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彭焕彬  文剑辉 《理论界》2007,1(5):146-147
知、情、意、行是德育的基本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传统德育过程认为道德认知教育是基础,道德情感培育是目的和手段,道德意志的锻炼是关键,道德行为的形成是培养目标。青年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在道德人格认知方面必须强调道德理想和道德责任;在道德人格情感方面必须强调人格信仰对提升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在道德人格行为形成方面必须注重把道德要求制度化及努力建立奉献与回报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2.
18世纪的英国和市场经济的中国在道德状况、道德矛盾、道德教育内容三个方面存在共性:两者都具有社会同情心下降,责任意识淡化、缺失的道德现状;都存在道德与社会市场经济、原有道德观念和现有道德观念的道德矛盾;都存在强调责任感、重视爱国主义的培养、注重继承传统美德的积极因素、加强各种价值观的教育等道德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至少可涵盖十二个方面的基本理论层面:一是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理论核心;二是坚持义利统一;三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四是发扬了革命的功利主义;五是突出了社会主义应当富裕;六是具有社会主义人道精神;七是强调人格国格;八是强调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九是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道德评价标准;十是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道德传统;十一是道德教育应与法制建设相结合;十二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作道德建设的模范  相似文献   

4.
刘鹤侠 《理论界》2006,(10):92-93
大众传播伦理即大众传播所应具有的道德性,大众传播伦理支撑体系是大众传播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综合系统。这一体系包括大众传播的道德外化体系和道德内化体系,前者重在强调大众传播的价值整合与观念表达;后者重在强调大众传播的价值渗透与观念内化;然而,大众传播的伦理支点在于适度的道德限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既有民主性精华又有封建性糟粕。我们所要继承发展的,自然是反映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亦即美德部分。在道德原则方面有:①强调家庭整体的和谐与统一。②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仁爱与礼让。③强调治家的勤劳与节俭。在道德规范方面有:①强调“夫妻齐体”,要求夫妻相敬相爱,白头偕老。②强调“父子有亲”,要求“父慈子孝”。③强调“兄弟互助”,要求“兄友弟恭”。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社会伦理价值观念从强调义务逐渐转向强调权利.本文以霍布斯的道德权利为例,指出这一趋势的内在变化.霍布斯的道德权利基于特定的人性基础,并在界定上存在"正当"与"自由"的两个互为矛盾的方面;人们往往注意权利概念中的"自由"一面,而忽视了"正当"的内涵.这二者的统一是构建道德义务体系的理论前提,也是解释道德为权利服务的根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朱建婷 《兰州学刊》2008,(11):223-225
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深厚的理论源泉。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文化的优良传统来看,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荣辱观的道德指向,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中的荣与辱观念;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道德价值在传统道德体系和道德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关道德资源和道德元素;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强调培养良好动机的重要性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源泉。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荣辱思想以及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经验总结都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陆九渊在论及"人以宇宙天地为己任"等到问题时,把人视为宇宙天地之主体,具有一种强烈的主体责任意识;他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融为一体,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和道德自律作用,进而倡导"收拾精神、自作主宰",铸成理想的君子人格.本文主要从人作为宇宙天地之主体、道德认知体验之主体、道德实践之主体、君子人格之主体四个方面来探讨他的主体观.  相似文献   

