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孝子应如何为最尽事亲之道答孝子事亲。须事事躬亲不可委之使令也。谷梁言天子亲耕以供粢盛。王后蚕以供祭服。非无良农工女。以为人之所尽事亲其祖祢。不若以己所自亲者也。此说最尽事亲之道。逸按为人子者。视于无形。听于无声。未尝顷刻离亲也。事亲如天。顷刻离亲。则有时而违天。天不可得而违也。后生初学。且须理会气象。气象好时。百事自当。气象者。辞令容止。轻重疾徐。足以见之矣。不惟君子小人于此焉分。亦贵贱寿夭之所由定也。  相似文献   

2.
问处逆境是为进德之机否答陈宏谋有云人生境遇顺逆难齐功名迟早各有定数士君子惟有素位而行尽其在我其他皆宜听之于数古人云境遇要看不如我者学问要看胜过我者数十年前即佩服此二语至今益觉切当不可移易盖境遇看不如我则世间不如我者甚多。眼前逆境无非顺境心气不抑而自平学问看胜过我则一得来敢自  相似文献   

3.
问天命所有、而众人有之者、圣人皆有之、人以情为有累也、圣人不去情、人以才为有害也、圣人不病才、人以欲为不善也、圣人不绝欲、人以术为伤德也、圣人不弃术、人以忧为非达也、圣人不忘忧、人以怨为非宏也、圣人不释怨、然则何必别于众人乎、答圣人发而中节。而众人不中节也。中节者为是不中节者为非挟是而行则为正。挟非而行则为邪。正者为善。邪者为恶。而世儒乃以善恶言性邈乎辽哉。问人心中大段恶念、卻易制伏、最是那不大段计利害、乍往乍来底念虚、相续不断、难  相似文献   

4.
问交友不慎其关系如何答李二曲先生云。人生不可无友。交友不可不择。友直谅多闻。则时时得闻已过。闻所未闻。长善救失。开拓心胸。德业学问日进于高明。若与便辟柔佞之人处。则依阿逢迎。善莫予责。自足自满。长敖遂非。德业学问日堕于匪鄙。为益为损。所关匪细。交友可不慎乎。逸按直谅多闻三者。俱不可无。而夹辅匡正。得力尤在于直昔申颜自谓一日不可无侯无可。或问其故。曰无可能攻人之过。若一日不见则不得闻其过矣。问君子小人之过何以别之  相似文献   

5.
问、人之生以何为不幸、以何为大不幸、答、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孟子云、耻之于人大矣。玆云大不幸无耻。无耻之人。是非颠倒。即闻过不以为过。并有以已过自得意为荣者矣。此又讳过文过之变相也。今比比渐成风俗矣。噫。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问题。在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之后,一些有识之士终于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再是“通过严刑拷打逼迫自然说出她的秘密”,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可见,人们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时,开始把视角投向博大深邃的中国文化。因此,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寻求可资借鉴的深刻启迪,对于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台湾著名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冯之浚教授都长期致力于中华文化的研究,并对此问题都有其独到的见解。本刊发表“陈立夫先生答问录”及“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促进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文,希望能进一步推进对这一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问人之立言应取何法方为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答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已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故文不足以载道学何能以经世吾愿今世有立言之责者须于有益无益四字上注意。庶几不愧圣贤立言之意。  相似文献   

8.
问今日学者不能进步病在何处答在不务实。不务实。即为人之学。故曰。古之学者为已。其终至于成务。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已。伊川所谓为已。欲得之于已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明道云。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有意近名。则为伪也。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与为利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余谓能于此处辨明。则学自进。终于有成。学前勉之。问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其说如何答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欲趨道舍儒者之学不可。故朱子曰。此切要之言。夫子之所志。颜子之所学。子思孟子之所传。皆是学也。愚按古之  相似文献   

9.
问妨贤妬能究於人何损於己何益答昔公伯寮谗谮子路使之不获安於其位自谓得计却不知妨贤妬能自坠於小人之归万世而下子路不失为贤人伯寮不失为小人此所谓小人枉做了小人也逸按自古小人谗毁君子岂惟伯寮为然若孔文仲范致虚之於伊川韩侂胄沈继祖之於晦翁咸包藏忮恶组织诋诬无所不用其极究於两先生何损徒自  相似文献   

10.
问制礼精微何在答礼器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问礼乐法天地其说如何答乐者天地之利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  相似文献   

11.
[简介]西南研究是自<史记>以来学术与政治关注的核心话题,也是人类学引进中国后学术界不断论争的场域,嵌入了帝国、边疆、国家、区域等各具张力的命题与意识形态视野.本文由两位长期从事西南区域学术思想史的学者的问答构成,通过反思与对话重温和讨论了与人类学的西南研究相关的人际、观念与范式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2.
问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与小用、何以辨之答大成者参于天地之谓也小用者、谋利计功之谓也。问尧舜与汤武之处事如何、答尧舜以天下与人而无人德我之望汤武有人之天下而无我取人之嫌是故天下无大事我不能大则以、事、为、大。而处、之、也、难问小人义士君子三者之用心其同乎否、  相似文献   

