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回汉民族干亲交往是在回汉民族和谐交往文化导向下,基于民族认知与民族交往需要内驱力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虚拟亲属关系”,它作为一种社会资本与社交网络,既能够联系回汉民族间的感情,又能够降低人际交往的成本,同时也可以加深民族认知,抵消因文化差异带来的民族隔阂,促进地区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固原市回汉民族交往之间存在一定的"民族心理距离",它表现多样,主要来源于历史上的民族争端、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方面的差异和对他民族文化认知的偏差,既对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内部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民族的深层次文往.所以,应对"民族心理距离"进行积极引导,促进各民族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3.
民族心理距离是族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可以通过量表进行测量,也可以用行为观测和自我报告的方式进行观察。文章以在新疆南疆地区的调研为例,结合相关文献,对维汉民族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进行了量表测量与非量表观测,对其形成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就维汉民族间心理距离的合理调试进行了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4.
词汇与一个民族的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是这个民族的文化赖以传播的重要媒介物。这一点,在古代汉语的词汇中体现得异常突出。因此试从三个方面探讨古代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并试图透过古代汉语词汇来认知汉民族文化丰富而又隐秘的内涵,以期在汉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古代汉语的词汇。  相似文献   

5.
团结是博州民族关系的主流,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博州民族大团结的局面中,仍存在着一些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根据调查资料.反映,作为典型多民族聚居的边疆民族地区,当前,影响博州民族团结的主要因素之一集中体现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和由此产生的族际交往障碍上。必须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各民族文化;以双语学习为突破口,为扩大族际交往提供平台;提高宗教工作水平,消除宗教对民族关系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袁蕾 《河南社会科学》2001,9(4):135-137
不同民族由于历史发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汉民族文化心理丰富且复杂,对言语交际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汉民族言语交际中讲究礼节,注重和谐,语词迷信等方面独特的文化心理现象进行探索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藏族消费者为研究对象,从情结的角度入手,分析民族情结对藏族消费者异质性品牌选择的影响,发现民族文化认知、民族认同倾向显著影响藏族消费者异质性品牌选择,而民族心理反应、恋乡情结对藏族消费者异质性品牌选择的影响较弱。民族文化认知、民族认同倾向、民族心理反应显著影响本民族产品的品牌态度,而恋乡情结对本民族产品品牌态度影响较弱。另外,本民族产品的品牌态度在民族文化认知、民族认同倾向、民族心理反应对异质性品牌选择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少数民族消费者异质性品牌选择的研究思路,并为少数民族消费群体品牌选择行为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性贡献,也为少数民族品牌企业提供实践性价值。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观是人们对一个民族包括自身民族与他民族文化的观念、态度和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观产生于多元的文化起源,形成于多民族长期的接触与交往。在我们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多元民族文化观对于加强我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促进各民族文化和谐发展,改善民族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临夏市是个回汉民族杂居的城市,1989年,全市总人口为163616人。其中汉族人口81947人,占50.08%;回族人口77400人,占47.30%,回汉民族人口约略相等,此外还有少数东乡、保安、撒拉族人口。从居住形态上看,旧时回汉民族分居于老城外内,隔离状态至今仍有明显保留:以市中心的红水河为界,回族多聚居于河南南关八坊一带,汉族的居住区则在河北。不同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一方面促使回汉民族分别保持各自的生活与文化特点,一方面又彼此相互影响。从家庭类型上看,回汉民族都有向核心家庭发展的趋向,但汉族居民中核心家庭的比重明显地高过回族,在变迁速率上,汉族快于回族。这种家庭结构上的变迁,表现在代际关系、婚龄结构和子女结构等许多方面。本文试图揭示回汉民族在婚龄方面的差异,进而探讨影响不同民族婚龄差异及择偶条件的变量因素。  相似文献   

10.
言语修辞活动中,对修辞材料、修辞手段和修辞方法的选择运用,浸染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口语修辞活动中折射出汉民族具象、整体、联想比附的汉民族思维方式,含蓄、谦让、以和为贵的汉民族文化心理,复杂、多样、异彩粉呈的汉民族地域风俗.  相似文献   

11.
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汇共存的地区,这些特点对新疆各民族交往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其族际交往表现出复杂性的特点。对影响新疆族际交往的民族心理因素进行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促进新疆各民族间交往的顺利进行,维护我国民族团结、稳定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汉、维吾尔、哈萨克三种文字的态度量表,就当前新疆各族干部的民族认同状况及族际交往态度进行测度并做了相关分析.调查表明:当前,心理情感因素是影响新疆各族干部正向族际交往态度发展的突出障碍,加强心理和情感力量建设是新疆推进民族团结事业发展需要重视的方面和领域.  相似文献   

13.
张德岁 《学术界》2012,(4):133-139,286,287
汉字是汉民族认知活动的工具与结果,汉字的构形特点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与认知理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科学的世界观、理性的辩证思维与积极的修辞动机.“六书”的构形理念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具有高度的可比性.我们可用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释解汉字结构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词汇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材料,语言学者对它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讨。但是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词汇自身结构和语法功能的分析,近期北京语言学院常敬率先生精心编著的《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一书,独辟溪径,从汉民族文化诸因素(如民族心理、宗教、民俗等)的角度对汉语词汇进行文化分类并阐述其文化内涵,综观全书,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由表及里,揭示内涵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交往,并在与自然界和他人的交往中产生语言和文化。由于语言是一种极为复杂而又特殊的社会现象,人们所处的世界又…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与汉语修辞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修辞格的产生与汉民族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民族传统文化心理是影响和制约汉语修辞格的主导因素。具象思维使汉语修辞格讲求形象化、感受性;辩证和谐文化心理使汉语修辞格注重和谐互转、辩证统一;含蓄、深沉的文化心理则使汉语修辞格讲求委婉含蓄。  相似文献   

16.
汉民族与女真人之间的民族斗争 ,是明清之际时代变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章回小说作家 ,以小说创作的形式 ,记载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汉民族民族心态的变迁 ,以及明清之际章回小说中的民族心态 ,即对辽东战事必胜的自信和对“四夷”文化落后的鄙视 ;对入侵者和卖“国”者的痛恨和对本民族英雄人物的歌颂 ;对周边“附属”小国的统帅心理。同时 ,明清之际章回小说中对民族心态的描写 ,还给后人研究与了解当时历史剧变与民族冲突对人们生活与心理的影响 ,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史料。  相似文献   

17.
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表征,研究饮食文化的变迁对于理解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所选案例进行研究,发现民族间长期的社会交往对新疆汉民族的饮食文化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郑厚尧 《云梦学刊》2012,33(6):137-141
时间名词是一个民族对时间范畴认知的印记。仅从汉民族对记时时间和对持续时间的认知两个方面的探究,就可以发现汉民族对时间范畴的认知是多角度、多方式的,也是相当精细的。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体制变革与人口迁移改变了民族成分和居住格局,促进了民族间更为频繁的交往.通过对伊宁市的调查,我们从民族文化的融合、冲突与抗拒等方面分析了转型时期多民族社区内族际交往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促进民族关系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20.
北朝时期,东北诸民族经过重组、发展与交融,其分布格局以及民族构成发生重大变化,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东北诸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自有其发展的内在逻辑。首先,东北诸民族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促成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与交流;其次,东北诸民族经济模式的转变以及交通网络的完善使得农耕、渔猎及游牧各民族在经济上形成相依与互补的关系;再次,军事征讨与合作使得东北地区诸民族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利益驱使导致军事行动与政治依附成为东北诸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催化剂;最后,多元文化的双向发展使东北诸民族的文化向心力不断增强,持续推动东北诸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