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形式上说,好的版面应具备整洁美、平衡美和创意美;从内容上讲,好的版面应包括丰富美、深度美和错落美。  相似文献   

2.
中国报纸的文艺副刊长期以来都是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出现的,“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是中国报纸副刊百年发展中所逐步确立的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报纸文艺副刊的发展却也日渐式微,甚至开始走向衰亡。在新的传媒时代,报纸文艺副刊这棵老树想要重发新芽,焕发生机,就应当寻找新的生存阵地与多样变通方式,而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给报纸文艺副刊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3.
消闲性是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基本属性。最初见诸于报端的副刊性质的文字,完全是提供给作者或读者消闲、解闷的。中国第一张文艺副刊《消闲报》,立足于当时文化市场的需求,明确提出了“遣愁、解闷、醒睡、除烦”的办刊宗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消闲性的文艺副刊遭到了全面的否定和批判。报纸文艺副刊既注重消闲性,又不失去文化品位,是一种很高的理想追求,也是始终困扰着编辑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相对独立性是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基本属性。就其形式而言,它有着稳定的版面和固定的出版日期,有自身独特的文体选择,有着自身稳定的撰稿人队伍和读者群体;就其编辑形态而言,主编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来决定文艺副刊的特色,诸如制定编辑工作方针和宗旨、编排栏目、组织稿源和发排稿件。在一般的情况下,它不会受到报纸倾向的制约。民国时期报纸的文艺副刊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现象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5.
浅论报纸版面编排中的审美创造阎西林当读者刚刚展开报纸,或同报栏中的报纸相距一定距离的时候,对报纸上的标题和正文的内容还未能看清,这时首先映入读者视网膜上的是一个由深浅不同的黑色或彩色条块组成的一个版面式样。如果读者只是随意浏览,并不急于找寻某条新闻内...  相似文献   

6.
我常常在对某一张报纸的审美总体评价时产生这样的困惑:你可以面对一张报纸或一个版面,说好或说不好,说美或说不美,说有趣或说无趣,说有味或说无味,可你就说不清宏观之下的微观是怎样的好美有趣有味或不好不美无趣无味。记得莱布尼茨说过:“……我们  相似文献   

7.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传统,它通常作为文艺作品的载体,迅速、真实、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因而独具新闻性和文艺性的“双栖”职能。新闻与文艺结合产生出的副刊,有其特殊的个性,从美学的角度看,副刊的审美价值是满足人们的精神生  相似文献   

8.
报纸文艺副刊与现代文学研究关系之随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联合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问题学术研讨会于 2004年 10月举行。会议围绕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发掘、整理、研究,文献发掘与文献叙述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学者杨义、关爱和、孙玉石、钱理群、吴福辉、刘增杰、鲁枢元、解志熙、吴秀明、孙先科、席扬、陈方竞等参与讨论的文章长短不一,见解有异,但都拒绝空疏学风,言之有物,发出了独特的学术之声。本刊特分两期揭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台湾解禁后,报纸文艺副刊为因应台湾社会变迁,在编辑形态上对大众文化有远比既往更多的注意。轻薄短小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艺副刊的主流,偏重轻松逗趣的生活主题以迎合读者。这种读者导向的文艺副刊,台湾学者称之为大众副刊。解禁初期台湾社会环境因素与文艺副刊之间的关联互动表现为:政治松绑降低文艺副刊传播影响力;文艺副刊运作市场化,经济衰退使文艺副刊直面适者生存的市场机制;文艺副刊成为消费社会下的大众文化商品;传播技术手段的升级改变文艺副刊读者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报纸文艺副刊的学院派文化特色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有学术气象、文化意味、学院气息是中国现代报纸文艺副刊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中国现代报纸副刊的出版过程中,学院派知识分子的执掌、大学学生的积极参与成就了它们的学院派文化特色。对学术活动的关注和对学术思想的启蒙则体现了中国现代报纸文艺副刊对学术繁荣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新闻性是报纸副刊的独特性之一 ;副刊的新闻性 ,是与其文艺性联在一起的。而这种文艺性又离不开知识性和趣味性 ,趣味性、综合性也是报纸副刊所独有的特征 ,是不同于其它文学期刊的方面所在  相似文献   

12.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凡是人类社会中从生产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为,所有形成习俗惯制世代传承的事象,都属民俗。文艺民俗源于民俗,但不是对民俗的直接记录和简单复制,而是民俗的审美化、艺术化。文艺民俗是创作主体认识和表现生活的重要内容。毫无疑问,民俗是容量最丰富、最有生活底蕴的创作素材。它如同人们的日常用品,被经常触摸,形影不离。创作主体作为社会的民族的一员,始终置身于民俗的土壤之中,当艺术家怀着强烈的创作欲望感受并艺术地表现社会生活时,他已全身心进入浓重的民俗的氛围之中。民俗不仅作为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艺产品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实现机制入手 ,分析了二者产生矛盾的原因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 ;认为市场机制规则的成熟过程、大众文化的流行使二者的背离加剧。但文艺的商品化会随着中国乃至全球经济体制规则的完善而逐渐变得有序  相似文献   

14.
报纸版面如何充分运用版面语言,表达思想,显现编辑意图,体现报纸宗旨和风格,栏目设置愈显其重要。本文重点探讨栏目设置的多样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报纸副刊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既经历了"五四"时期的兴盛,也遭遇了上世纪90年代的全面转型。在媒介信息的爆炸式发展和中国报纸市场化运作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报纸副刊显现出七大发展趋势:多元化、专版化、新闻化、本土化、平民化、互动化、时尚化。只有把握住报纸副刊的发展走向,因势利导,才能使报纸副刊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内容上的升华与经营方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当代通俗文艺的审美特征和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通俗文艺的审美特征和发展趋向徐景熙在市场经济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新时期文学艺术发生了剧烈的震荡,总体格局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曾经备受青睐的高雅文艺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显得不那么景气,乃至出现危机。通俗文艺崭露头角,大出风头,势头正旺。面对...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经济全球化与文艺民族化的紧张关系中,由持续的现代化追求导致了文艺民族化身份模糊乃至丧失,并随之产生了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它源自于汉语文学在"中、西结构"中的位置、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和在全球化与民族化张力中的特殊处境。当前中国文学现代化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导致全球化语境把中国作家个体和文学写作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空维度。这个新维度对于文学写作的根本意义在于承受、反抗一种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采取平视的审美视角,以实现中国文化由"拿来"到"输出"的转化,这将成为中国后现代作家个体自我认同和文学写作的基本动机和主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媒体的日渐普及,报纸副刊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在新媒体背景下面临着生存困境和挑战。在报网融合的热潮中,面对来自新媒体的强大竞争,报纸副刊应当抓住机遇,勇于接受挑战。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副刊网络化的构建,增强报纸副刊的互动性。另一方面,报纸副刊要坚守其知识性、思想性、人文性的价值观,努力在提高大众文化品味、净化大众思想方面有所担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报纸副刊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