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启蒙: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与公共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10,(5):179-185
"启蒙"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与公共实践,包含着知识分子的自我价值设计、知识分子对启蒙客体的认知及其转变、身为启蒙主体的知识分子自我反思、启蒙的公共领域建构等内容。"五四"时期以来,"启蒙"由知识分子双重向度的文学想象,逐步向知识分子公共空间内的话语实践转化。网络对当代知识分子公共空间内的启蒙实践而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人类交往的话语实践中,所有话语表达中都包含着权力。可以说,权力无处不在,权力渗透于话语,它于无形中影响人们的言说方式,左右人们的价值判断。"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作者的写作不仅仅意味着书写,更意味着一种话语权利的行使。在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中,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媒介资源所有者手中,传者掌握着传播的主权,主导着传播的方向。但每一次最重要的媒介变革,都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变革。数字化必将出现改变人类生活结构的特征——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以及赋予权力。新媒体语境下公共话语表达权的再分配,公共话语表达由政府话语霸权向公共话语分权转移,普通民众公共话语权获得空前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微博、公共知识分子与话语权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名亮 《学术界》2012,(6):75-86,274,278
微博因其“平权”、“零散”与“再中心化”的技术特质,具有对公众“表达自由”的“赋权”能力.目前,一批知识分子正以微博意见领袖身份,回应微博技术的赋权,参与公共话语的表达.文章总结公共知识分子在微博空间行使话语权的表现;提出制约其话语影响力发挥的因素和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将微博的技术赋权转化为自身的机遇.结论认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微博生存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和隐忧;而微博“共景监狱”式的开放结构,让知识分子“虚妄的公共性”更为显性.为实现自我身份和公共价值的重新认同和构建,公共知识分子应积极介入、充分利用微博空间;秉持批判与道义传统,以特殊知识分子的身份,进行中观和微观政治话语的表达,彰显自身的中心话语权力;推动公民交往理性和公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政治文明视域中新社会阶层话语权问题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加速,必然带来社会话语权的分化与重置.新社会阶层谋求话语权的诉求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其进行理性引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良性发展的必要支撑.当前,新阶层话语权诉求呈现出主体能力较强、权利意识强烈以及话语诉求多元、话语方向可塑等一系列特点.同时,其话语权实现也面临组织保障缺乏,制度保障不完善,政治文化环境不利以及面临强势话语挤压等一系列障碍.从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理性引导新阶层话语权的合理实现,主要可以从完善相关制度,扶持公民社会发育,培育现代性公民文化和构建公共能量场,实现各阶层话语权均衡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论网络媒介的公共话语空间及其制度培育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网络话语空间的信息来源、修辞基调和语义指向,发现当代中国的网络话语空间仍然停留在大众话语空间的表达层面,缺乏公共话语空间的理性表述,这一态势阻碍着公共政策决策的民主化进程。由政府以公共理性引领和创设一种关注现实并解决矛盾的网络制度环境,可以克服传统话语空间中的独白式操纵或情感宣泄与无政府杂音,是公共话语空间制度生成的必要路径,有助于决策者对政策问题作出界定。  相似文献   

6.
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使用的语言,它一般有移植借用、数字表意、缩写速配、符号传情四种社会文化生成方式,网络语言具有诙谐情感化、虚拟情境化和简约形象化等风格特征。网络语言既是网络文化现象的标志,也是网络文化生活的重要体现。网络语言是网民群体心理的社会性表达,反映了网民思维方式的社会性变革以及寻求自我认同的心理呼唤。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呈现出话语主体多元化、话语载体多样化、话语内容复杂化的新特点,也面临着国内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国际网络领域西方意识形态话语权渗透交锋不断、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应对乏力等新挑战。要掌控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必须提高话语主体素养以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发挥正能量,拓展话语载体多样性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坚持话语议题守正创新以打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推进话语表达方式转换以实现中国话语标准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与话语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话语隐含着权利,话语权的不公不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我们需要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保障弱势群体的话语权,使利益表达诉求的渠道畅通,实现所有社会成员权利资源的平等分配,促进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从而达到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即"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广大公众凭借网络论坛、微博和手机等新媒介传播平台,以现实生活中共同关注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为对象,进行热烈的讨论,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影响着当下社会现实生活的网络围观现象迅速流行起来,虽然在其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弊端不能避免,但是它已成为广大公众表达诉求、抒发己见、舆论监督、建言献策的重要途径。网络围观表达主体的公众化、表达议题的公共化、表达方式的大众化,成为当代公共话语表达的新范式。而社会经济发展、政府民主观念、公民主体意识则有力地推动着公共话语表达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陈文敏 《兰州学刊》2010,(8):179-181
互联网的普及衍生出了名目众多的网络"客"族,"客"族的生存方式承载着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在媒介形态、传受身份、话语叙事、意见表达等方面呈现一系列新变化,深刻变革着人们的生活、交往与思维方式。从技术融合到媒介经济的拉升、从个体崛起到公民社会的变迁、从解构霸权到多元文化的混搭、从平等参与到公共空间的建构等方面,"客文化"彰显出独特的意义。文章以国内互联网"客"族的出现为例,对"客文化"的传播特征及意义做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1.
话语权成因之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和话语权理论萌发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精神传统与现代性的背离所引发的文化震荡,它与社会及人的发展息息相关.话语的表达和话语权的合理运用影响政治共识,政治共识使个人作为公民进入社会公共领域,并且从中确认自己,话语权决定社会导向和个人意志.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分子在提升网络文化公共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知识分子不仅积极关注各类公共事件,而且以其解释力在多种网络交往空间中赢得了"意见领袖"的地位。知识分子话语背后体现的理性思考、权利意识和匹夫责任等公共性成分在开放、互动的网络空间中实现了对公众的直接动员,有助于唤醒公民意识,有助于鼓励公民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000-2008年间《安徽日报》焦点新闻版429篇有关和谐社会建设内涵报道的实证分析发现,报道议题呈现民生化取向,话语权由党政部门向民间分化,并致力于多元表达渠道的开拓及公共话语空间的建设,显示了和谐社会背景下媒介话语更注重以人为本及关注民生,倾听民声的流变。  相似文献   

