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发表了张传湘同志的《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前吗?》一文,读后颇受启发。张传湘同志在论证“绝对理念”不是在时间上而是在逻辑上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一观点时,提出了在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理念”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的观点。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提出来以求教于张传湘同志。  相似文献   

2.
在去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我曾提出黑格尔并不主张“绝对理念”在时间上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观点(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后来,一些同志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发表了许多有益的意见,使我们对“绝对理念”的含义、“逻辑在先”与“时间在先”、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绝对理念”的评论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是黑格尔究竟是否主张“绝对理念”时间上在先?有些同志撰文伺我商榷,对此,我的答复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传湘同志在《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一期上发表的《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前吗?》一文,对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涵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读后获益匪浅。但我觉得有的观点还值得讨论,特提出来同传湘同志商榷。 传湘同志认为,黑格尔“所讲的‘上帝’,同基督教所诽的‘上帝’有着截然不同的涵义”,黑格尔讲的“上帝”是“世界的本质”,是“共性、普遍”,是“无限的整体”。我认为,这一解释不完全符合黑格尔的本意。 第一,从黑格尔对旧玄学证明上帝存在的论述来看,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传湘同志在指出黑格尔“批评了宇宙论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方法”之后,引了黑格尔的一句话——“当然不适合于表达我们所了解或我们所应了解的上帝的性  相似文献   

4.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发表了张传湘同志的《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前吗?》一文(以下简称张文),认为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并非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前,而是和自然界、人类社会同时存在的。并援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话,以证明自己的观点。读后得到启发,但又觉得尚有可以商讨之处。本文仅就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论述,谈一点和张文不同的粗浅意见,以就教于大家。 张文引证了马克思1873年在《资木论》德文第二版跋文里一段话:“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张文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揭露黑格尔唯心主义之所在时,是说……黑格尔把思维、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内在核心和创造主,现实事物是它的外部表现”。“绝对理念”与现实事物是内与外的关系,不是时间先后的关系。张文还引证了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一段话:“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绝对概念不仅是从来就存在的(不知在哪里?)而且是全部现存世  相似文献   

5.
张传湘同志在他的《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前吗?》(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一文中,把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概括为世界的本质、共性、普遍性和无限的整体,这是有道理的。但是,他认为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并非存在于客观世界之前,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作者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的原理,去说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认为“绝对理念”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就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二者同时存在,没有时间先后。他说:黑格尔确实讲过逻辑在先,自然界在后的话,但是,“逻辑在先即第一位、首要、根本的意思,逻辑在后即第二位,次要非根本的意思。例如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本质是逻辑在先,现象是逻辑在后,这意思是说本质是第一位的、根本的,现象是  相似文献   

6.
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在黑格尔看来,这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内在本质,是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的“客观思想”或“客观概念”。“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了的本质。”然而对于绝对观念是怎样领先于自然界和社会的这一理论,人们却有着不同理解,因而构成了近年来黑格尔哲学研究中的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提出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并非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的观点,值得讨论,因它涉及到如何评价和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宣传、解释和讲授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是很必要的.为此,本刊拟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讨论,欢迎大家投稿.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阐明“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的第二部分“本质论”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马恩选集》第三卷第484页),是黑格尔哲学“全部理论的真正核心”(《马恩选集》第四卷第359页)。这一编的第一部分第二章“本质性或反思规定”是专门讨论矛盾问题的。在这一章中,黑格尔把矛盾描述为一个发展过程。黑格尔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把矛盾发展过程只是看作“纯概念”的自我展开。在他看来,自然界只是对立统一的“纯概念”或“绝对精神”的“外化”,它本身只有空间上的展开,没有时间上的发展,因而也就没有矛盾的发展。所以,黑格尔的矛盾发展思想,就其唯心主义方面来看,显然是错误的。但是,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黑格尔在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天才地猜测到了”事物、自然的辩证关系。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探讨黑格尔关于矛盾发展过程的思想,以批判地吸取其合理的部分。  相似文献   

9.
以“从激进到保守”来解释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前后分析似乎不妥。对比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和《法哲学原理》中所采取的不同视角,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在《精神现象学》中所采取的是跟随意识的各个形态、观看一般的意识如何逐步走向科学的方式;在《法哲学原理》中则采取的是科学的、概念式、体系式的思想的方式。按照第一种方式,黑格尔将市民社会描述为一种异化的“教化的现实王国”。按照第二种方式则将市民社会理解为绝对精神的显现,因此它是“以概念的方式”将市民社会把握为伦理世界。  相似文献   

10.
贺安敬同志在《生态危机与征服自然》(载《华东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一九八六年第一期)一文中,指出“征服自然”这一口号是不科学的,并且认为,在实践中如果人类继续征服自然,奴役自然,得到的将是自然界加倍惩罚和报复。笔者对该文的这些观点是不敢苟同的。 贺安敬同志之所以否认“征服自然”命题的正确性,在于把“征服自然”片面地理解为对自然界的巧取豪夺,为所欲为,不分青红皂白地向大自然开战。我们认为,如果采取些方式去征服自然界,确实是不足取的。然而,辩证唯物主义却从  相似文献   

11.
<正> 一、精神生产概念的提出精神生产的概念最早由黑格尔提出。他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把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的创造称为“精神生产”。但是,黑格尔的精神生产是绝对精神的生产,生产的主体是抽象的绝对精神,而不是现实社会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精神生产”的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三个方面发展了黑格尔的精神生产:  相似文献   

