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学至清代而登峰造极,出现了五彩纷呈的繁荣局面,其中王世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均高标独立,对当时及后来诗坛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析了乾嘉岭南诗人黎简在对性灵、格调、神韵、肌理诸说各有取舍的基础上,形成以“真”为主旨的诗学理念,并剖析其诗学形成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这三种传统诗学都是儒家正统思想之下的产物,其诗学主张各自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与其相比,袁枚的诗学理论"性灵说"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对其它几种诗学或修正、或超越、或颠覆,显示出了自身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士禛的"神韵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同列清代四大诗说之位,对后代诗学理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翁方纲与王士禛有师承关系,虽如此,翁方纲为建立自己的诗学主张对王士禛的"神韵说"进行了批判,认为"神韵说"在内容和创作上都显得空洞,所以必须以"肌理说"加以修订。翁方纲"肌理说"的建立是诗学理论发展到清代的必然结果,是对传统诗学的再次整合和阐释。  相似文献   

5.
清代,中国古代诗学四大流别呈现相互接纳、融会的特点.沈德潜的"格调说"充分吸收了王士祺"神韵说"的部分特质,在审美追求上,既崇尚阔大朗健的气象,又表现出对"神韵"古淡、清远的美学风格的喜好.这是因为古淡清远这一美学风范与文人阶层的理想和品格大体一致.另外,从艺术的表达方式上看,"格调"和"神韵"都追求不切,也就是不落实处.这种艺术表达方式,正可以沟通古淡清远和阔大朗健这两种看似不同的美学风貌.当然,沈德潜的"格调说"在融会"神韵说"的基础上,也坚持了自身的独立品格.在题材上选择上,沈德潜的"格调说"坚持对社会的关注.所以,在《清诗别裁集》中,沈德潜虽然以诗作入选取数量的方式,肯定了"神韵说"倡导者王士祺诗坛盟主的地位,但他却不顾王士祺对五绝的偏好,大量地选取了王士祺创作的七绝,因为七绝这一体式与现实人生的关联更紧密.这样,沈德潜就以巧妙的方式把"神韵"王士祺改造成了"格调"王士祺.  相似文献   

6.
论袁枚的诗文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清代前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和一帮御用文人、帮闲文人的附和,在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思潮,古典主义的回潮成为美学中的突出现象,这种=光返照的现象并不说明古典主义的历久不衰,相反地恰恰说明它业已日薄崦嵫,行将被新的理论形态所扬弃。当时带有官方色彩把持着文坛的有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兑,其中因沈德潜特殊的政治地位,以“格调”说的影响为最大。袁枚以“性灵”说为核心的诗文美学就是代表着前进的美学主潮、作为这三说的对立面出现的,而与沈氏“格调”说的争论尤为激烈。  相似文献   

7.
翁方纲尚未及用一个术语概括其全部诗学,三个核心概念"肌理""正面实作""事境",实乃相互依托但无法替代的关系."事境",须从"正面"入手,以"肌理"承接之法出之.这个思路拯救了"神韵"说重视"远"和侧面烘托导致的"虚".翁方纲追溯"格调"和"性灵"二说主要弊端的源头,通过批评明七子和南宋杨万里来进行诗坛纠谬.他的主张,并没有超出传统诗学,实是传统诗学的完美调和者.  相似文献   

8.
格调风神神韵--胡应麟《诗薮》的理论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应麟的<诗薮>是明代中期一部重要的诗话著作.书中一方面继承了前后"七子"的"格调"说,并将"格调"说作为论诗的主要标准;一方面又提出了另一标准,即"风神"或"神韵",体现出从"格调"说向"神韵"说演变的轨迹.这构成了<诗薮>最突出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9.
诗发展到明代,特别是明末清初,似已到了穷途末路。面对诗坛百年来积重难返、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王上恢打出了以王孟为宗的旗帜,倡导神韵说,想以此革新一代诗风。然而后世对神韵说的理解却不尽相同,甚至失之偏颇。倡导肌理说的翁方纲认为,神韵是“彻上彻下,无所不该”,把神韵说理解为一个没有个性的大杂烩;以标榜“温柔敦厚”为诗的沈德潜认为,神韵即“味在酸咸外”,而对王士须肯定的“金翅掌沧仅”的沉着痛快之作只字不谈。为全面理解神韵说,还神韵说以本来面目,笔者拟从神韵说内涵、学诗途径,其价值及其影响这三个方面来阐…  相似文献   

