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五四"的女性书写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体现了具有人之主体精神的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但由于"五四"社会改革运动的本质和趋向,女作家们的写作文本存在着明显的女性意识缺失一是传统男权意识的潜意识流露;二是女性对自我角色的放弃.内在匮乏与历史沉默使她们仍然禁锢在千年男权构筑的"幽灵塔"中,不可能真正实现对自己性别的书写.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与"城镇化问题"相伴而生,探讨社工城镇化角色定位及角色实现方式的目的,在于尝试构建双赢格局:社工成为化解"城镇化问题"的重要抓手,城镇化为社工开辟新的工作领域.从某种程度上说,社工城镇化角色的成熟与实现程度跟"城镇化问题"的规模和程度相关,也跟社工的开拓意识、创新能力和努力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把"三讲"教育的核心--讲政治,落实在高校干部队伍的建设中,对实现"三讲"教育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增强政治意识,在干部的选拔任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要增强政治责任意识,突出抓好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培养工作;三是要增强原则意识,把党管干部落实到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再说"失语症"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自笔者于1995年提出中国文论"失语症"及"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这一话题以来①,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学者指出:"三年前,曹顺庆先生提出文学理论研究最严峻的问题是‘失语症’.……  相似文献   

5.
饰句副词"当然"作为元话语,是对言语交际过程的调节和监控,其本身并不介入话语的基本命题内容,只是起到组织话语结构、表明发话者态度的作用."当然"的话语功能为填补,根据其前后句的关系,可分为完备型填补与解释型填补两类.前者有增量和精确之分,后者分为澄清、总结和解注三种方式.具有衔接功能的"当然",由于高频使用和互动性的介入,导致新功能话语标记用法的出现.此外,"当然"的篇章价值可归纳为话题找回、话题切换与话题顺接三种.  相似文献   

6.
"贤妻良母"曾一度被看成是封建女性的代名词.冰心、陈衡哲等"五四"女作家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理智、谨慎地对民族、文化、历史进行审视和反省,扬弃了传统的女性角色.她们对女性标准人格和角色定位做出了准确把握,从思想基础、自身修养和社会尊重等三个方面赋予了贤妻良母新内涵,在文化观念方面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7.
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尤根·哈贝马斯的规则观涉及三个理论问题:遵守规则的条件、规则意识的产生和规则正当性的辩护.他把主体间性看作是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离开了主体间性,就无法知道某人是不是在遵守一条规则;离开了主体间性,就既不能形成"规则意识",也不能从"规则意识"中发展出"原则意识"、分化出"价值意识".离开了主体间性,更无法为规则的正当性提供辩护.哈贝马斯之所以关注规则概念,是因为他关注这样三个实践问题:"区别于自然现象的社会现象的研究何以可能?"、"现代社会中真正自由的人格何以可能?"、"现代社会制度的合法性辩护何以可能?".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哈贝马斯用他的交往理性概念来扬弃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把康德关于"无规则即是无理性"的观点和哈贝马斯的"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的观点综合起来,可以得出"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理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在大学生中加强“三个意识”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国民意识、国家意识、国际意识的基本内涵,指出"三个意识"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对大学生进行"三个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要以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切实加强国民意识教育;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切实加强国家意识教育;以推进教育创新为抓手,切实加强国际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分析"主谓谓语句"的三种类型,认为"大小主语"之说是混淆了句法和语用概念.从三个平面结合看,这种句式是一种话题--说明结构(语用功能)的语用优先模式,并进一步证明汉语是注重话题型的语言,不同于形态丰富的印欧语.语用优化组合和语用优先的原则是汉语语法呈现的特点,这从古今句式的对照中得到证明.而这一点对于建立更合理的汉语语法分析模式无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现代哲学的主体意识转向是由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的"知性为世界立法"和胡塞尔的"存在在意识中的消融"所共同完成的.而"存在就是被感知"最为简明地表达了意识自明性探讨的意义和价值,尽管它存在很大的质疑空间.对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辩护构成逻辑的诘难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为什么对象在感觉的杂多性和流变性中维系着自身的同一;二是为什么随后的知觉可以更正先前的知觉;三是知觉自身是非完善性的,知觉自身是非自足的和未能自我解释和自我辩护的.  相似文献   

