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斯年的"吏学便是史料学"是一个颇有学术价值的命题,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文学史料建设是文学研究的基础.科学准确的文学阐释大都以翔实的史料作为基础;没有史料支撑,很多问题都得不到有说服力的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的史料建设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深入认识史料建设的重要意义,尊重史料建设者的劳动;力戒浮躁情绪,树立严谨的学风;克服避讳心理,直面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2.
张冬梅 《学术交流》2005,(8):131-133
姚斯接受美学的核心就是要以尊重接受者为中心,从强调"读者中心"到"为什么要以读者为中心"以及"如何实现和突出读者的中心地位",最终推导出文学史不应该只是作家史、作品史,而应该是包含读者接受的历史和社会性的接受美学史.文学史不仅仅是作家的文学史、批评史,也是文学接受者的文学史、批评史;文学史不仅仅是人类创造的思想史,也是人类的艺术史;文学史不仅仅是属于历史的文学史,也是当下时代的文学史.推倒文学的围墙,让文学接受者与文学本身对话,让文学艺术与文学思想对话,让当下时代与历史对话,应重新编写我们当下时代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3.
研究文学史观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文学史研究提供自觉的理性意识和自主的人文方法,从而使文学史构成对人类文学活动的终极关怀,有效地探寻文学发展的自由之路。一般而言,文学史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以往文学何在,以往文学何以在,以往文学为何而在。这又关涉到自然时间、社会时间、心灵时间三种不同的时间量度。在自然时间量中研究文学史,主要是对自然时间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学遗迹进行考辨、实证,尽可能多地确认文学事实,使它们进入文学史研究。在社会时间量中审视文学史,就是在社会运动的大结构中把握文学史,研究其生成、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制约。文学史研究的最终依据是人,它必须完成于研究主体的心灵历程中,在心灵时间量中走向丰富和完善。所以,文学史建构最终完成于研究者的心灵当中,才能达成对现实文化的历史性超越和丰富性结构。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研究领域中,既有“比较的”文学史,也有“比较文学的”史,二者既相对独立,又互通有无.本文认为,“比较的”文学史和“比较文学的”史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前者是文学史,后者是学科史.“比较的”文学史是用比较的理念、视角和方法撰写的文学史,而“比较文学的”史则是比较文学这门学科自身发展繁荣的历史.前者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后者的研究对象是学科.前者的理念既可用作外国文学史,也可用作本土文学史.后者却只能是比较文学这门学科自身从孕育到产生再到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刘涛 《学术交流》2008,(4):163-166
自20世纪初第一部国人自撰的<中国文学史>产生以来,文学史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即文学史学.回顾一百年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之进程,可以将其划分为初创、发展、转变和开拓四个时期.初创期的研究是在旧传统与新观念的交织中展开的,虽有诸多缺陷,但个性特点亦鲜明突出;发展期的研究在文学观念、文学史史料、编纂体例及目的上都取得了明显进步;转变期的研究则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然而,由于对这一指导思想的曲解,研究中往往受到政治、经济、阶级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开拓期的研究明显体现出一种新气象:思维活跃,视角新颖,方法多元,观点鲜明.综观各时期的研究可以发现,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基本呈现出良莠并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温潘亚 《唐都学刊》2003,19(2):72-75
文学史观由文学和历史两种观念构成 ,在撰史的过程中首先应强调文学史家运用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素质来观照和把握文学史现象 ,以文学的观念来贯穿史的观念。这种特殊素质主要包括 :强烈的主体精神 ,文学现象完全属于人的存在 ,背后具有主体的一切属性 ,文学史研究就是在体悟、直觉、反思中完成对创作主体和研究主体相关联的文学事实的认识的 ;收敛与发散两种思维模式兼具 ,缺少其中任何一种 ,文学史家的主体思维都是不健全的 ;树立文学史研究的独立品格和个性标识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我国对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研究与撰著,自60年代就开始了,80年代初国家将其列入重点科研项目。满、鄂伦春、赫哲、鄂温克、达斡尔、朝鲜和锡伯等民族,有的已成立了少数民族文学史课题组,有的刚刚起步。但东北几个少数民族,除一本《蒙古族文学史》外,唯有满族文学史编委会成立最早,并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辽宁大学赵志辉、邓伟和沈阳师范学院马清福3位同志,为填补满族文学研究空白项目,历经数年的艰辛,勤奋耕耘,合作完成了《满族文学史》(第一卷)的撰著任务,并由沈阳出版社于1989年5月出版。这喜人的丰硕成果,实在令人欣慰。《满族文学史》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以大量史料,全面系统地对满族先世文学进行了介绍,是一部在总结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勇于探索的专著。它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对满族先世文学的发展脉络、断代分期,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特征、重要作家和代表性作品以及作品的内容、艺术价值、创作方法特点等,都做了科学研究,使读者对满族先世文学有了明晰整体地把握。  相似文献   

8.
在对20世纪以来中国世界文学史教材编写的演进轨迹历时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在国内"重读经典与重构世界文学史"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全球化语境中的世界文学史重构应从有利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层面出发,编写者应该突破文化交流和文化研究中的"视域限制",从西方思维与东方思维的互相契合来研究世界文学,在整合的时话性文明中提升对世界文学普遍性的认识.这种"对话性对话"最终置世界文学史编写在比较文学视野和整体性思维的立场下,进而又推进世界文学史编写的深度.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5,(11):153-158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近来出现一种去史化倾向,表现为唯文本化、去知识化、趋消费化等。其原因主要是"纯文学"观念的影响、应用能力培养导向的驱动、教学课时不足、大中学教学目标层次不清的局限等。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警醒与反思。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应当把文学还给文学史,确立大文学史教学观念,扩充文学史料,重返文学历史现场,改变割裂知识、能力的教学局面,综合推进文本审美与文学史审察有机结合的课内外教学。在教学中,无论是对作家、文本的审美选择与打捞,还是对其价值与意义做出判断与诠释,都应该有文学史的意识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0.
李舜臣 《学术交流》2013,(2):147-149
近五年来,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共同编撰12卷25册《中国宗教文学史》。这是国内第一部叙述中国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创作的文学的通史性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兼顾汉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傣语等多个语种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性著作。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达成了如下共识:宗教文学史就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在文学史观上倡导三种理念:一是提倡文笔并举,二是倡导信行兼顾,三是倡导辨体研究。《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应该包含四个观照维度:一是教派史的体认,一是创作史的梳理,一是精神史的把握,一是诗学史的建构。围绕着《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课题组先后发表了系列笔谈,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总体构思和具体构想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