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东南学术》1993,(2)
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问题。在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之后,一些有识之士终于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再是“通过严刑拷打逼迫自然说出她的秘密”,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可见,人们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时,开始把视角投向博大深邃的中国文化。因此,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寻求可资借鉴的深刻启迪,对于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台湾著名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冯之浚教授都长期致力于中华文化的研究,并对此问题都有其独到的见解。本刊发表“陈立夫先生答问录”及“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促进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文,希望能进一步推进对这一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佛教常识答问》是作者十余年前所写的未完成之稿。当时因与外国佛教人士谈话时,翻译同志多以缺乏佛教知识,感到困难,这篇东西,主要是为他们提供一些便利而作的。原来计划用八个题目写,已写成的有:①“佛陀和佛教的创立”,②“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③“僧伽和佛的弟子”,④“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还未写的有:⑤“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⑥“中国和日本、朝鲜、越南的佛教关系”,⑦“中国和南亚各国的佛教关系”,⑧“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佛教关系”。作者打算最近着手继续写成。现将已写就之稿,登载本刊,作者希望能够得到同志们不吝指教,以便修正错误。《佛教常识答问》这个书题,要求它的内容尽可能地作客观的介绍,而不作主观的论断。这是为了使读者能够获得一些较为切合实际的有关知识,同时也许可能为批判研究提供一些比较朴实的素材。作者认为自己的水平有限,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但主观上则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相似文献
17.
<正> 四十多年前,我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当时允许跨系选课,所以我除了历史系课程外,还选读了部分中文系的课程,《目录学》便是其中的一门。我选目录学是因为这门课既生疏又新鲜,而主讲者余嘉锡(季豫)先生则是当时久负盛誉的知名学者。第一次在课堂上瞻仰到余先生的风采时,他虽已年迈花甲,但精神矍铄,了无老态。他讲课从不持讲稿,而口讲指画,滔滔不绝。这门课以《书目答问》为基本教材,分二年按四部逐书讲授。他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吸引着我们出入学术之宫。余先生并一再叮嘱要读《书目答问补正》。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书目答问》这个书名。那时北平一时采购不着,幸 相似文献
18.
问:你近期出版了《存在之维》一书,似乎表现出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关注,这种关注的内在涵义是什么?答: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对作为存在理论的形而上学的质疑、拒斥,哲学似乎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职业化,哲学家相应地愈益成为“专家”;哲学的各个领域之间,也渐渐界限分明甚至壁垒森严,哲学本身在相当程度上则由“道”而流为“术”、由智慧之思走向技术性的知识,由此导致了哲学的知识化与智慧的遗忘。重新关注形而上学,指向的是智慧的回归。问:就形而上学本身而言,作为关于存在的理论,它无疑以存在的把握为指向,你如何理解把握存在的进… 相似文献
19.
光绪二年刊行的《书目答问》是《四库提要》之后最重要的目录书,影响极大.各地翻刻重印版本甚多,光绪五年,张之洞弟子王秉恩校勘的贵阳刻本就是一个很好的重刻本,王秉恩对本书进行了大量的"补"和"正",改动原书达四百余处,纠正了原书的许多错误,补充了大量的材料,惜其流传不广.1931年印行的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对《书目答问》作了全面的"补"、"正"工作,影响最大.然而范氏未能广聚众本校勘.特别是没有看到贵阳刻本,未能利用王秉恩的成果,诚为研究《书目答问》之一大憾事.且王秉恩学术水平、目录学眼光,均超过范希曾.王秉恩及其校刻之书,均有很大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