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科学观察是科学认识主体的一种自觉的和有目的的活动,是一项探索性和创造性很强的活动,因此,这个活动不能不受到认识主体的制约和影响。在本世纪50年代,汉森在《发现的模式》一书中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的著名论断,之后,库恩在发展这个思想的同时,把它归结为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决定着观察。他指出,这个信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科学家的价值标准或价值体系。费耶阿本德则进一步把它推向极端,强调:“观察受理论的污染”,  相似文献   

2.
波普对科学理性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尔·波普 (Karl· Popper 1 90 4— 1 994)是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哲学的主要代表 ,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其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就是探讨科学知识如何增长的问题。在他看来 ,任何理论都是一种“假设”或“猜测”,并且在“反驳”中得到进步。为此 ,他反对归纳法和经验证实原则 ,提出了反归纳法、证伪原则和“猜测与反驳”的知识增长模式。他的科学方法论弥补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某些不足 ,如把科学知识当成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但其机械性和脱离科学常规的倾向又为历史主义学派所批判  相似文献   

3.
<正> 有没有发现的逻辑,这是个长期争论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1)发现是纯逻辑的还是完全没有逻辑?(2)如果发现离不开逻辑,那么有没有唯一普遍适用的发现的逻辑?在现代科学哲学中.波普、享普尔等“假设—演绎派”否认任何发现逻辑的存在,也否认在科学发现中有任何理性思维.而皮尔斯、汉森等人则认为不但存在发现的逻辑.而且“溯因推理”是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发现的逻辑.波普、享普尔等人强调猜测在发现中的作用,皮尔斯、汉森等人维护发现的逻辑.都不无合理性.但是他们的观点与科学发现史也多有不合之处.在我们看来,猜测和逻辑在科学发现中是并行不悖的.发现不能没有逻辑,但并不存在一种唯一普遍适用的发现的逻辑.科学发现史表明,任何发现,都是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采用不同的逻辑方法做出来的.因而从总体上说,科学发现是多种理性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4.
究竟什么是科学事实──兼论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关系彭汶“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论,特别是当代科学哲学、科学逻辑的一个重要范畴。当代西方一系列最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在建构其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论模式时,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依据着他们对事实与理论及其相互关...  相似文献   

5.
悖论性质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维领域究竟存在几类矛盾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人类思维对思维自身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人们对于思维矛盾的认识,基本上存在两种观念:一种观念认为,在思维领域内只存在逻辑矛盾,不存在任何其它矛盾。因而,一旦人们发现某一思维论证过程或某一理论体系中有矛盾出现,便应设法避免或消除。如西方著名哲学家塔尔斯基指出:“我们知道(可能仅仅由于直觉),一个有矛盾的理论一定包含假命题,而我们是不愿意把一个已被证明是包含有这种假命题的理论看成是可接受的。”意大利哲学家卢乔·科莱蒂认为,“科学只承认那些能称其为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有一段话: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这就是著名的“两种生产”理论。对于这一理论,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原理的精确概括。但更多的是曲解和非难。 在国外颇有影响的观点是苏联经济学家列昂诺夫的观点,他认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放弃马克思恩格斯两人所提的一元论的观点”,“恩格斯这个错误地观点,丝毫没有为他本人在这本著作中所包含的关于原始社会发展的具体分析加以证实过”。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思维在许多情况下是违反逻辑程序的,因而对科学发现的行为很难进行逻辑的整体分析.用形式逻辑的规律诠释科学创造,并不能从本质上揭示创造性思维的根本特征.科学大师爱因斯坦一再强调,在科学发现过程中,从科学观察和实验到一种创造性思想的真正产生,并没有"逻辑"的桥梁",而必须借助于科学直觉和科学灵感.对此,当代西方享有盛名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指出:"人怎么产生一个新思想——无论是一个音乐题材、一个戏剧冲突,还是一个科学理论——这个问题,可能对经验心理学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它同科学知识的逻辑分析毫不相干."①波普尔的观点被认  相似文献   

8.
对于一条向前奔腾的河流,人们究竟能不能过?怎么过?对于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们展开了有益的争论.有的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有的哲学家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有的哲学家认为:“人可以多次踏入同一条河”.“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这是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家赫拉克里特的著名论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上看,对科学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首先是归纳主义的见解。它的始祖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其基本观点是:第一,经验原则——科学理论是从观察和实验中得来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已被经验证实了的知识。第二,归纳原则——从经验事实上升到科学理论靠的是归纳法。用培根的话说,只要及时采集无数成熟的葡萄,科学的酒浆就会源源而来。第三,累进原则——科学的历史就是得到经验证实的理论不断增加积累的历史。随着观察和实验技术的改进,所获经验事实材料的增多,使通过归纳而获得的科学定律和理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原则就更加具有普遍性。第四,科学理  相似文献   

