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是白居易退居渭上为母丁忧期间模仿陶渊明淡远风韵而写的一组组诗。诗人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表达了与陶渊明不同的孤独、忧愁以及对人生命运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将屈原与陶渊明频繁地放在一起赞叹和评论,是元代陶渊明接受史上最富有特色的现象之一。他们主要在忧国忠愤、典型植物意象、鲜明个性特点等方面将屈、陶并称;在并称时,元人普遍表现了是陶非屈、颂陶嘲屈的态度,流露出愤世、自嘲的时代心态。屈原与陶渊明之所以在元代普遍并称与陶渊明接受史发展的高潮到来、儒释道文化日益融合、元代士人的特殊遭遇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与陶渊明的<饮酒>诗相比,白居易的<效陶潜体诗十六首>更具世俗色彩.这是由白居易独特的生活经历及其特定的时代促成的.对于白居易本人来说,从<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不仅可以看出他的前期生活及创作的痕迹,也可以预见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的轨迹.对于时代来说,<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反映了时代文化趣尚转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从对元人散曲咏屈原的作品中发现,元人对屈子素无好感;并由此出发,描述了以屈原、陶潜、范蠡、张良为代表而反映出的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几种人生模式,意在比较分析中,来表现出屈子人格精神的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5.
前人对陶渊明四言诗颇多微词。本文作者通过长期研究有诸多新的发现。这里,重点对陶潜四言诗特色进行了发掘;同时也对流行的多种《陶渊明集》注释提出了异议  相似文献   

6.
德安县吴山乡灵龟石发现一块墓碑,上刻“故陶潜公之墓”字样。2006年,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对此进行了考察。综合陶潜墓、牛眠地的情况,我们认为这里作为陶渊明故里,存在极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陶潜,又名陶渊明,字元亮,生活在晋宋易代时期,是中古时期著名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我们之所以说他重要,一是他开创了中国田园诗,二是他的诗歌中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三是他诗歌中存在独特的艺术风韵。本文试就其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论述。一、平淡自然与真淳美的统一前人在评陶渊明诗歌时,用平淡概括陶诗的风格特色,这是不错的。陶渊明从不为作诗而作诗,而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陶渊明创作《搜神后记》的三种可能性 :( 1 )《搜神后记》 (《搜神录》)署名陶潜撰产生的年代几乎与萧统编撰的《陶渊明集》同时 ;( 2 )陶渊明有读到《搜神记》的机缘 ;( 3)陶渊明心好异书奇文是为了“自娱”和“导达意气”。  相似文献   

9.
1、陶渊明对劳动美的艺术表现(万永翔)龙江师专学报一期2、陶渊明思想与诗风新论(侯柯芳九江师专学报一期3、普宋习俗与陶潜诗文(王贤森)九江师专学报一期4、“好读书,不求甚解”之我见──兼论陶渊明读书与诗文创作的关系(沈正申)铁岭师专学根一期5、诗义的喻比创作历程的象征—一陶渊明咏乌新议(沈正申)鞍山社会科学一期6、人生的理想化—一再论陶渊明(蔡阿聪)漳州师院学报一期7、《桃花源记并诗》疑义管窥(袁传渗)安庆师院学报一期8、陶诗:走向成熟的中国诗格:t陶渊明)(沈检江)学习与探索一期9、《陶渊明集》板一个局…  相似文献   

10.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社会意义王原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1]东晋诗人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崛起的又一位伟大诗人。陶渊明独树一帜,以田园诗派的的开拓者载人我国文学史册。我国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很少没有不受过他的艺术影响。李白说:“何时...  相似文献   

11.
元散曲中,涉及陶渊明和屈原的作品很多,但与前代相比,其中所体现出的对二人的评价则大不相同。对陶渊明无一例外地褒奖有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明智、高洁、旷达、淡泊的智者和隐士,一位率性、潇洒、豁达、闲适的饮者和诗人;而对屈原,在承认他文才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对于他的思想和行为所投以的质疑、否定,甚至是讥讽的态度,从而形成“扬陶抑屈”的特殊倾向。这一价值重估不仅与元代文人地位低下的社会环境和科举制度废除的政治制度有关,而且与元代士子的处世之道有关。他们把积极入世的屈原视为“仕”一极的代表,把退隐山林的陶渊明视为“隐”一极的典范,在仕与隐的价值取向中更显示了他们抛开“兼济天下”而走“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12.
1、陶渊明的道德理想简析(宋崇凤) 九江师专学报一期2、论陶渊明的人格特征(三题)(于翠玲) 九江师专学报一期3、陶渊明“性本爱丘山”新解(张觉) 九江师专学报一期4、陶潜与佛学(朱家驰) 南开学报一期5、《陶渊明集》举正(徐复) 南京师大学报一期6、试论陶渊明的隐逸(贾剑秋)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一期7、陶诗艺术风格形成原因浅论(朱超平) 淮阴教育学院学报一期8、从陶诗显晦看中国古代诗歌审美观念之走向(钟涛)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一期  相似文献   

