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申言夫 《理论界》2013,(1):50-52
艾滋病污名的形成对乡村艾滋病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病人心理状况、个人形象、生活策略与社会地位都发生了变化,其真实身份与虚拟身份之间产生巨大差异。乡村艾滋病人采取隐瞒、封闭、伪造三大"去污名化"的行动策略,对自身的社会身份进行了"矫饰"。这种"装"的策略没能实现乡村艾滋病人回归主流社会,只能作为他们反抗主流社会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当代视觉文化不同于传统视觉文化的特点在于视觉表达的肤浅化、视觉形象的虚拟化、视觉传播的表征化。这些特点源于当代视觉文化推崇世俗趣味、视觉快感,追求奇观展现、闹剧氛围、风格混搭的美学原则。而这一系列的变化,则是视觉审美转向的结果。从视觉生产来看,视觉形象的创造从个体性的创作转向机械复制和商品化生产;从视觉接受来看,人们逐渐从艺术欣赏转向艺术消费。  相似文献   

3.
服务业打工妹在消费文化与资方形象规训的合力下,激起了身体消费的欲望.然而经济收入、日常生活程式与社会关系网络等结构性因素制约着打工妹的消费行为.打工妹的消费欲望难以得到完全满足,随之产生心理冲突与地位落差感.为了应对这种心理冲突和地位落差,她们采取了两栖消费的策略,这种消费策略与她们的两栖身份认同形成了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荔叨 《社会科学论坛》2010,(22):146-153
法国哲学家、现代思想大师让·鲍德里亚对以"消费"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剖析,本质性地揭示了被强迫镶嵌在"符号编码"消费秩序逻辑中的现代人的深层异化状态,这种强迫逐渐在一种"集体性"的互相参照和共同惯性下转化为消费社会中的符码消费"自觉",在这种"自觉"中,消费社会的工业化生产逻辑与消费战略进一步强化了它,并将这个"自觉"的根本动力——"需求体系"完全内化为"生产体系"的一个自然部分,个体的"真实"消失了,在符号与符号的对应中、在幻象般的传媒文化中、在"救赎物品"与"欲望战略"的身体与性欲中、在关切与休闲的不可能之真中,同时也在"暴力、非暴力亚文化与疲劳"组成的社会混乱中,个体的主体性被虚拟地"超真实"复活了,这些个体的复活是因为他们集体性地出卖了自己的"影子",以为如此就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与个性,找到社会之镜中的区分型"自我",可是这些被出卖的"影子"却在消费的整体生产系统中反过来真实地谋杀了"自我",这就是消费社会的"白色"神话。而这个"白色"神话的上演舞台绝不只是在那个异于我们的西方"他者世界",我们的世界难道没有重复和深化着它吗?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在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亚审美观念具有的注重视觉形象、解构经典艺术、价值判断缺失等特征,探讨了亚审美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路与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化现象的华语电影在全球化时代扮演着多重角色,它是华人共同的视觉经验,构成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彰显着民族性、本土性的华语电影如今面临全球传播的困境:面对"他者"的评价与判断,要想保证华语电影的特点并且实现跨区域传播就必须采取一些普适性策略。  相似文献   

7.
网络、数字化与视觉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下半叶是一个网络征服世界的时代。与以往众多播放型媒体相比,网络有了一个极具优势的特点:即它突破了播放型媒体“单向言说”的传播形式,使一种集制作者 /销售者 /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的出现成为可能。这一方面意味着一种双向交流方式的出现,一种对话的开始。另一方面,它也昭示着一种新的消费方式──视觉消费的形成。与网络世界之外的种种消费形式相比,视觉消费使投身于网络、享受着这一快感的人群──网民,进一步卷入了整个社会消费体系。可以想见,随着网络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视觉消费将成为促进整个消费体系运转的重要动…  相似文献   

8.
万长林 《云梦学刊》2011,32(4):99-101
《新青年》对中国书籍设计的现代转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以独特的视觉方式,创作出新的书籍视觉形象,建构了一种不同于过去的现代设计理念。此外,《新青年》促进了阅读方式的转变和"新"的视觉模式的形成,为书籍设计的观念、形式、内容等方面展示了变革的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新青年》完成了中国书籍设计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9.
视觉文化的崛起改变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地形图,文化的广泛视觉化也在悄悄地改变文化自身的规则。可视性成为文化的显性原则,因此,对视觉文化的基本构成单元的讨论必然指向形象。形象作为视觉文化最基本的元素,决定了视觉文化的总体面貌,形象的构成原理也就是视觉文化的运作规则。形象本体的考量乃审视视觉文化的重要视角,形象分类为图像、影像和景象三种形态,触及视觉文化中形象运作的不同层面;形象的主题类型学分析聚焦于形象类型,类型的概括有助于揭示形象如何生产意义乃至意识形态;形象作为视觉对象,与视觉性和表征密不可分,其关系解析打通了理解视觉的社会建构和社会的视觉建构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感性消费除了基于高兴、愉悦、兴奋等情绪体验的消费形式外,还包括基于感官层面即个人对于美好、趣味、新奇等直观感性认识的消费形式。在更高层面上,感性消费是区别于物质消费的精神消费,即追求审美价值与审美体验的审美文化消费。作为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消费是个性化的消费,具有相当的弹性,且可塑性强。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与发展,感性消费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动向。网络文化产业的感性营销策略,既包括网络词语元素、网络形象元素和混沌元素等网络感性营销元素的应用,也涉及网络娱乐营销、网络口碑传播和网络生活方式营销等策略。  相似文献   

