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hy pothesis)是美国语言学兼人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弟子沃尔夫(Benjamin Whorf)提出的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他们主张"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世界",经过不断的质疑和修改,现在成为强式和弱式两种说法。较强的原则又被称为"语言决定论",强调语言在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它认为一种语言决定了其语言使用者思维、说话、行为的方式,而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鲍文 《东岳论丛》2007,(5):182-185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核心是语言决定思维。此说一出,即引起学术界的激烈争论。但从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此的研究看,尚未形成真正的交锋。主要原因在于语言与思维的概念模糊,未以历史和发展的观点分析语言与思维以及将语言与生活实践脱离开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西方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重要假说,这一假说又称为"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而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研究者则更倾向于主张"语言思维等同论".从英语与汉语比较的视域看,可以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最深刻的文化基因,语言结构与思维模式是相互照应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片面性恰好就是植根于英语语言系统本身;汉语语言系统决定了在探索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过程中往往会倾向于走向"语言思维等同论".  相似文献   

4.
语言相对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时间、色彩、位值与运动事件等四个方面介绍与述评国外近期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实证研究,同时结合国内一些学者的成果,来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语言是一种特定文化中基本和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对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可替代的影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有助于塑造或形成人类的世界观。语言与文化,不管是从绝对意义还是从相对意义上来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9,(8):16-23
"语言和思维"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英语会提出"to be, or not to be"这样的问题,而汉语则不会,因为孕育英汉两种语言的自然环境不同,导致语言的句法和结构不同,进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英汉两种语言体现的思维模式,分别表现出"天人二分"和"天人合一"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和以辜正坤为代表的中国学者提出的"语言思维等同论"均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西方盛行的萨丕尔 -沃尔夫假说和西方现代认知理论 ,参照中国文化语言研究的实际状况 ,结合少人问津的数词、量词的实例 ,讨论它们附属义的文化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8.
一、沃尔夫的发现:事象的语言性美洲语言人文主义的一个标志性的成果,是以语言学和人类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和他的学生本杰明·沃尔夫的名字命名的理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个假说认为,任何人对自然的描述都是相对的,因为任何人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都受到本族语语法的制约。这种制约决定了不同语言系统的人对世界的不同观点。于是,同一种现象或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者眼里会呈现不同的认知图像,得到不同的意义判断和价值评判。语言决定了人类认知和文化的相对性。萨丕尔曾指出,人类并不仅仅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也不仅仅生活在社会…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以藏、汉、回三个民族为主要聚居人群的甘肃省甘南藏区临潭县为例,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的弱势表述,也就是语言相对论为理论参照,试图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方言中泛指现象的分析,结合语言相对论的论点,就西北藏区汉语地方方言与地方文化,以及区域范围内人群的共有思维模式之间的关联做出简要论证,并通过语言现象分析对语言相对理论进行实证和扬弃,找出西北藏区汉语方言使用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语言文化学来源于语言哲学奠基人洪堡特的思想。洪堡特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19—20世纪语言学思想的发展方向,决定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语言文化学研究的进程。在语言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的语言相对论,经过众多学者的探索,语言世界图景理论日趋成熟。自20世纪90年代语言文化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以来,在俄罗斯学界形成了语言文化学研究的几个不同学派,探索不同语言单位中凝结的民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1.
Sapir-Whorf的语言决定论假说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居于学术界主导地位.但笔者却以为此理论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夸大了语言的功能,解释力有限,忽略了语言的历时变化,以及无法解释语言变异等.而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作者更倾向于文化影响语言,即语言差异源于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刘剑英 《阴山学刊》2011,(2):114-115
Input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acquisition of second language.This report will just focus on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and Long's Interaction Hypothesis concerning input.First a summary will be made about the two theories,and then the writer will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This report will conclude with the writer's observations of how her thinking about 'input' has been clarified in the process of preparing and writing this report.  相似文献   

13.
熊欣 《云梦学刊》2013,34(1):59-62,67
老子哲学中,"道"与"名"或"道"与"言"几乎是两个并行的概念。老子认为,道不可言,言不及道,名言与道之间是相离、相悖的关系。世间纷争皆因"言"而生。"道"是可以表达的,但绝非普通语言所能表达。"道"即"思想"或"意图",也可以说是本原的世界。语言具有表达思想的能力,但也有其局限性。本原存在着的世界和由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隔阂。通过研究老子"道、言"说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家的"言"与"存在",透过语词(或名称)的表层含义,可以使人类多角度多侧面地充分认识这个世界,彻底摆脱语言的束缚。  相似文献   

14.
英语模糊限制语的言语交际功能与语用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模糊性,决定了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模糊性。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自然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在言语交际中起着润滑刑的作用。采用何自然等从语用角度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对模糊限制语的言语交际功能及其与语用失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正确使用,模糊限制语能够增强话语表达的灵活性和得体性。但如果误用滥用,也会导致语用失误甚至交际失败。  相似文献   

15.
普遍性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层面。本文旨在指明普遍语法研究的基本参数,并分析第二语言习得与普遍性假说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学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和思维描写以及对人物所处环境和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在翻译中,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译者在再现原文文学形象时对以上三个方面的描写进行文化干预,因此《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在杨译和霍译两个版本中的塑造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17.
《庄子》寓言和《伊索寓言》是中西方寓言文学的杰出代表。两部寓言均未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来论证说理,而是诉诸形象、故事等来阐释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经验教训。试图以马丁等人的评价理论为指导,以《庄子》寓言和《伊索寓言》为文本语料,对比探讨两部寓言作品中动植物和非生物形象的评价意义及其实现评价功能语言资源的异同和理据,领悟庄子和伊索对现实社会人与事的态度评价,从而启迪人类思想和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8.
胡云晖 《阴山学刊》2014,(3):30-33,74
旧时包头,因为社会构成极为复杂,所以其社会语言也非常丰富,许多行业由于历史传承的原因及生存的必要,几乎都有自己的隐语行话。作为一种语言形态,隐语行话具有交流的属性,所以不可避免地要有开放的一面,日久天长,自然有一些词语就进入了方言系统,成为地方方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搜集和整理这些已经过时和即将消失的语言,对于研究和了解“走西口”以来包头各行各业发展的历史,以及如实反映当时的风俗民情、社会风貌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童心论"批判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儿童文学界的一场大规模的批判。它使五十年代以来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中非学术性的政治批判现象达到了新的狂热程度。在对"童心论"的批判中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题材和儿童文学观是被批判的中心,其中儿童文学观即"童心论"被称为资产阶级的"儿童本位论"。批判在此基础上将陈伯吹的文章和作品上纲上线,是一场非正常的文化批判。仔细审度这场批判就会发现,批判的出现既有时代背景因素,也有无法辩证看待艺术创作中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关系的因素,更是一场文学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对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位论理论和思想的肃清和批判。正确认识这场批判,挖掘"童心论"的实质和价值是对儿童文学发展规律的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