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金《憩园》自问世以来,它的接受可以分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建国后至新时期前、新时期以来三个阶段,可以说,对《憩园》的评论几经起伏和波折。对《憩园》的分歧和争议主要表现在主题、人物和线索三方面,新时期以来,视野的开阔、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及思维模式的变革丰富了《憩园》的接受视野。  相似文献   

2.
«憩园»作为巴金 20 世纪 40 年代最重要的小说作品之一?在对家庭生活的反思上承继了«激流»系列的精神启蒙?但 也因作者对人生和家庭问题的思想转变?启蒙的内核出现了一定变异? 在«憩园»里巴金不再热情激昂地批判封建旧家?转而 以一种温情和悲悯对小说中的人物报以无差别的人道主义关怀? 不同于巴金在其他作品中采用的单线结构?作者在«憩园» 的叙事中采用了多线并进的手法?在较短的篇幅中包含了繁复的内容?形成了其复调品格? 因此启蒙的承继与变异、人道主 义精神和复调品格就成了讨论«憩园»接受绕不开的三个接受视阈?  相似文献   

3.
《憩园》创作初衷与所表现的真实情感之间存在的矛盾与裂隙,使作品的题旨复杂而多义。作品的复调品格,既体现出作者对其一直关注的中国传统家族本质及其缺陷的深刻审视,又表现出在战争环境下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展示出巴金在抗战后期情感方式和对文学价值认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在巴金的诸多作品中,《憩园》同样是一篇引人注目的优秀作品。但是,有的文章却仅仅从社会学的角度便判定它暴露了作家世界观、人生观的错误。其实,只要换一种眼光来看,《憩园》所描写的人性美以及传统文化意识,正是作者人文精神的生动反映。  相似文献   

5.
巴金创作始终探索的是"怎样做人"的大问题,<随想录>更是以"人"为中心,既通过反思"文革"呼喊人的尊严与权利,又通过自审自剖宣示"独立思考"、"敢讲真话"对于避免"文革"重演、堂堂正正"做人"具有现实意义.继续"大反封建"、"为理想献身",以及"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等主张,都是巴金百年人生经验的科学总结,为丰富现代人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了近5年时间,草堂的安逸使杜甫苦难的心灵有了暂时的栖息之地,草堂成为杜甫思想的憩园,但草堂的闲适并不能改变杜甫漂泊流离的命运,也不可能消弭杜甫的政治热情和情感倾向,闲情雅致、惬意自得的情趣与叹身忧时、顾念乾坤的思想扭结在一起,体现出草堂时期杜甫情感上的矛盾和困惑;另一方面,草堂时期杜甫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思想情感的沉郁老成,使他有机会审视和反思社会人生及诗歌创作,杜甫的诗歌理论在草堂时期逐渐形成并完善,古体诗创作得到延续、近体诗创作(尤其是五律)走向成熟,杜甫的诗艺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草堂成为杜甫的诗艺的家园.  相似文献   

7.
在巴金的一生中,理想主义贯穿始终。而限制性生存与超越性理想的关系隐匿在他的众多小说中。人都是有限的存在物,当个体的正当生命形式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们要保持信仰与理想,试图超越现存状态,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理想的价值就在于对现实的超越,是激励现实中的人们不断追求理想人格的内在动力。而人自身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在限制性生存中能够保持超越性的理想。二者的关系在万昭华、杨木华、曾树生身上得到了诠释。  相似文献   

8.
鲁迅对于"野草"有着一份特别的挚爱,在他心中,"野草"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物象或自己喜爱的一部杂文集的称谓,更成为了鲁迅的一个长久不变的心理意象,有着深刻的蕴含:它是鲁迅时刻不忘的童年的乐园、战斗求索的憩园、人生中永恒的精神家园。因此,"野草"这一意象,记录着鲁迅最真实的心声和最雄壮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9.
文本的裂隙与风格的成熟--论巴金的《寒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夜>的文本存在着裂隙.这是作者为了预设的主题和悲剧效果而主观介入规定情境、干预人物心理逻辑所带来的结果.这显示了巴金出色的艺术驾驭手段.他用精心营造的艺术效果掩盖了文本的裂隙,创造了身临其境感.<寒夜>标志着巴金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挥洒自如的新阶段,他的艺术风格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0.
"讲真话"、"反封建"和巴金自我解剖都是<随想录>的核心内容,但结合巴金先生百年人生全部活动的考察,可知<随想录>最终是一部探索如何"做好人"的大书.记住这份巴金"遗嘱",即是对巴金先生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11.
在近两年出版的巴金研究著作中最具学术创新价值的有<百年巴金>、<走进巴金的世界>及<一个世纪的巴金>、<晚年巴金>等.它们或以最新的学术观点启迪读者,或以最新的材料使我们更加真实地了解巴金、认识巴金、学习巴金,无疑都为新世纪的巴佥研究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巴金晚年思想的再思考--重读《随想录》和《再思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金晚年的思想集中表现在《随想录》和《再思录》中,其核心是对"人"的呼号与探索.无论是坚持"反封建"、提倡"讲真话",还是"寻找理想"、"愿化泥土",都是旨在"做一个更好的人".即使是说"我不是文学家"、"我不追求技巧"等等,其实质也是在讲"做好人".  相似文献   