10.
观察一定渗透理论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渗透理论”这个经典命题是存在问题的,它否认了观察的客观性的存在。由于观察的复杂性,汉森的理论只是指出了观察的一个层面的特征,而完全否认了观察的客观性特征。正是在这种理解基础上,导致了20世纪后期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转向。  相似文献   

11.
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纯逻辑主义和纯历史主义是科学哲学的两个极端。前者强调对科学理论作逻辑分析而忽视历史分析;后者则单纯着眼于历史。两者都从不同侧面割裂了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大多数科学哲学家介于这两者之间,有些科学哲学家如拉卡托斯、夏佩尔等则有意识地吸取了两者的合理因素,克服了各自片面性,在相当程度上达到了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哲学家们的心理是一个应受到比通常在叙述哲学史时所给予的更多注意的问题.对它进行研究很可能比逻辑分析的一切企图更能把各种哲学体系的意义弄得清楚一些。——[德]赖欣巴哈“格式塔”,是德文“Gtsta It”一词的译音。意即“形状”、“样式”,在格式塔心理学中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观察,是科学认识活动中获取直观材料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有效途径.它历来都是科学哲学家们讨论  相似文献   

13.
卡尔·雷蒙·波普(KarI Raimund Popper)是奥裔英国科学哲学家,自1948年起任伦敦大学逻辑和科学方法教援、伦敦经济学院哲学、逻辑和科学方法系主任,是英国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他曾涉猎物理学、数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探讨“世界1·2·3”理论。波普的理论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苏联和日本等国的学术界十分重视波普的学术观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澳大利亚著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无逻辑”的论调早已成为大谬不然的不经之谈。然而,逻辑史上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作为现代逻辑主干的数理逻辑却没有在中国产生。这就出现一个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问题。数理逻辑何以不能在中国产生?这可以说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为何近世西欧科学革命不曾在中国发生)的子问题。一切理论的创新首先是方法的创新,一旦我们将逻辑置诸文化背景之下,站在新的地平线上,以开阔放大的视野审度中西逻辑类型的学术差异,我们会蓦然发见,内容被赋予了新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以提出独特的科学范式和科学革命结构理论,开创科学哲学中的历史学派而闻名于世。近年来国内对他的主要理论观点。已有一些论著系统评介,但对其中某些认识论和方法论思想却挖掘不够,本文仅就这方面的若干问题作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库恩在科学理论研究中,十分强调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对了解科学进展具有头等重要意义”。他在其代表著《科学革命的结构》和《必要的张力》等一系列论文中,说“我已试图指出并论证了其中一些主要的”([1]vi),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观点,颇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著名命题,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来的。哲学界许多同志都认为,这是一个辩证法的命题。理由之一是,不但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而且列宁也充分肯定了这一点;理由之二是,这一命题和形而上学静止不动的观点划清了界限。我不同意上述看法,和盘托出,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7.
一实质在于否定性波普尔(K.Popper)的《研究的逻辑》一书致力于探讨两个问题——归纳法问题和分界问题——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他把它们称作认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他的否证方法的形成与他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有着密切联系。波普尔的科学方法有三根支柱,它们一起构成了有相当牢固度的基础。它们是:(1)反对归纳主义;(2)反对可证实性原则;(3)试错法。归纳主义认为,科学从“纯观察”开始,通过归纳法把观察材料归纳成普遍性陈述。《研究的逻辑》的主旨之一就是反对这个观点。波普尔所持的理由之一是:观察不能成为理论的“素材”,相反,观察要靠理论来指导。观察怎样进行,选择哪些观察对象,观察和实  相似文献   

18.
三、四十年代,冯友兰通过融会中西哲学,创建了影响颇大的新理学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是以冯友兰对哲学的一系列观点为基本前提的。本文拟对冯友兰的哲学观略作探讨,以就教于学术界的时贤。 冯友兰的哲学观,是在同逻辑实证主义进行论辩中建立和阐发的。逻辑实证主义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个流派,它是由一些自称为维也纳学派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创  相似文献   

19.
当代著名哲学家苏珊·哈克在阐述其逻辑哲学和认识论思想的过程中,详细批评了各种极端的观点,强调既不要过分抬高,也不要过分贬低逻辑在探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坚持一种相当温和的立场,主张用批判的常识主义眼光看待逻辑事业。这对当代逻辑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实验主义:观点、问题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实验主义进路首次挑战了传统的"观察负载理论"的观点,使得科学实验重新进入科学哲学的视野。它打破了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传统,重新认识了实验与理论的关系,在科学实在论上的观点有助于建构实践的实在论。但是,新实验主义有其自身的缺陷:论证和强调实验有自己多种的独立生命,并没有表明理论也有自己的生命;力图从证明实验具有更基础的地位的观点出发证明实验与理论可以二分,并不能证明一切实验都与理论二分;虽然把实际的实验之细节带入到科学说明中,但仍然囿于传统科学哲学的表征主义说明框架中;其向逻辑实证主义的部分回归也影响了科学哲学家对新实验主义的认识。这些问题的存在为科学实践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