12.
读了许凯同志的《黑格尔的‘上帝’与基督教的‘上帝’的涵义‘截然不同’吗?》一文(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感到文章所论,对于深入理解黑格尔的“上帝”观念和黑格尔哲学的实质都是很有意义的。但在一些问题上,我和许凯同志又有不同的看法,愿提出来向许凯同志请教。 一 许凯同志虽然在文章中声称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基督教的‘上帝’”;但他基本观点则认为黑格尔的“上帝”与“基督教的‘上帝’的涵义基本上一致”,并从四个方面论证“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都知道,“上帝”这一概念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哲学家,对于“上帝”这一概念所赋予的涵义是不一样的。西方哲学史上不少的哲学家都曾把自己哲学的核心概念推崇到“上帝”的地位,象斯宾诺莎就明确说过他的“实体就是上帝”。爱尔维修也把他的哲学体系推崇到“唯一宗教”即“世界宗教”的地位。可是,我们却不因为他们讲“上帝”,讲“宗教”,就说他们是上帝论者,基督教徒。与此同理,要考查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涵义,首先就要考察黑格尔本人究竟是不是传统的基督教论者。如果黑格尔终身都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说:“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使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列宁的这段话时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作了精辟的概括。但是对这段话的理解,当前却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分歧的焦点集中在马克思把什么样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即自然观,“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这个问题上面。有的同志以为列宁所指的“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那也就是说,马克思在建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前并没有建立起唯物主义的辩证的自然观。如吴国光同志在《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之关系》一文中认为,“这里,列宁并没有说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推广,而是说,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在人类社会领域里的推广;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与基础并非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唯物主义——即哲学史上的‘一般唯物主义’,确切地说,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的‘旧’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的国家学说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绝对理念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即“伦理理念的现实”。黑格尔把国家自身看成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由家庭、市民社会而后形成为国家。在其国家理论中,黑格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观点。黑格尔在社会历史的解释方面,虽然有某些卓越的“暗示”,但并没有充分地发挥,故也就未能说明社会历史和各种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象,原因在于他以绝对精神和逻辑观念为不变原则来说明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简别自亚理斯多德以来的悲剧人物观。不同于亚氏的悲剧人物“好人”观和黑格尔的英雄时代文艺观,本文从自然界对人类的外在压力方面分析了英雄人物作为悲剧主角的必然性。并比较了黑格尔的世界理念冲突说(本文称之为悲剧理论中的神人相应思想)和中国的天人合一理论中的川页天、法自然思想,指出了两种观念存在着领域上、目的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社会进入“男人时代”以后,男性文化越来越趋向于功利性,它不仅表现在战争和对自然界野蛮的征服上,而且表现在对人,尤其是对女人生命的损害上,君权、父权、夫权是中国几千年历史至高无上的权利。男性是这些权利的享有者,他们沉浸在诗书礼义的人伦迷梦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人伦规范是摧残干千万万女性的紧箍咒。从《诗经》“氓”弃妇痛诉开始,到《红楼梦》一群美丽女性们的悲剧,再到巴金《家》中那些姐妹丫环的惨死,这如同《红楼梦》所说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  相似文献   

17.
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阿尔都塞在《论黑格尔思想中的内容概念》批判黑格尔的绝对整体性的内容是不存在的,并发现黑格尔颠倒了西方哲学史上传统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将被黑格尔弄颠倒了的传统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恢复到传统状态,为其后来“结构性因果关系”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一年,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两百周年和黑格尔逝世一百五十周年。为纪念这两位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哲学系举办了“康德、黑格尔哲学讲习班”和“康德、黑格尔哲学学术讨论会”。来自辽宁、河北、广西、云南,贵州和本省各地许多高等院校、研究机关、宣传部门的代表近百人参加了讲习班和讨论会。 讲习班从十月九日开学到十一月二十日结束。特邀了全国著名的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上海市委的姜丕之同志,中国人民大学的苗力田同志和北京大学的张世英同志来校讲学。姜丕之同志选讲了黑格尔的《小逻辑》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苗力田同志以伦理学说为主、系统讲授了康德哲学;张世英同志以黑格尔哲学和新黑格尔主义为题作了专题报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八年川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一期上发表了梁超伦同志的《论自然界的基本矛盾及一般规律》一文。作者“根据客观实在和论述的需要”,提出了正质与反质是自然界的基本矛盾,并认为:“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哲学与自然科学的情况来看,目前还没有这种概念。”因此,照他看来,正质与反质这对矛盾的提出,是对自然辩证法的一个“突破”。我们认为,关于自然界的基本矛盾是自然辩证法研究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的基本原理问题。梁超伦同志努力探讨自然界的基本矛盾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探讨自然界的基本矛盾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论证的基本前提和主要内容在自然科学和哲学上应有充分的根据,  相似文献   

20.
散论自然美     
一、“人类学的自然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关于自然界的两个概念,一个叫做“人化的自然界”,一个叫作“人类学的自然界”。对于“人化的自然界”,人们已经十分熟悉,而“人类学的自然界”这个概念似乎还不大为人们所注意。什么是“人类学的自然界”呢?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人类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是从自然界分化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