13.
文章立足于巴金的整个创作历程,从众多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特征和情感基调等方面,论述了巴金代表作《家》在其一生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文章认为,《家》是巴金文学创作的总纲,其他作品是在不同层次和方面扩展和深化着《家》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对杨老三、姚国栋和万昭华三个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文化内涵进行新的探析。  相似文献   

15.
巴金的《随想录》被誉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座高峰,它所蕴含的人的价值、尊严和人类思想解放等人道主义的主题使得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和文学范畴.《随想录》在历史反思与自我省思中重新确认知识分子的启蒙身份,高扬思想解放的启蒙大旗,以"讲真话"这一独特的生命存在方式为当代知识分子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6.
巴金对五四时期爱罗先珂热的介入,是个值得探討的文学现象。爱罗先珂(Vasil Eroshenko,1889-1952)是俄国盲眼诗人、童话作家和世界语者。他在俄国并非著名作家,唯于中国却获得五四文人的热情译介。巴金对爱罗先珂的译介和接受,有助我们理解中国五四作家的爱罗先珂情结与投射。本文把巴金理解为一位文化翻译者,讨论他如何为中国现代文学引入俄国的资源,并以《长生塔》为切入点,重新考察巴金在中国儿童文学上的位置。本文题目中的童話梦话真话,转化自巴金的引文和书名。巴金曾把其童话称为梦话,而真话则来自巴金《随想录》的真话集。本文认为,巴金的童话是个梦话,表达了对理想新社会的向往,同时也是回应时代的真话。  相似文献   

17.
巴金先生在四十年代创作了《憩园》与《寒夜》。前者描写了先后居住在“憩园”大公馆的杨、姚两家没落、衰败的过程,揭示了钱财不能“长宜子孙”,人活着应有高尚的理想和信仰的人生真谛;后者写的是四十年代所谓“战时首都”重庆一个贫穷小职员家庭的悲剧,一场由母亲、妻子之间的隔阂和经济的压迫造成的家庭悲剧。在揭露黑暗现实的同时,作者展示了两个灵魂的痛苦挣扎,刻画了万昭华、曾树生这两个女性艺术形象。她们的遭遇不仅使我们看到那一代中国女性争取自由解放的艰苦历程及最终以无奈屈服为终结的命运,还揭示了女性自身的悲剧性格和封建思想意识的顽固性。 万昭华、曾树生虽然性格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争取解放自由的坚决程度也不同,但却都是清醒地追求过自身解放的一代。她们已不再是鲁迅笔下蒙昧中求索的祥林嫂(《祝福》)或泼辣又无知的爱姑(《离婚》),而是新一代的知识女性。她们都自觉地接受过“五、四”的新思想,有过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万昭华希望当一名护士,“帮助那些不幸的病人,搀这个一把,给那个拿点东西,拿药来减轻第三个人的痛苦,用安慰的话驱散第四个人的寂寞。”曾树生是学教育  相似文献   

18.
巴金《激流三部曲》与《红楼梦》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考察巴金从童年到《激流三部曲》完成这一时期的经历,可以看出,巴金对《红楼梦》的接受可分为感受期、欣赏期和再创作期。在再创作期,巴金对《红楼梦》的家族小说模式进行了符合时代的创新。研究巴金对《红楼梦》的接受,是丰富和深化巴金及其作品研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里,作者是要吐露他二十几年对于一个不合理制度的“积愤”,替一代人伸冤,是要控诉那吃人的封建制度。这种强烈的情感像激流一样,在全部作品中奔流着。巴金先生抒发这种情感时,使用的是独具特色的巴金式的语言,而巴金式的语言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就是比拟手法的娴熟运用。  相似文献   

20.
巴金与《红楼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金从童年到老年都一直喜爱《红楼梦》,从生活与创作的关系出发理解这部小说,形成有独到见解的红学观。他创作《激流三部曲》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和场景描写等方面,学习和借鉴过曹雪芹的艺术经验。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经历、文化修养、气质、个性和审美理想、创作动机迥然有别,因而这两侧小说所概括的生活内容、所表现的人物命运和主题思想也不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们有各自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