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巫文化是《诗经.陈风》最为鲜明的主题。这一风俗应当来源于上古先民求雨活动的变异。求雨的实用功能在这个时期已经衰退,而给男女自由结合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有人认为《陈风》的巫文化的特点在于周陈时期"大姬"的影响和南方楚文化的熏陶。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陈地本就有着丰富的巫文化传统,二是商文明的浸染,使陈诗体现出强烈的巫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延安时期是研究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时期.毛泽东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首次使用了"意识形态"概念,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的"观念形态"概念是"Ideologie"的另一重要意译词.由于当时文化界也普遍将文化等同于意识形态,因而毛泽东能够借助"文化"这一话语平台阐述其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3.
在古文化中,名字与人格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联.据此,从命名礼切入,是研究屈原人格构成的新视角.<离骚>篇首,屈原在自述名字的由来时,涉及命名礼这一古文化内容.通过对屈原命名礼的分析,清晰见出屈原名字的综合内涵存有"巫"与"圣"两种文化因子.这两种文化因子预置了屈原的心路历程,预置了他的价值体系与审美取向.也正是这两种文化因子的并存互渗、相摩相荡,使屈原的人格蕴含着宗教精神和理性精神,呈现为多彩的双基建构.  相似文献   

4.
<大清民律草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草案,其"亲属"、"继承"两编的规定中既有一定的西方资本主义法律精神,也承继了传统中华法系中以父系家族为本位的宗法思想.作者认为这是缘于三方面原因:一是晚清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二是西方法律思想已在一部分知识精英和洋务派官僚中深入人心.三是晚清统治者仍是当时世界上最保守的统治集团之一,我国传统的封建礼教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影响还极为深远.<大清民律草案>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和法律文化的转型状况.  相似文献   

5.
文章概述了夏目漱石研究史上关于"则天去私"研究的状况,提出了在夏目漱石文学里占有重要地位而被研究史所轻视的汉学问题,认为理解"则天去私"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明暗>和那个时期的汉诗的对照比较研究.作为这一研究的前提在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推算出了<明暗>各章执笔的时间表,并对<明暗>的重要章回和与其对应的汉诗进行了尝试性的对比和分析,表明<明暗>时期的汉诗群与<明暗>及"则天去私"有必然的联系.这些汉诗是研究夏目漱石、特别是考察晚年的夏目漱石时不可缺少的部分.  相似文献   

6.
永乐帝时期在文化建设方面,由著名编辑家解缙主编的<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同时也是世界编辑传播史上一项宏大的图书编辑工程和文化传播媒介创构活动,解缙在<永乐大典>文化传播媒介创构实践中,"刊定凡例,删述去取,并包古今,搜罗隐括,纤悉靡遗".<永乐大典>是在解缙主编的<文献大成>的基础上增辑了有关"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重编而成的,文化传播媒介的创构与编辑传播信息的扩充增殖呈现出了显著的互动性传播关系.<永乐大典>的编辑传播特色一是把类书编纂创构成为一种具有百科全书意义的传播媒介和编辑文化形态;二是旁搜博采的编辑和汇聚众多群书,使其成为中国15世纪初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三是别具一格的装帧设计体现了高超的编辑传播艺术.这三个编辑传播特色使<永乐大典>生发成为了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播品牌和具有较高编辑品位的文化传播媒介,以至于后人在不断的研究和品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以<永乐大典>为研究主题的文化传播链,可称之为"永乐大典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诗经>祭祀诗中体现了一种人与神交流的语辞传递方式,即通过巫身份的"祝"将人语呈告于神又转述神对人的赐示.此情形在其它先秦典籍中也可见,好象有一个固定的"对话框",人神"对话"多用之.  相似文献   

8.
神圣言说(续篇)——从汉语文学发生看“神话历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四重证据重构出上古神话信仰语境,重新理解自甲骨文、金文到<尚书>、<诗经>等文字叙说背后的神圣言说活动及其功能原理.尤其是王者的通神仪礼活动,及其对汉语文学发生所具有的决定性、支配性意蕴.在被当作无意义的文本发语"隹"、"唯"、"若"等惯用法中,解析出王者、巫觋和萨满的仪式性通神通灵符号,把握到早期书写文本及关键词中所潜含着的口传文化传统的深远信息.揭示西周金文叙事以王者"各庙"开端的神话观念与仪式功能意义,推及远古巫觋类知识传统的"格知"方式,在文明发生期的重要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9.
巫术是道教的思想源头之一.道教的完整体系几乎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民间巫术的方方面面.荆楚文化是有着巫术文化传统的地域文化:楚人好鬼,楚国国力的衰落,某些统治者成了亡国之君,也与"务鬼神,信巫祝之道"有关;楚人风行巫祭活动,祭祀的名目繁多,祭祀的对象广泛;楚国巫术祭祀之风成就了楚国的巫学传统,<九歌>被视为楚巫之歌,楚人"信巫不信医"在并世各族中尤为突出,巫舞禹步也被楚人用于治病.从"武当"之名、武当道教的斋醮科仪、朝山进香、武当道乐等方面看,荆楚巫术文化是武当道教的一大源头,也是道教的主要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一篇轶文--<论基督教的艺术>的写作与思想,从一个侧面探讨了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踪迹.本文认为从<论基督教的艺术>这一视角来看马克思关于<论基督教的艺术>的主题的观点经历了三个阶段:批判宗教就是批判现实;批判宗教是批判现实的理论基础;批判现实才是真正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乾隆五十八年(1793),"南京船"运载<红楼梦>由长崎港进入日本,自此<红楼梦>开始了它在东瀛日本的生涯.在这两个多世纪间,<红楼梦>在日本的流行情况如何?日本学者文人如何受容<红楼梦>这部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著作?日本红学的发展情况如何?文章就明治前后、大正、昭和时期<红楼梦>在日本的流行情况作了一番考察并对<红楼梦>在日本的流传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2.
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写作有着广深的学术背景,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如果说<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在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江村经济>与<乡土中国>之关系这条线索,贯穿了费孝通大半生对社会改革的种种设想.费孝通晚年对<乡土中国>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认为中国文化比"乡土社会"要复杂的多,并重申"文化自觉"的命题,对知识分子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相似文献   