9.
儒家道德与近代西方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确立起来的道德体系有着明显差异。前者强调道德的内在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性;后者强调道德的外在性,也即功利性,认为人们追求道德是为了得到利益。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体系,应当充分吸收两种道德观的精华,对道德的内在价值和功利基础都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0.
王连冬 《浙江社会科学》2012,(2):103-108,158
道德相对主义对主流价值观念的挑战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道德原则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理性能否认知道德原则、道德原则能否摆脱道德实践上的冲突.先秦儒学理清了作为普遍、必然的道德原则的仁与作为具体的行为规范的礼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澄清了道德相对主义因混淆两者而带来的混乱;先秦儒学并未像道德相对主义那样认为道德原则无法通过理性证明因而不存在,而是认为道德原则是明证的,其落实依旧需要理性的认知;在实践上先秦儒家主张行权返经,强调在道德原则统摄下所作的变通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仁道,从而有效避免了道德纷争.先秦儒学智慧对克服当代西方道德相对主义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引申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两个概念,“经济人”与“道德人”反映了人的不同方面的需求,两者并不是统一的,更不是和谐的,而是对立的和谐。“经济人”是利己主义,“道德人”是利他主义,而我们强调两者的结合是建立在两者的冲突的基础上,“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依赖于一种“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这种和谐思想对市场经济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需要不断强调人作为“道德人”的一面,否则市场经济体系将无法建立,同时要促进两者之间的结合,达到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和谐,进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道德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内隐工具.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在道德建设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理论创新方面表现出引领性和根本性特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向,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调道德兴国、立德树人、生态道德等新理念;道德治理和制度保障方面突出规范性和针对性,坚持德法并重、立破并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道德实践和教育方面具有丰富性、有效性的特点,抓关键少数和重点人群,以党风、家风为示范,政德、公德、私德、家庭美德齐抓共进,有效提升了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这些创新举措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
德治论可定义为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的理论主张。它有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的形态。两种形态的分野在于对如下两个问题的回答:当推重道德时,所强调的是哪部分社会成员的道德?同时,它所倡导的道德,就性质而言,是怎样的道德?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德治论,强调的是精英阶层的道德,提倡的主要是自我约束的道德;现代德治论强调的是民众阶层的道德,提倡的主要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道德。这种差异根源于它们所适应的不同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4.
陈平  周东向 《理论界》2008,(10):107-109
在我国道德教育过程中,在一些人的意识和行为里,存在四点偏向,即过分突出社会属性,利他、利群;过分突出德性属性,与幸福对立;过分强调规范属性,与人性冲突;过分强调理论属性,使道德远离生活。从理论上正确地理解道德的社会、德性、规范、理论属性,克服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四点偏向,是时代对道德实现其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使命提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正>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它不只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它的产生,就是要为经济基础积极服务的,它对经济基础起着重要的反作用。列宁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原理,一方面,他坚决反对把道德看作对社会发展唯一起作用的观点;另一方面,他又十分强调道德作为社会思想关系之一,对于社会物质关系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前,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误区就是远离生活世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过于强调道德教育的两个方面中教授的道德,而忽视了道德的真正形成是在生活中;过于强调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而忽视生活世界才是科学世界的根源;过于强调道德教育的工具理性价值,而忽视道德教育的主体完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袁玲红 《天府新论》2007,3(5):29-33
女性主义运动三次高潮分别产生了"平等理论"、"差异理论"与"生态理论"。平等理论是抽象法的自由,追求政治解放;差异理论是道德阶段的自由,寻求主观自由;生态理论是伦理阶段的自由,在空间维度方面它强调责任伦理,时间维度方面是一种良知时态,走向伦理解放。  相似文献   

18.
《读通鉴论》第十卷,主要评论三国史事,其中比较完备地体现了王夫之的战争伦理观。在战争权利上,他以正统的国家意识为准则,强调战争参与和发动的必要性与正义性;在战争行为上,他以传统的人本思想为准则,强调战争过程的道德性和合目的性;在战争主体上,反对国家投降主义,强调"与人争战"的伦理原则以及基本道德固持。这些战争伦理思想在现代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如果以道德的一级本质为基点,对中西传统伦理文化进行比较,那么,道德本体论恰是中国伦理学传统的主流;道德工具论则是西方伦理学传统的主脉。道德本体论视道德为宇宙之本体,视人为道德之工具,强调道义的至上性与超功利主义。与之相对立,道德工具论在人与道德的关系上,确立人的中心地位;在历史与道德的关系上,坚持历史本位主义,肯定道德作出适度妥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正>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纪委书记王华元主编的《廉正箴言》,内容十分丰富,意蕴尤其深邃。读之,感慨良多。我们的国家有着深厚的道德基础。纵观我国历史,历来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传统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对民族的性格、心理和精神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凝聚人心、稳定社会、促进发展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力量。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而生生不息,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这一科学论断的最好印证。江泽民同志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