13.
问何谓君子儒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小人儒则反是故曰古之学者为已君子儒也今之学者为人小人儒也君子儒喻于义小人儒喻于利逸按君子儒实心实行小人儒色取行违李二曲先生谓儒字从人从需言为人所需也。道德为人所需则式其仪范振聋觉瞆朗人心之长夜经济为人所需则  相似文献   

14.
问古今名儒志在倡道救世宗旨虽各不同要不离乎悔过自新四字其义如何答古今名儒倡道救世者非一。或以主敬穷理标宗。或以先文乎其大标宗或以心之精神为圣标宗。或以自然标宗。或以复性标宗。或以致良知标宗。或以随处体认标宗。或以止修标宗。或以知止标宗。或以明德标宗。虽各家宗旨不同。要之总不出悔过自新四字。所以当时讲学费许多辞说。李二曲谓不若直提悔过自新四字为说。庶当下便有依据。所谓心不妄用。功不杂施。丹府一粒。点铁成金也。逸  相似文献   

15.
孔子言当仁不让于师而汉人传经必宗师法无师者不得列儒林至郑君注周官笺诗皆下已意下已意者所谓不让也必有师者所谓儒林也辩生于末学而中庸以明辩为要功辩在师则为当仁辩在他人则为末学此古今经术之大关世道人心之所系国之所由盛衰非占毕之功也自子夏传诸经始发何以者何之例每送一难石破天惊善读者知其不难于答而难于问问必有据非好学而深思不能据也世有不知元年为始年春为岁首者乎承其问者将何以答故君子有乐乎此此余生平所致力而吾县有隐君子许氏兄弟闭户读书初未尝相见则已能自得师  相似文献   

16.
《佛教常识答问》是作者十余年前所写的未完成之稿。当时因与外国佛教人士谈话时,翻译同志多以缺乏佛教知识,感到困难,这篇东西,主要是为他们提供一些便利而作的。原来计划用八个题目写,已写成的有:①“佛陀和佛教的创立”,②“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③“僧伽和佛的弟子”,④“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还未写的有:⑤“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⑥“中国和日本、朝鲜、越南的佛教关系”,⑦“中国和南亚各国的佛教关系”,⑧“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佛教关系”。作者打算最近着手继续写成。现将已写就之稿,登载本刊,作者希望能够得到同志们不吝指教,以便修正错误。《佛教常识答问》这个书题,要求它的内容尽可能地作客观的介绍,而不作主观的论断。这是为了使读者能够获得一些较为切合实际的有关知识,同时也许可能为批判研究提供一些比较朴实的素材。作者认为自己的水平有限,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但主观上则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相似文献   

17.
<正> 四十多年前,我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当时允许跨系选课,所以我除了历史系课程外,还选读了部分中文系的课程,《目录学》便是其中的一门。我选目录学是因为这门课既生疏又新鲜,而主讲者余嘉锡(季豫)先生则是当时久负盛誉的知名学者。第一次在课堂上瞻仰到余先生的风采时,他虽已年迈花甲,但精神矍铄,了无老态。他讲课从不持讲稿,而口讲指画,滔滔不绝。这门课以《书目答问》为基本教材,分二年按四部逐书讲授。他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吸引着我们出入学术之宫。余先生并一再叮嘱要读《书目答问补正》。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书目答问》这个书名。那时北平一时采购不着,幸  相似文献   

18.
杨国荣 《学术界》2005,(6):7-20
问:你近期出版了《存在之维》一书,似乎表现出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关注,这种关注的内在涵义是什么?答: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对作为存在理论的形而上学的质疑、拒斥,哲学似乎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职业化,哲学家相应地愈益成为“专家”;哲学的各个领域之间,也渐渐界限分明甚至壁垒森严,哲学本身在相当程度上则由“道”而流为“术”、由智慧之思走向技术性的知识,由此导致了哲学的知识化与智慧的遗忘。重新关注形而上学,指向的是智慧的回归。问:就形而上学本身而言,作为关于存在的理论,它无疑以存在的把握为指向,你如何理解把握存在的进…  相似文献   

19.
吕幼樵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159-164
光绪二年刊行的《书目答问》是《四库提要》之后最重要的目录书,影响极大.各地翻刻重印版本甚多,光绪五年,张之洞弟子王秉恩校勘的贵阳刻本就是一个很好的重刻本,王秉恩对本书进行了大量的"补"和"正",改动原书达四百余处,纠正了原书的许多错误,补充了大量的材料,惜其流传不广.1931年印行的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对《书目答问》作了全面的"补"、"正"工作,影响最大.然而范氏未能广聚众本校勘.特别是没有看到贵阳刻本,未能利用王秉恩的成果,诚为研究《书目答问》之一大憾事.且王秉恩学术水平、目录学眼光,均超过范希曾.王秉恩及其校刻之书,均有很大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周公佼佼人中杰。力挽狂澜辟邪说。手编绝学振颓风。研求义理殊精切。稽古穷经数十年。篇中字字皆心血。我今披读大文章。恍然如对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