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玉德 《船山学刊》2015,(1):101-107
中华传统社会之中,有孝文化,也有感恩文化,这两者有一致性,但也有区别,我们过去时常混为一谈。本文试加辨析,对两者的传承作了区分,并提出要创新孝文化,多倡导感恩文化,把感恩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推进感恩文化的过程中注意掌握好不同的维度,使之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2500年前我国大思想家孔子创立了以"仁爱孝悌"为内核的伦理文化思想,对我国社会生活秩序做出了深层设计。沿着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对"孝"文化进行考察,发现传统"孝"文化曾经历了农业社会的被强化及异化,工业社会的被弱化及丢失,以及在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对"孝"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冲击的过程。"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是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剂,我们必须继承弘扬、自觉坚守,同时应根据时代需要,不断创新充实"孝"文化内涵,探索以"孝"文化建设引领我们做好老龄工作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以孝文化来培育青少年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奋斗精神和仁爱情怀,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对时代发展的呼应。  相似文献   

4.
论儒家感恩文化的核心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感恩文化是中国传统感恩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其核心理念是儒家孝道。儒家感恩文化核心理念的内涵具体表现为感恩生命、珍惜生命;孝敬父母、遵从父母;感恩宗族、崇拜祖先;感恩自然、效忠国家。儒家感恩文化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伦理价值和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儒孝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等相关文献的研究,着眼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异同,探讨了研究中国式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有关问题,指出了研究策略及可行性,提出构建中国式企业社会责任,应在儒孝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的融合及重构中实现.  相似文献   

6.
屯堡文化是学界关注颇多的学术领域,但对其孝文化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发掘和深入。从社会记忆的视角,可以发掘出屯堡文化事象中更多的孝文化思想资源。从屯堡孝文化记忆的形成机理和社会作用中可尝试性地提炼出"孝文化记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不但具有推动相关研究进一步发展、对现有社会记忆理论知识进行丰富和延展等学术价值,更具有加强文化认同,将孝文化转化为经济资源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回族的孝文化和当代回族的尊老敬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伊斯兰文化中尊老敬老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孝道交融结合而成的回族孝文化 ,对回族的社会与家庭生活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 ,回族孝文化中的封建因素基本得到消除 ,回族老人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有所削弱和改变 ,但回族老人仍然普遍受到尊重和照顾。在当今社会 ,回族孝文化中的“厚养薄葬”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值得进一步倡导和宣扬。要正确地继承回族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就应处理好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正确弘扬孝文化的关系 ;对老人的经济供养与精神赡养的关系 ;强调后辈的尊老敬老与鼓励老人自强自爱的关系 ,努力使中华民族尊老、养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长久传扬。  相似文献   

8.
传统孝文化是我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要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在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对传统孝文化的挖掘和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社会,而传统孝文化是人与人和谐的价值渊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基础,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原始动力。传统孝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在历史上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孝文化存在的基础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挑战.新时期如何使“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延续下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白海若 《理论界》2008,(2):165-166
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主要分析说明了孝文化在当代农村的现代传承情况,论证了孝文化在当代农村存在和发展的条件,重点论述了孝文化的现代传承对当今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有利于农村家庭美德建设;有利于解决目前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意识极为丰富,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极为推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意识,要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意义,积极倡导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自然万物等美德。面对当前社会感恩文化的断层,要主动、积极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感恩文化,以更好地推进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感恩文化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在阶级社会,思想文化是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并把自己的思想文化推广和渗透到了世界各国,形成了以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为核心的"世界文化"。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作为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代表的"普世文化"应运而生,它力求瓦解和消融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但"普世文化"具有伪普世性,无法掩盖其阶级本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是当今的先进文化,要牢牢坚持,同时抵御各种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侵蚀。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对孝文化精神的强烈诉求与孝文化现代语境中遭遇的发展困境,使孝文化陷入尴尬境地。孝文化急需现代转向,找准孝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尤为关键。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孝文化的单向传承方式不再是主流,孝文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本土文化资源,挖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法律制度的保护对象、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和社会治理的多元形式等,都是孝文化在现代语境中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伏羲氏既是中国古史系统中原始渔猎时代的一位英雄,也是中华统一文化的缔造者。有关其传说和文化创造活动对于促进海外华人的民族认同具有独特的价值: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文化",这种本源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伏羲文化中的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象征;伏羲文化是一种"和"文化,其融合性能很好地阐释海外华人心中的民族情结和中国理念。深入研究伏羲文化中的统一思想,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养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养老服务和老年人的人身密切相关,是一种人身服务。这种服务由家庭成员、社会成员等不同的服务者提供,相应形成了孝文化、照护文化。我国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是以西方经验为参照建立起来的,具有追赶型的特征。探寻人口和老年人口大国的养老之路,需着力综合应对,着眼现代化发展,从文化建设的高度,形塑社会、行业发展环境,以照护文化的职业精神改进孝文化,用孝文化的核心"敬"形塑照护文化,创新发展新型敬老文化,积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为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之路提供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6.
重建与创新:传统孝文化的老年人权益保障功能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孝文化以"善事父母"为要义,以道德和法律合一的表现形式,在历史上充分发挥了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功能.在当代,孝文化的重建对中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有着特殊意义.从老年人权益保障着眼,孝文化理当进行观念创新,争取得到强有力的国家支持和社会认同,实现从人伦文化到人权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传统人伦秩序,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礼崩乐坏后的西汉王朝,将孝文化作为国家体制建构的基础。随着佛教的传入,孝道思想逐渐深入民间,成为魏晋隋唐时期底层社会的核心理念。宋元时期,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融合,使孝道思想成为一般民众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国家政治体制与儒家理念互为依据与支撑,形成一个整体,孝文化成为国家政治体制的合法性来源,而清朝的国家体制与儒家伦理并不呈现完全合一的状态,儒家孝道伦理也并不是整个国家全民的行为规范,呈现一种多元复合型局面。"五四"时期,在传统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思想界对作为传统国体基础的孝道进行了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孟庆耘 《理论界》2005,(7):143-144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不可缺一的,但有所偏重是每一思想文化的特色,正如中国文化的传统——儒家与道家,两千多年以来满足了中国人不同的愿望和需求,儒家与道家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两翼,儒家的礼教和社会等级思想与道家的返归自然,不为世俗所累的追求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体。佛教作为外来文化,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社会中如何应对老龄化及由此而带来的问题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基于老龄化社会的视阈,孝文化的传播对个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对家庭和睦及社会关系的和谐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国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关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孝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能性。加强孝文化传播应充分挖掘孝文化的内核,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应加强孝文化的宣传和灌输,新闻媒体要发挥宣传和监督作用,同时要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  相似文献   

20.
陈东利  邵龙宝 《兰州学刊》2011,(11):49-52,109
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目前我国慈善事业本身存在诸多的问题,与慈善文化不无关系。发展慈善事业需要"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亟须慈善文化的建设。现代中国慈善文化存在着诸多困境,诸如官办慈善色彩浓厚、公民慈善理念匮乏、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富伦理缺失等。笔者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渊源、社会观念等等层面做了原因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