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秦汉是中国民族互动过程中的第一次大整合时期,其结果是华夏民族的统一.与此同时,汉代在新的民族构成格局中开始了新的民族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2.
第三节:自立门户:科际整合与中国化探索——1970年以来由李亦园、王崧兴两位先生于1965年从事汉人社区研究开始,到1980年中研院民族所举办社会科学中国化研讨会为止,可以说是台湾人类学研究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研究对象从南岛族土著扩展到汉族社会文化,并且引进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以促进文化人类学者对方法论的重视。同一时期里,台湾民族学界发起和参与的浊大计划和中国人性格研究,就是对这两条总结的佐证。这些活动也标志着台湾民族学界第二代学人走上前台并拓展出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浊大计划由台大考古…  相似文献   

3.
民族习惯法是民族地区适用的民间法,内容丰富但形式上因民族而异,刑事习惯法占据重要内容.民族习惯法具有裁判、教育、调整价值,应当整合三种价值,传承民族习惯法之积极因素,构建新的民族法律文化,推进民族地区法治.  相似文献   

4.
严庆 《民族研究》2006,(4):20-29
"整合"和"民族整合"两词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繁,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实现学术话语的趋同性认识和使用,有利于消除歧异性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共识.本文在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分化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形成挑战.目前,少数民族自身发展问题,少数民族群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构成社会分化中的民族问题,并呈现出新的特点.鉴于此,我们尝试建构社会分化中民族问题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伟大任务.面对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民族宣传工作担负着维护祖国统一、稳定大局,团结中华各民族为实现伟大战略目标共同奋斗的艰巨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宣传工作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民族政策,加强了关于经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初完成近代化的转型以来,中国民族史学从搭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框架体系到学科领域的拓展及基本理论体系的完善,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中,中国民族史学能否在资料整合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研究范式,能否在研究领域拓展之中寻找到新的学术生长点,值得思考与关注.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族团结的发展在经历了隋唐的第二次大整合之后,在宋辽西夏金元时又进入第二次大冲突时期。  相似文献   

9.
对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治整合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目前影响我国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主要因素表现为西部民族地区日益凸现和增多的各民族间矛盾和纠纷。要调节西部民族地区日益凸现和增多的各民族间矛盾和纠纷,实现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必须选择新的政治整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无论从经济状况、政治思想还是文化观念上来讲,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年民族凝聚力也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伴随着民族社会结构整体的分化与整合,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总体上获得了与现代化方向相协调的新发展.首先,改革开放对民族成员个体利益的调整,直接影响了对民族个体成员的向心力与中华民族主体的吸引力.第二,对外开放使中华民族积极顺应了当代世界经济循环与竞争的历史发展潮漉,促进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代化.第三,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的整体力量得到提升,夯实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3.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4.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6.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