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西南少数民族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步骤措施,使特色旅游产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推进实施过程中,存在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景区景点过于分散、品牌宣传不到位及旅游专门人才匮乏等症结问题,从而制约了西南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运行质量;应采取多元筹集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加快旅游专门人才培养以及大力培育具有西南地区特色的旅游品牌等形式,使特色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省(区、市)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20.
西南民族地区把推进具有该民族地区特色的高职教育摆上优先发展位置,但由于师资素质整体不高,直接影响了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经分析,西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师资素质存在的问题涉及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匮乏及师资培训渠道不畅等;造成师资素质不高的原因,有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和校企合作等多个层面问题;基于提高西南民族地区高职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