1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在网络与现实社会高度融合的背景下,在教育参与者基于技术支持而进行的教育引导、思想把控和交往互动过程中生成和发展的多样话语权力和权利的总和.事实上,网络与现实社会联动施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仅继承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和旨要,而且基于互联网的特殊性而生成了新的特征和规律,在原有价值上实现了拓展与突破,具有极强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当前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内涵、结构、价值、现状及提升等方面,而系统、全面地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有助于未来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5.
汉语网络语言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语言”泛指出现在网络语境中的常用话语。汉语网络语言以网络为载体,形成与发展受网络技术进步,网民个人的兴趣爱好、恩想观念和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模式、文化传承的影响。网络语言呈现出简约直观、生动风趣、随意创新和大量存在话语病态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李尚旗 《学术论坛》2015,(1):125-129
网络化利益表达在我国迅速兴起,它在提高利益表达效能、实现话语权向下让渡、知情权得以保障和获得自由表达空间的同时,也存在表达监管困难、表达主体性缺失和表达要求分散等方面的问题。其治理路径需从树立科学化的网络治理理念、对网络化利益表达进行规治、构建利益综合与回应机制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殷辂 《中州学刊》2023,(2):97-103
依靠技术嵌入形成的网络话语空间突破了时空限制,将公共场域的边界放大到极致。然而,这只是信息技术中内嵌的属性,不可能自发、自主地重构公共性。若停留在技术的自在状态,社会关系、理念机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革,这只是新(网络媒介)与旧(现实社会)的简单叠加而已,公共性的本质不可能展现。网络话语空间与多中心治理有着天然的亲和性,但实现两者的融合却是自觉、自为的过程,这既是对技术革命的顺应,又是对它的超越。网络话语空间公共性重构是治理语境下的命题,是与构建国家与社会新型关系、建设治理共同体联系在一起的。以主体间共治取代主客体管制,构建平等、理性、公开的沟通互动机制,实现网络大众向网络公众的转变,是网络话语空间治理的本然之义,也是公共性重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日益成为公民民主参与的虚拟社区,它在传播公共知识和激发公民参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借助网络的参与机制中,网络中的话语民主直接影响到公民民主参与的意识、程度和效果。通过南京市若干城乡社区的实证调查,在实证层面就网络中的话语民主对公民参与社区社会政策之影响进行解析,可见网络中的话语民主对公民参与社区社会政策的现状具有显著的影响,公民知情权和话语民主的实现程度是其参与社区社会政策是否积极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网络空间话语主体参与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孱弱、网络话语中存在有等级的能量场等特点,话语民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与条件在网络空间难以实现;但我们可以充分汲取网络话语民主中有益的民主精华,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话语民主之优势。  相似文献   

19.
张飞  高苗苗  吴金红 《理论界》2014,(5):149-151
公民网络表达在拓展公民自由权利、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在网络互动过程中,特定网络表达能激起强烈社会回应,进而造就了一系列的网络公共事件。综观网络公共事件,公民网络表达构成了网络互动的起点,在议题上形成了个人议题、社会议题和政府议题等分布,并孕育出网络文化意蕴、网络群体意蕴及网络政治意蕴,从而深化了人们对公共领域的探索,培养了人们网络公共精神,为公民社会发展拓宽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自媒体的出现修正了媒体资源分布失衡的弊端,促使个体身份发生角色转变,进而使话语权的行使形成了“话语权利”与“话语权力”两个维度.前者是言论自由在网络空间的体现,后者是个人言论衍生为媒体式表达后形成的超个体权力.“话语权利”的行使应当受国家对言论自由所设的界限限制,“话语权力”的赋予则使自媒体成为国家新闻管理体制下的“准媒体”,其作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受到约束与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