11.
审美:尺度、属性、规律、价值、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世纪之交关于马克思《巴黎手稿》美学思想的讨论,集中表现在内在尺度、审美属性、美的规律、审美价值和审美关系五大问题上的分歧。只有坚持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克服旧的直观机械的唯物主义,运用感性对象性的实践理论和对象化的方法,从关系中去探讨美,才能对上述五大问题作出科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12.
美·爱·自由·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意义上,美学是信仰之学。美的绝对性与永恒性构成了信仰的核心部分。信仰本质上是从此岸的、经验的世界向彼岸的、超验世界的超越。信仰的终极指向是真、善、美,真是存在的本体,善是存在的趋向,美是存在的表征。美作为表征既包含了真,也包含了善,既包含了存在的统一、完整、坚实,也包含了存在的秩序、节奏、和谐。人们可以从不同途径通向信仰,但必须从对美的体验开始并最终形成美的意境或境界。美从直觉之美到想象之美,到生命体验之美,内在地存在着一种秩序,这个秩序与人自身的爱的秩序是相互对应的。这种秩序是信仰之所以存在,所以可能,并成为人的基本情结的原因。信仰实际上是人类的自我调节、自我解放、自我完善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学界关于儒家亲情伦理的争论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儒家伦理的评价问题,分歧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的不同心态上;第二层次则是儒家伦理有无普遍性蕴涵与现实意义的问题,其分歧主要在于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不同的智慧形态与研究进路上.此外,对中西文化的不同取资、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选择,则既构成了这一争论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这一争论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骆长捷 《北方论丛》2011,(1):129-133
关于重大哲学问题所产生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争论在哲学史上屡见不鲜。随着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兴起,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争论也出现了"语言学转向"。近年来,一种"准实在论"观点悄然兴起。这种准实在论试图在综合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优点的同时,避免双方所面临的问题。这一新的理论引起英美学界的广泛关注:它一方面招致了一些批评和反驳,另一方面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拥护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喜欢张洁小说,是因为她有独特的女性视角,女性写女性让人感到真实鲜活,不像传统文学中有的男性作家揣摩女性心理而作有男权之嫌。而且,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对女性的解放和独立的关注有着自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的思考是严肃而深沉的。《方舟》中的三位女性都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既没有前一代人的自信,也没有后一代人那么悲观,足见其是属于坚强一类。她们是离了婚或形同离婚的独立女性,荆华是理论工作者,梁倩是电影导演,柳泉是外贸部门的翻译,她们是当时凤毛麟角的高级知识分子,然而,她们在走出家庭寻求在社会上的立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王小章 《学术论坛》2005,1(7):106-110
形成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经典社会理论是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知识反应;从经典社会理论的现代性话语中浮现出了三个现代性的核心问题,即共同体问题、自由问题、正当性问题.这三个问题同时也是没有被所谓的后现代性以及全球化所终结的、在今天依然具有核心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国际大视野看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对策 ,一是开放 :实现国际化 ,加快市场化 ,突出个性化 ;二是多元 :办学主体多元化 ,资金筹措多元化 ,办学模式多元化 ;三是足量 :推进大众化 ,促进社会化 ,发展多样化 ;四是均衡 :与经济发展均衡 ,与国民需求均衡 ,布局层次均衡 ,学科结构均衡 ;五是优质 :优化管理体制 ,优化资源质量 ,优化运行水平。进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促进小康目标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论文提出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旨在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探寻文学作品艺术价值形成的原因和机制。这一性质决定了文本分析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活动和方式,区别于一般的文学欣赏,区别于文学史研究、文学思潮史研究、以作品为核心的作家论、与时代同步的文学评论等其他文学研究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文本分析主要以优秀文学作品即文学经典为分析的对象。文学文本多层次立体结构性地存在,是文本分析的可能空间。文本分析的路径为由果溯因的诗歌学模式即语言学模式。文本分析需要采用方法,方法在文本分析中的功用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具个性的艺术特征;运用方法进入文本分析,能够产生比较机制。方法论一般原理是文本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则,方法具体操作为走综合的路子,即各种方法对应于文本不同的层面,并且进入文本后互相结合和转换。文本分析的意义在于:深化对于叙事性文体诸如小说的见解;是文学史科学化的基础性工作;担当文化传承和文学理论传承的作用;是文学理论概括和提升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文学创作具有借鉴意义;对于读者文学阅读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思想是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我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毛泽东的领袖素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领导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领导力作为一种神奇的力量,人们对其始终怀有浓厚的兴趣,学术界对领导力的研究从未间断。回顾了大量有关领导力的研究文献,将其分为两大类:一是有关领导力的定义和内涵的研究;二是有关领导力开发的研究。以此分类为线索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企业管理者的领导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同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相比,仍有显著的差距。聚焦于领导力的研究有助于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