11.
古老的中国文化是以"母性"为起点的.随着父权时代的开始,中国文化中"母性"的光辉逐渐黯淡了,但母性崇拜却并未随母权时代的结束而消失,它借助于集体无意识的强大力量仍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由此形成了我们民族文化心理中挥之不去的恋母崇母情结.这种依恋成为"链接"中国现代文学"母性"主题的一条线索.对中国现代文学"母性"主题的探索有助于人类男女平等的人文主义理想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效果历史意识”是伽达默尔诠释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与历史传统密切相关的意识,强调的是历史与诠释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效果,“诗言志”作为一个诗学命题,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遭遇多种阐释。在诗论的历史的长河中,“诗言志”即闪烁着理性思维的光彩,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融注着中国美学的体验传统。由此,“诗言志”的诗论命题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意象,解读这一文化意象,对理解当下的美学现象与思潮会有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电影中的探索部分,在题材、观念、叙事、形式、风格等方面的特征,可以一同纳入“先锋策略”研究的整体视角中,最突出地表现为底层视角策略、以同性恋为代表的边缘文化策略、泛自传策略三个方面。底层视角策略是在用从回归平稳叙事状态的方式,带有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焦虑地关注和展现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中的现实问题,从一种精英式的自恋视角或俯视视角的窠臼中跳脱出来,对边缘和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生活的加倍关注,力图采用平视的视角,对生活的原生态不加粉饰地、具体而非概念性地展示出来;同性恋电影通过同性恋亚文化或其他带有边缘性的亚文化在伦理接受和审美接受上的特殊性,营造了一个独立的带有黑匣子意味的社会群落,这个群落整体上具有自为的合法性以及“独立个体”的文化意味;而“泛自传策略”则是通过破除宏大叙事,用“纪录片风格”来展现“我”那些被压缩在扁平时空中的“个体生命经验”,以微观的个体的境遇和感受来折射那个和“我”相关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巴金在《家》中渗透着他对生命过程的强烈情感体验和深邃的思考,他用交织着复杂爱恨情感的笔触,塑造了鸣凤、瑞珏、觉新、觉慧等人物形象,他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这些人物的死生、爱恨、离合、成败,并随着这些人物的遭际而痛苦,欢喜,抗争,进而完成了他对生命本身具有的破碎意识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为比较分析王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命题“心外无X”与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范畴“意向性对象”,从现象学的“意念与现象”角度对“心外无X”进行诠释:X是意念中的X,是认识与物自体的再创制,是存在于人的意识领域的X.是现象界里的X;心是X产生的源泉。即“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相似文献   

16.
公文的受命性要求作者撰写时要自觉进入“无我之境” ;公文强烈的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要求作者写作时进入“有我之境”。公文写作必须处理好“无我”与“有我”的关系并使之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汉魏六朝小说重“实录”,唐传奇则讲究“作意”、“幻设”,即重虚构。这种带有根本性质的观念变化,使得依附于史传的笔记体小说,一变而为具有虚构意义和主观创作意识的独立小说文体。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唐人“好奇”、“逞才”的心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心态促进了小说家主观创作意识的产生,使之“作意好奇”,逞其“意想”,展示其才华。因而对于小说脱离史传的附庸地位,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小说文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普通国家化”是冷战结束后日本政治变化的主题。“普通国家”的深层内核是对“自主性”、“平等化”与“大国化”的追求。这一战略目标与目标实现手段的确定深受对等级制度的追求、集团主义文化意识与危机意识等日本文化特点的影响。对日本“普通国家化”前景的预测必须考虑日本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俄狄浦斯王》讲的是一个"杀父娶母"的故事,它引起人类对父亲这一角色的思考。"父亲"的身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文化的产物。父亲地位的确立是和权力确立相随的。所以,父亲是强权的象征,是儿子的压迫者和制裁者。"父亲"从一开始出现就具有巨大的力量,体现为父亲掌握着对儿子的生杀大权;儿子推翻父亲,但伴随儿子的将是永远忏悔和罪恶感。《俄狄浦斯王》中的"父亲"形象是隐蔽的,但他身上凝聚着人类对"父亲"原型的认识和思考,代表着"父亲"这一形象的文化意义。通过父亲原型批评,再现"父亲"这一角色所体现的人类相同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生物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出发,从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融合、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几方面入手,对研究生“生物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整合几种经典的生物材料和目前最新发展的生物材料及其新技术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握生物材料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学术思想,提高创新意识;通过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创新引入课堂教学,结合当前研究热点和最新研究成果开展课堂专题讨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以及适当引入双语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融合,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培养科研创新思维以及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专题讨论等过程性评价结合学期末的小论文综述等总结性评价,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科学思维和归纳总结等能力。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主体,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