10.
以“声”论诗是明清的诗学热点。在声义与辞义离合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声辨体、以声论诗、无声不成诗等言论,以及反对以义学蔽声教、以义夺声等主张。近现代以来对“格调说”的研究多从其与“神韵”“性灵”“肌理”的关系出发,或从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层面展开。这些研究比较多地强调格调的辞义而忽视声义,特别是对声音的在场性关注不够。明代赵宧光提出“诗以声为命”“以声为体”的“声教”理念,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郑樵“诗以声为用”的观点,清代沈德潜接续明代七子派“格调”观,在阐发“以声求义”时突出“格调”的“温柔敦厚”诗教思想,强调控制声音以达到国家治理的诗学意图,此二种观念极大地促进了诗学中的“声学转向”。  相似文献   

11.
沈德潜的“格调”是一个融合着气格、风骨、才力、声调等多元素质的概念。格调说是沈氏评论唐诗的基石。据此 ,沈氏对盛唐诗予以高度评价 ,并展示了李白、杜甫作为盛唐巨擘格调的丰富内涵。沈氏在推崇格调的同时 ,对影响较大的神韵说并未忽视且有所借鉴 ,从而使得他在对唐诗的评论中表现出较高的艺术眼光  相似文献   

12.
胡应麟所标举的神韵说是明代复古诗学转变的重要观点,其来源于画论,入诗学而救格调弊端。它又与以神品论诗相契合,从而赋予了诗歌生命力、自然与超越感的本色特征。求复古于神韵是神韵说提出的重要意义,指出了诗歌取法乎上与由法入神的复古道路。最终胡应麟正是凭借书画理论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复古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清代格调派的产生与康乾以来的盛世背景、文化氛围及文人心态相关,而清初宋诗热的流弊及王士稹神韵说的偏失,则是促使清代格调派产生的诗坛背景。  相似文献   

14.
张谦宜《絸斋诗谈》保留了其师杨师亮及其本人的诗说,其特点是以文法讲诗,或不免流于细碎,但也形成思理详密的长处,既长于阐释通行的诗学概念,也善于揭示诗作运用的技法,与王渔洋神韵论所代表的山东诗学主流殊为异趣,可以说是明代格调派到乾隆间沈德潜格调诗学的一个桥梁,是格调诗学在清初的守护者和承传者。  相似文献   

15.
沈德潜继承并发展了《原诗》的批评思想 ,综合了性情、格调、神韵诸说 ,提出了兼重内容与形式的批评标准体系。叶燮从史到评 ,沈德潜从评到论 ,叶燮的逻辑终点构成了沈德潜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6.
沈德潜的审美理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时期的诗学大家沈德潜 ,一向被视为“格调说”的倡导者 ,但他实际上在继承了严羽和明七子“格高调逸”理论的同时 ,又吸取了明清以来主性情、重创新的思想 ;他推崇杜甫“鲸鱼碧海”的风格 ,而又赏识清远宛然的诗境 ,主张壮美与优美的结合、格调与神韵的统一。他的审美理想 ,更能体现乾隆盛世的审美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王世懋是明代诗学复古格调派流弊的反省者与革新者,他对后七子格调论的矫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反对拘泥格调;二,肯定文学风格的渐变与过渡性;三,强调冲淡含蓄的神韵。  相似文献   

18.
艺术作品以其内在的丰情神韵,给审美的接受以一种特殊的情味。美感情味的生成与作品本身的风格格调往往能达到同构相通的地步。词之风格格调有诸多变化,它的构成是形成词的审美动情力的主要因素。在诸多的风格格调中,古代词论家尤重“沉郁”,有的把“沉郁”作为词的最基本的风格格调和审美标准。陈廷焯说:“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  相似文献   

19.
从沈德潜格调说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形成背景与渊源、格调说与其他主要诗学体系的互动及格调说的影响与文化意义等四个方面对近三十年来学人们关于沈德潜格调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以期对后续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1 清代中叶,诗壇上最为活跃富有影响的主要流派是袁枚为代表的一派。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袁枚之“性灵说”,正与负有盛名的沈德潜之“格调说”、翁方纲之“肌理说”相抗衡,因之构成了清代文学批评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袁枝诗歌理论及其流派的形成,如果象有人指出的,吴乔、黄子云等人具有一定奠基作用;则吴雷发更是一个有着促进作用不宜忽视的重要前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