13.
舞龙运动源于上古的祈龙求雨,到汉代,成为一种大型的娱乐欢庆节目,唐宋时期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节日欢庆习俗,并逐渐脱离了“祭祀求雨”的意味,而演变成民间一种重要的节日娱乐狂欢活动。舞龙运动是华夏民族龙文化的物质载体,这一运动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认识传统文化中和谐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郑敏现在是唯一的<九叶集>形成的见证人,郑敏认为"九叶"诗人在新诗史上可以分为被遮蔽的时期、被埋葬的时期和重新发现的时期.<九叶集>编选郑敏诗歌时所采的两大原则在新诗史上是一个有价值的议题.  相似文献   

15.
苏苏轼尺牍<答陈履常二首>被认为是了解苏、陈交往的重要文件,但信件写作时间、用语及内容与苏、陈二人熙宁年间交游活动不符.详细考察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期的经历与交游,及苏诗<光禄庵二首>所提供的信息,尺牍<答陈履常二首>应是写与吴中士人闾丘孝终或朱长文的.  相似文献   

16.
春秋以前,巫与文化混同在一起,很难将二者截然分离开来。实际上,文化不仅从属于巫,并完全包含于巫之中,严格说来,应该是巫文化,一切文化形式不但带有巫的色彩,而且还藉助于巫的发展而发展。这是由于“巫事无形”,是神鬼与人世间的沟通者,最初的文化正是作为沟通手段而出现的。沟通手段日趋繁复,遂导致巫本身的分化。及至殷商时期,业  相似文献   

17.
舞龙运动源于上古的祈龙求雨,到汉代,成为一种大型的娱乐欢庆节目,唐宋时期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节日欢庆习俗,并逐渐脱离了“祭祀求雨”的意味,而演变成民间一种重要的节日娱乐狂欢活动。舞龙运动是华夏民族龙文化的物质载体,这一运动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认识传统文化中和谐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是一个岛国,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国家,中国也同样有着辽阔的海域,在中国文化中同样也包含了海洋文化的因素.该文主要提取了日本中古时期平安朝文学中的<土佐日记>和<源氏物语>这两个重要的文学文本,将其与在中国浙江沿海流行的民间传说与宗教禁忌等进行了横向比较,指出了在中日两国关于海洋的集体无意识中.都共同隐藏着深刻的恐怖情结这一事实,并进一步指出,在这一"恐怖"情结中内蕴着灾难、救赎、绝对者这样的构造,而这一构造的基础却是源自于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这一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9.
秦汉"酒徒"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徒"称谓可能最初出现于战国阶段,而秦汉时期以"酒徒"自称者曾经有突出的历史表现.如<史记>卷九七<郦生陆贾列传>记述"高阳酒徒"郦食其故事最为著名.<汉书>记述郦食其自称"狂生".所谓"狂生",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史记>"酒徒"的一种解说.司马迁笔下记录的酒宴场面,可见反映"酒徒"生活的具体情状.秦汉时期"酒徒"的社会形象,似乎并不光彩.<论衡>说"酒徒非圣人",<潜夫论>亦批评"酒徒无行之人".<后汉书>卷六五<皇甫规传>可见"宿猾、酒徒、戏客"并列,"酒徒"身份与"不义""不轨"行为相联系.孔融有关"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于汉"的说法,则提示了汉末又一次面临乱世时,开明士人对"酒徒"评价的微妙变化.而魏晋之际名士好酒风习一时盛行,或许也可以理解为这样的历史文化脉流的延续. ".所谓"狂生",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史记>"酒徒"的一种解说.司马迁笔下记录的酒宴场面,可见反映"酒徒"生活的具体情状.秦汉时期"酒徒"的社会形象,似乎并不光彩.<论衡>说"酒徒非圣人",<潜夫论>亦批评"酒徒无行之人".<后汉书>卷六五<皇甫规传>可见"宿猾、酒徒、戏客"并列,"酒徒"身份与"不义""不轨"行为相联系.孔融 关"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于汉"的说法,则提示了汉末又一次面临乱世时,开明士人对"酒徒"评价的微妙变化.而魏晋之际名士好酒风习一时盛行,或许也可以理解为这样的历史文化脉流的延续.  相似文献   

20.
南朝刘孝标的<广绝交论>是一篇奇文,<南史>认为此文意在讽刺到溉、到洽兄弟,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从"兰台聚"诸子与任NC038的交谊及任NC038卒时他们的官职、地位、处境来看,能够并应该伸出援手的不仅是到氏兄弟,而且还包括任NC038在世时与其相交颇深的一大批士人,梁武帝和沈约也在其中.因而,<广绝交论>针砭的主要对象,是齐梁时期的炎凉世风,而不仅仅是个别人士.<广绝交论>之所以入选<文选>,主要原因不是刘孝绰在其中的作用,而是其本身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