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心雕龙》上篇的文体论,不完全是刘勰的独创,它是把《荀子》、易传、汉扬雄等的看法和当时流行的玄学思想加以结合而形成的。并且受到西汉刘歆《七略》的影响。《七略》和《文心》所论及的对象不同,可是搜集有关文章、文体以后,在整理、类别、排列时二者都采用了溯源之方法,而结果又都是把所有的文章、文体安排在由孔子编辑的经典之下。  相似文献   

2.
陈山毓《赋略》及其赋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略》是一部将选赋、论赋与辑录赋学资料相结合的赋学专著。该书陈氏自序是一篇精粹的赋学论文,从裁、轴、气、情、神五个方面来探讨赋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绪言》辑录历代的赋论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分成五个部分来加以编排,藉以表达著者的赋学思想;《列传》专门辑录历代赋家的传记资料,内容丰富,颇便读者;正篇与外篇选录先秦至明代的著名赋作,兼及七体、颂体、楚辞体,偶作评点,颇有识见。在明代未年的学术著作中,《赋略》对赋文学进行了最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其编纂体例及学术观点都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1840年到1861年之间中国人写成的22种有关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书籍中,影响最大的是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就两书的比较而言,写作动机的不同决定了内容的不同取舍,而内容的不同取舍又决定了两书的不同特点,即《海国图志》以博见长,《瀛寰志略》以精取胜。但无论是《海国图志》的以博见长,还是《瀛寰志略》的以精取胜,实际上都有它们的合理性,也都实现了自己的写作宗旨和目的。我们很难笼统地在它们之间分出谁优谁劣。作为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历史地理书,《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中对世界大势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它们的介绍具有较为全面,重点突出,新知识、旧观念这样三个特点。除它们所共同具有的这些特点外,在“睁眼看世界”方面,《瀛寰志略》有三点要优胜于《海国图志》:一是对传统的华夷观念的突破;二是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介绍;三是对工商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如果说《瀛寰志略》之优长在“睁眼看世界”的话,那么,《海国图志》之优长则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学习西方列强的长处,用来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亦即学习西方成了时代的主题或历史潮流,《瀛寰志略》通过对世界大势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使国人对西方有所了解和认识,从而为他们提供了产生向西方学习之要求的可能性,但《瀛寰志略》本身并没有包含向西方学习的内容;而《海国图志》提出的“师夷长技”的主张则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的新潮流。这一新潮流曾支配晚清社会和思想界达数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关系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和社会的关系是内外相互观照的辩证关系。内实现于外,外表征着内;内是外的根据,外是内的手段;内和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人起初因缺乏独立能力而直接依附于一定的共同体,人从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是人的独立自主能力发展所致,但人又依赖于物化社会关系。在我国现阶段,既要发展市场经济,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又应减轻物化社会关系的负面效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加快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王威威 《兰州学刊》2011,(11):11-14,21
"势"是韩非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具有复杂的意义。韩非为了回应当时学者对慎到"势之足以治天下"的攻击进而论证"贤势之不相容"、"势之足用"的观点而将"势"区分为"自然之势"和"人设之势"。"自然之势"并不是学术界一般所讲的"世袭的王位",而是指不可改变的事物变化的趋向,包括社会的变化趋向。"人设之势"存在于纯政治的框架内,指君主由于其所处地位而拥有的权力和权势,以赏罚的权力为主要内容,也就是韩非所说的"二柄"。  相似文献   

6.
正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身体素质衰退、经济收入下降、子女不在身边。面对如此凄凉的晚景,老年人容易出现抑郁,身心陷入相互拖累的恶性循环。有医学专家指出,老人很容易受到生活负性事件的打击而陷入抑郁,对此家人特别是子女应注意多回家陪伴照顾,理解他们的情绪,而不要急着让老人家"转移注意力""想开一点"。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中《促织》的创作,除受到广为人知的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和吕毖《明小史》中两则记载的影响外,与刊刻于明末的《帝京景物略》也颇有关系。康熙二十三年(1684),蒲松龄在其任塾师的淄川显宦华家得观《帝京景物略》,对该书记事状物的文学手法十分称赏,并选编了其中的部分篇章。将《促织》与《帝京景物略》中涉及蟋蟀的内容加以对照则发现,二者在捕捉地点、捕捉者、捕捉及畜养的工具与方法、蟋蟀品种、斗虫之法等诸多方面的记述有相合之处,而且有些原话也被照抄。毫无疑问,小说《促织》是参考《帝京景物略》的有关内容创作而成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甲骨卜辞中"宜"字的用例进行分析,可知宜字作为名词最初可能含有三种词义,而作为动词则以"举行宜祭"义为核心,有四类用法。以"宜"字的这些用法为依据,可对《作册般甗》铭文解读中存在的分歧加以判断,该铭中的"宜"字应属于"以……宜"的用法,而"人方无敄"则是宜祭所用的人牲。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的宏伟目标。它以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构成基本内容,并落脚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又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文明整体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动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10.
古今中外的各种管理理论都有特定的人性假设,只不过有的理论家明确阐述自己的人性观,有的则将理论建立在隐含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经过分析发现,建立在林林总总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管理理论主要是为了论证"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而没有说明"为何进行管理"这个从哲学角度来看同样重要的问题。管理的"匮乏人假设"直接指出了作为人类整体的不完美状态,并认为一部分人管理而另一部分人被管理是必需的,而双方的角色是由偶然性或能力差别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公司章程中股权转让限制不能以《公司法》第72条前3款的内容作为效力判断的标准,而应当采纳"合理性"标准,即股权转让限制是合理的,则有效;若明显的不合理,则无效。但是,合理与否须根据个案中每个公司的不同情况作出判断,而非一个一成不变的格式。绝对禁止股权转让是不允许的,绝对的股权自由流通则是可以的。不能为了追求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而置股权的流动性于不顾,而应当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经济刑法是惩治和打击经济犯罪不可缺少的专门手段,对于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经济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经济刑法立法的积极作用,防止其发生副作用,需要对其给予正确的认识。由经济犯罪的特点所决定,惩治和打击经济犯罪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和措施,并且应注重各种手段和措施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衔接,而不能采用单打一的方法,即要形成惩治和打击经济犯罪的统一的、完整的社会控制系统,发挥各种手段和措施的整体作用。对此,应摆正经济刑法立法在经济犯罪社会控制系统中的位置,准确对经济刑法立法予以定位,并处理…  相似文献   

