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家之"公"是一种内省自律的德性理想,蕴含着儒家的公共意识和公共追求。个体的道德反省总是镶嵌于特定的社会结构之中。我国公共社会的发展,需要儒家"公"观念客观化为公共理性基础上的普遍价值原则和行为规范,也需要社会结构性因素的参与和互动,形成外在社会规则与内省的道德意识相得益彰的公共生活范式。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徐勇 《江汉论坛》2007,1(4):12-15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点和平台.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是农村基层社会及其管理体制的重建和变革.当下要建设的农村社区不是以传统自然村落为基础的文化共同体,而是能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社会需要,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必然要创新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由自然村落制度到社队村组制度,再向社区制度转变,可以整合资源,完善服务,实现上下互动、城乡一体,并建构起政府公共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良性互动,公共服务与社区自我服务相互补充的新型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3.
公共领域一直受到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关注。不论是阿伦特极权主义语境中的公共领域,还是哈贝马斯民主语境中的公共领域,以及后续研究者对公共领域的探讨,基本上都是在"‘国家与社会’的对立",或者说"‘国家与社会’的消极互动"之逻辑预设上展开的。但实际上,"‘国家与社会’的协作"或"‘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之逻辑预设同样存在可能;基于这种逻辑预设,从社会管理的视角来看,公共领域是一种社会管理机制,它同时与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域、社会对国家的管理域、国家自我管理域以及社会自我管理域相联系,发挥着社会管理功能。公共领域的建构必须从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两个方向着手;外部要素包括制度与媒体,内部要素包括公众、公共知识分子以及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2008年初"雪灾"中出现的道德"爬坡"现象与"艳照门"中的道德"滑坡"现象,道德构建的必然性应运而生。道德这种制度的产生是因为其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以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同时,道德制度内生于经济制度中,随经济制度的变迁而变迁。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需要道德的存在与道德意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冯莉 《社会科学》2012,(11):85-93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农村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我国中部农村的公共生活模式,正在从运动式、集权化的公共生活形态向现代化转型。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化和个体化是转型期我国中部乡村公共生活的重要表征:一方面,农村社会现代化运动中物质文明的长足进步带来了货币的繁盛;但另一方面,随之而至的是公共生活领域的被浸染、公共生活模式的货币化剧变以及个体化生存压力的增大和人们宗教皈依的剧增。因此,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和政治文明的健康发展,构建健康向上的农村公共生活模式,是今后农村经济社会良性运转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耦合并进是确保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度建设亟需"生态化"的理性考量。以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为例,现行水资源制度存在的局限性,需要寻求制度更新的基本路径。人与自然和谐、人水并治、供需平衡、整体性既是制度建设的目标,又是制度创新所应把握的根本原则,生态现代化的根本诉求将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的合理化安排,最终达至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乡一体化医疗救助制度能够充分发挥社会整合功能,消除城乡医疗救助水平差异,促进社会经济平稳、良性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医疗救助制度,需要实行"一站式"管理服务,逐步实现不同医疗保障制度间人员信息、就医信息和医疗费用的共享,从而实现病有所医。  相似文献   

8.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是党中央提出的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建设中国特色公共生活是加强我国社会建设中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问题域,是一个具有较强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新课题.文章立足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变迁,探讨了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重叠、国家与社会的有限分化、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的公共生活组织化、私域化和有机化的历史进路.  相似文献   

9.
公共生活是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方面,考察公共生活模式的变迁路径也是认识农村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视角.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公共生活经历了从“他治”到“自治”的模式变迁过程.“自治”的公共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村民的个体理性和农村社会的发展方向,增强了农村的发展活力.当然,“自治”的公共生活模式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促进农村“自治”的公共生活模式的发展与完善,需要健全网络化的治理机制,整合多元力量,实现多元合力;通过实现优化调控,保障“自治”的公共生活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应当重视“道德风险”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存在着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公共生活选择结果对社会道德风尚与道德意识影响的不确定性;其二是作为公共职责履行者的社会成员个人道德行为的不确定性对社会公共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提醒人们应当注意公共生活中的任何一个重大决策对社会道德可能造成的影响,注意广义伦理环境的存在,注意在社会公共生活管理中将立足点放在加强制度体制建设而不是放在选拔贤者仁人上。  相似文献   

