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的身影即将离去,和谐社会的诉求却更加浓烈地向我们走来. 何为和谐社会?和谐诉求究竟为今人新始,还是历史遗脉?和谐的"道"、"势"是什么?简言之,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不仅有其深刻的现代内涵,也有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罗丽艳 《城市》2014,(5):64-66
正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类发展经历了漫长而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黄色农业文明时代;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而污染和生态破坏空前严重的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 社会和谐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内部和外部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的身心的和谐等.  相似文献   

4.
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还是一种集音乐、戏剧、饮食、造船工艺于一身的"跨界"文化,体现出广府文化的与众不同. 一、龙舟与音乐、文学紧密结合 龙舟是一种体育活动,培养我们团结协作、奋勇向前精神;同时,广府文化还有一个与北方区分的特质,就是大量融入了音乐元素.  相似文献   

5.
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理念特色独具,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与造物主之间的和谐,强调人的自知之明,以彰显超验精神和终极关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人类同根同源,理应爱人如己,以彰显普善和博爱精神;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相依为命,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思潮繁荣于冷战后期,它认为过去的发展是一种异化了的发展,已脱离了人类所追求的本来目标。在深刻批判脱代性的同时,后现代主义深层次地体现出对人的根本关怀,积极寻求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倡导一种多元化的社会生态环境,去实现全球化所需要的一种既有文化多样性又有全球整体性的哲学突破。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现今人类社会需要尤为迫切,但人们常常将今天倡导的和谐自然观与古代"天人合一"相提并论,殊不知,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这样的科学性,它只是人类早期的一种朴素原始的观念.文章认为今天倡导的和谐自然观其实是对"天人合一"的否定之否定,两者存在质的飞跃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社会和谐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内部和外部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的身心的和谐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翟曼 《现代交际》2014,(3):70-71
生态女性主义糅合了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双重观念,认为自然与人是有机的整体,突出强调女性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提供了崭新的视野。男女两性共存互补,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文化思维是解决生态危机和社会二元对立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当代小说家刘震云的作品《温故一九四二》改编的电影《一九四二》为脚本,从生态女性主义视域解读小说,旨在深入探析作品的生态思想与人物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具有普适性价值,一是他的普适性,二是他的世界认同,包括对当今世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世界和谐都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人地关系紧张,耕地危机严重 耕地是保障食物安全的根本,同时也是绿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保护耕地,既是当代人的生存需要,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然而反观我国的耕地现状,却令人不无担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品格和精神的重要表征,它以传统的东方美学为主体要求,追求笔墨语言的形式意味以及由此传达的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自我体验.对于形式语言意味的追寻和体验,让中国画艺术变为内求的艺术,主张以宁静致远的无我境界去通灵和体验人的自性之美,画品、人品往往和绘画纠合在一起.在语言与审美体验的结合点上,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外物的和谐统一,尽精微的笔墨语言在此表现的是源自内心体验的超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佛三家之思想融合而形成的文化三极,内涵丰富,具有"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形成了以"和谐"为特质的中国和谐思想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推崇的和谐社会相映生辉,和谐社会之理论对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进行与时俱进的承继与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理念特色独具,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与造物主之间的和谐,强调人的自知之明,以彰显超验精神和终极关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人类同根同源,理应爱人如己,以彰显普善和博爱精神;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相依为命,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15.
"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现象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迁,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日益凸现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本文总结了十五年来国内对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问题研究的状况,探讨了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人文精神是从人的角度审视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一种态度和立场,它高扬人的价值,关注人生的终极追求,执着探索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倡导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及永恒的道德精神,谋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学既是知识的田园,也是精神的圣殿,它具有传播知识和传承文化的双重使命,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大学的社会作用日益凸显,塑造大学人文精神,提升大学教育境界,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因子,向往和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深入研究"和合"思想,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8.
宋瑜 《职业》2012,(20):143
教师的创新素质是能运用最新教育科学成果,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一个有创造力的教师,肯定具有创新观念、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更讲究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开发,更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追求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这一特点要求改变教师过去"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开展与时俱进的多元教学。笔者在此结合教学实践,主要讨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陈敬娟 《职业》2008,(29):93-93
<正>知识社会开启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人类社会正转向公正、有序的竞争与合作,崇尚"团队精神",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一、团队精神1.什么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所有成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追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我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新思想,新路线,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经济,政治,教育,社会活动中尊重人的平等地位,强调人权和社会地位平等。"人"为经济政治生活的中心,国家为人民之本;"人性原则"提倡人性解放,万物平等,个性自由,尊重人权;和谐原则,即天人合一,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合作,人口与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从人本主义来审视城乡一体化,就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与政治,更多体现在思想和文化,生态与环境的统筹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