13.
解构主义认为,译文与原文之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复制关系,修改和转换使得原文最终得以再生。不乏"增删改译"的"林译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耐人寻味的文化个案。经常遭遇译界诟病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林译本,在"不忠实"的背后深藏着译者对原著的一种延伸——林译使原著得以生存,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唐五代科举诗赋用韵大体遵守《切韵》"同用独用例",宋代则出现了专门用于科举的官修韵书,诗赋应试,限韵与定格等以之为权威功令。宋代韵书编纂与前代韵书的不同正在其功用程度有别,官修韵书也是宋代科举在制度建设上的重要举措。宋代先后使用《景德韵略》和《礼部韵略》两部官韵,都对后世韵书的编纂产生了至深且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郑樵的学术由经学义理研究、经学知识研究、通史主张与实践三部分构成。郑樵对经学义理的研究,大抵循“考辨—传—略”的次序,考辨一部经书的核心问题在先,次则为此经作传,最后以《诸经略》总括诸经义旨,“略”的形式由此生成。在经学义理研究的牵引下,郑樵着力于对经学知识做专题研究,并撰成专门著述,此举具有“经学知识的解放”意义。在党禁、学禁加重的南宋绍兴年间,郑樵多次向官员、朝廷献书,希望获朝廷之命编修纪传体通史,在此过程中郑樵逐渐总结会通思想,并在向宋高宗奏对后,改造专门著述为《通志》之“略”,完成《通志》的撰述。《通志略》集郑樵毕生学术内容、形式及意义之大成,具有化经为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 历史上“雇工人”的出现“雇工人”一词最早出现在《大明律》上。明律略仿唐律修撰而成,但对唐律律文上许多不能适合明代社会历史变化的项目和条款作了相应的增删。在唐律有关“部曲”、“田客”的地方,明律全部以“雇工人”取代之。从明律有关“雇工人”部分所订的律文精神和条款内容看,凡“雇工人”有犯量刑时,其等级定在奴婢与凡人之间,即在犯同等程度案情时,  相似文献   

17.
土著民族汉语是云南当地土著民族为与汉族移民进行有效交际而出现的带有本民族语言特征的汉语。云南汉语方言是明代中期在通用官话的基础上受土著民族汉语的影响而形成的又一汉语方言。在汉族移民人口数量还不是较多的情况下,土著民族汉语以其简略易通的特征成为不同方言区的汉族移民之间、汉族移民与土著民族之间进行有效交际的工具。本悟成书于1586年的《韵略易通》是明代汉族移民云南汉语方言形成的标志。书中因"韵略"而出现的大量的"重韵"不是当时任何汉语方言的特征而是云南土著民族汉语的典型特征。明前期汉族移民为了交际的"易通",他们使用的汉语未能向当时的通用官话靠拢,而是向土著民族汉语靠拢,最终形成云南汉语方言。明代土著民族汉语是云南汉语方言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18.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是他的重要思想主张。"天理"是终极的善,而"人欲"遮蔽了人们对"天理"的探求;只有抛开"人欲"之私,才能达到"天理"的至上境界。  相似文献   

19.
肖霜 《理论界》2012,(9):145-148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实现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终身奋斗目标,而处于当代开放型社会中,相比封闭型社会,各方面都有了质的突破,而在"现代化问题"普遍存在的今天,势必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复杂而尖锐的问题。作者通过对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和人的意识三方面进行现代性和开放性的解读,从而为社会开放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又一层面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吴鸣 《家庭科技》2014,(8):41-41
"干什么呢?""没干什么,随便看看。""今天看见一个人很像你。""呵呵。"两人的QQ聊天就此终止,本来想借这个话题联络一下感情,却因对方"呵呵"而惨淡收场,让人再也没有继续下去的欲望。那么,"呵呵"到底犯了什么错?"呵呵"烧起一把火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语言信息虽然占据重要地位,但还有多数信息是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调音量等非语言信息相互传达。而这些非语言信息,则是网络聊天无法表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