13.
从最直观的美术作品中看到的陶渊明形象,就已经经过了民族心理、文化理想的包装和美化。其中包括对品德高尚者的美好想象、陶渊明诗文的影响和中国文化中的神仙色彩。而实际上陶渊明苦于疟疾和风湿,身体病弱。  相似文献   

14.
1、玄学与阮籍、陶渊明的人生思想(李健)《九江师专学报》一期2、南阳高士刘子骥(李昌明)《九江师专学报》一期3、在对自然的沉思中寻找心里平衡——也谈王维、陶潜等人的山水诗的内蕴(王启凡)《辽宁大学学报》一期4、酒与诗之精神通缀——读陶渊明(刘晨鸣)《川东学刊》一期5、陶诗“一去三十年”注释商榷(洪淑芳)《浙江师大学报》一期6、陶渊明诗歌之“真”(周唯一)《衡阳师专学报》一期7、陶渊明田园诗意境成因再议(徐安辉)《固原师专学报》一期8、贵在创新——魏正申《陶渊明集译注》述评(刘益阳)《辽宁电大学刊》一期9…  相似文献   

15.
屈原情结存在于中国文人士大夫心灵深处,强大而顽强。本文认为,它是儒家和乐原则的提纯与结晶,具有人类学、生物学意义。接着剖析了历代文人士大夫臧否屈原背后的实质性内容,指出其超稳态的逻辑结构。最后科学地别离屈原情结中的是与非(着重解析消极面),呼吁站在对世纪门槛上的中国人,清醒而辩证地反思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正值中国共产党诞生三十八周年,伟大领袖毛主席为准备召开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攀登庐山,纵观世界,写了一首七律,在结韵里提出一个问题:“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主席为什么在庐山会议前夕提出这个问题?我们读一读陶潜写的《桃花源记》,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陶令就是南朝诗人陶潜(365—427),也叫陶渊明。他是江西浔阳人,家住在庐山  相似文献   

17.
一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曾说:“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所谓苏轼“晚喜陶渊明”主要是指他晚年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广东海南岛儋县)期间特别喜好陶诗。实际上,苏轼喜好陶诗,早在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就开始了。当时他就把自己躬耕的东坡,比为陶潜游过的斜川,把陶潜的《归去来辞》隐括为《哨遍》。苏轼写作和陶诗,也是从元祐七年(1092)知扬州时就开始了,曾和陶潜《饮酒》诗二十首。不过,苏轼大量写作和陶诗确是在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到达惠州以后,这同他在政治上的失意是分不开的。苏轼认为自己同陶潜的性格和遭遇有很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8.
屈原诗歌属于抒情诗,不是叙事诗。史诗是叙事诗的一种。将屈原诗歌为主体的楚辞说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史诗”,肯定不正确。把屈原、屈原诗歌以及到两汉时代人们对屈原及其诗歌的历史记载与综合评论,概括为“屈原史诗”,不符合“史诗”的概念,而从“文化记忆”角度看,这实际上属于一种综合的屈原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常德市城区内自古就有招屈亭、三闾港、屈原巷,德山之麓是屈原“朝发枉渚”之处,太阳山是屈原参与民间祭祀太阳神并构思《东君》等作品的地方,平山、高吾山则是屈原的游憩之所。可见常德市城区屈原文化资源丰富,遗迹集中。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应合理整合屈原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常德城市文化建设的又一品牌。  相似文献   

20.
陶潜故居何在?桃花源原型何在?这是陶渊明研究中尚有争议的两个问题。近年来,新说迭见,讨论不断深入。但是,有些文章根据晚近资料立论,而没有发掘最接近陶公本人及其生活地域、生活年代的有关文献,因而大大地影响着了结论的科学性,甚至与本来面目背道而驰。为此,笔者特从宋齐文献出发,对上述两个问题提出意见,盼能引起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