11.
对人们社会生活领域结构的划分,使人们的安全需求可以分为私人生活领域的安全需求、准公共领域的安全需求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安全需求.不同社会领域的安全需求有着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安全需求应有不同的安全提供者和不同的安全服务.安全需求的层次划分促使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发生转型与变革,形成相关的制度、技术和文化.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德,简而言之,即是在一定的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的最基本、最简单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是人类社会公共生活中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体现的是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社会公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基本任务,加强社会...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时代的政府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和焰 《兰州学刊》2006,(9):175-179
公共信息资源是人们进行公共生活、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战略性资源。信息社会的来临,为政府的公共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推进了其发展。公共信息是公共物品,公共信息管理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公共信息管理要求政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在制度和观念等方面也要改进。  相似文献   

14.
制度伦理的内生性包括空间上的内生性和内容上的内生性两个方面:其空间上的内生性指的是制度伦理内生于特定社会形态或者特定国家;其内容上的内生性指的是制度伦理内生于制度,表明特定制度与其相应制度伦理具有内在一体性。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创新,共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必须内生,不可照搬任何国家的制度伦理。由于制度既包括内容又包括形式,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应该是同时有关二者的伦理。制度与公共生活具有内在相关性,表明公共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内生的根基。由于公共生活包括"为了什么"或者"做什么"和"如何做"两大方面,前者与公共生活的实质价值有关,后者则与公共生活的程序价值有关,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应该既有实质伦理又有程序伦理。该制度伦理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生活实践的需要而内生的,必定具有相应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和状况。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一)所谓社会公德,是指在人类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反映了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相互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们的公共生活范围日益扩大。在公共生活中,人们的关系已成为一种新型的同志式的互相合作关系,因而作为反映这…  相似文献   

16.
李嘉美 《理论界》2012,(8):38-40
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速度的日益加快,"信用经济"这一新兴词语已在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2010年沈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展开。打造"信用沈阳"形象,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于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构建"和谐沈阳"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沈阳将完善三大信用主体,全力打造信用政府、信用企业和信用个人制度建设,建设五大信用系统,促进信用沈阳建设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公共性"是分析现代政府活动和行为的重要工具,对公共管理公共性价值的探讨则有利于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本文在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背景下,立足研究政府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进展状况,探索公共性价值取向偏差及其引起的政府失灵、权力寻租等一系列公共性缺失现象,并从政府应树立公众至上的理念、建构参与式国家、建构公民社会、法治观念与制度、加强公民公共意识教育等层面,阐发了公共性缺失的救治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契约”模式全面影响西方社会公共伦理话语的同时,不少基督教伦理学家认为,基于基督教传统的“信约模式”可以为基督教介入社会公共生活提供独特的角度。它能提供与传统有机体模式不同的社会观,比一般的社会契约论更突出立约的超越性和无限性,强调公共生活的道德原则。尽管面临种种挑战,这种重视主动建构、超越维度的信约模式,有助于人们在相互性中建立稳定可靠的制度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民间组织设立是公民的结社自由得以实现和民间组织成长兴盛的关键。我国现行的双重许可登记制度给民间组织设立设置了过高的门槛,使得大量民间组织无法合法设立,"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并未改善,制度完善势在必行。政府对结社自由的限制必须坚持最低限度、法律保留、利益平衡和标准客观等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单一许可登记制兼顾了公民、民间组织、社会和国家的不同需要,有利于实现保障结社自由和限制结社自由的相对平衡,并由此促进国家与社会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志愿机制是一种能够激励人们不为报酬自愿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贡献给他人的人类行为模式.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志愿机制的作用,以便动员更多的资源来促进社会进步,是需要学界思考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人类具有志愿行为的本质属性,但是,我们需要依靠适当的制度环境来让这种本质性展现出来.这些制度环境至少应当包括公平合理的利益格局和社会公正的参与.在操作层面,培育志愿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发挥志愿机制在社会动员中的作用以及思想界对以利他主义为纽带的公共生活和社会秩序的意识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