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敏春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1):132-136
元杂剧中有些方言词 ,如“山水”“傍”“轮”“枝叶”等的确切含义 ,已鲜为人知 ,又由于《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对这些词在加注释时也未完全收入它们的义项 ,以致于人们在理解时发生了困难。今对这些方言词进行考释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其新义 ,纠正其误解。 相似文献
2.
刘百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本文考证关中方言词语28条,除“罨、眼罨、眼”一条外,其余27条都出自唐宋以前的文献中。通过古今联系,可以使读者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古汉语的词义,同时也可以纠正对某些词的误释或补辞书之不足。 相似文献
3.
姬慧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1)
现代方言是反映古代口语词的一面镜子.利用方言词语可以考证古代文献中保存的口语材料.借助陕北子洲方言对敦煌文献有些词语进行考证,以确定其含义. 相似文献
4.
王雷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2):118-120
本着据义定字,据音定词的原则,可以考释出能够代表陕北方言语词的若干本字。由于时、地的不同,这些本字的读音与陕北方言语词的实际读音并不都是完全一致。只要语义一致,语音符合音变规律的,即可定为本字。 相似文献
5.
6.
新洲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可以划归江淮官话区。新洲方言中有些常用词语与普通话不同,它们听起来似乎有点“土”,但是如果将这些活的方言与古典文献用例相结合,并对它们进行考释,可以看出,它们其实是古汉语的遗留,例如“巴家”、“板”、“避鼠”、“心厚”、“肉奶奶”等词语在很多古代文献中都可以见到,像《说文解字》《台阳笔记》《醒世姻缘传》等等。这些词语在《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有的没有出现,有的释义不准确,可以据此,《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进行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7.
方言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域分支,在一定时期内与通语共同存在.对方言的调查研究,有利于掌握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对应规律,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普通话的推广,减少交流中的语言交流障碍,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收集合肥方言词汇词目约1 000条,按词类和词义相结合的分类法,名词分为天文、地理、时间,农业,植物,动物,房舍,器具、用品,称谓,亲属,人体,生理、病理,衣服、穿戴,饮食,红白大事,日常生活,商业、交易,文体、教育,人体动作,方位等19义类和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数量词4个义类,共计23个义类. 相似文献
8.
信阳方言词语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本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4):77-79
信阳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独特的区域文化背景,使信阳方言词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表现在亲属称谓词、动物称名词和指代词等方面,与北方方言有显著的差异.通过对信阳方言在亲属称谓词等方面所具特点的探讨,说明其与所属的中原官话相比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方言词汇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弄清楚方言词汇的来龙去脉,而要弄清楚方言词汇的历史来源,又是一件十分艰苦的工作。就宁波方言而言,考索词源的工作前修时彦已经做了不少,但远远没有穷尽。本文拟以明清白话小说语料为依据,对《宁波方言词典》中未曾溯源的若干词条作些考源。这样做,既有助于宁波方言研究,又有助于汉语词汇史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冯晓玲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6):97-102
元杂剧分旦本和末本,以女性角色主唱的为旦本。旦本杂剧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作为封建贞节观最为关注的人群——寡妇,在旦本元杂剧中仅有《感天动地窦娥冤》、《望江亭中秋切鱼会》两部作品。从数字上虽较单薄,但两部作品却较全面地反映了元代贞节观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2.
赵杏根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4):9-11
吴昌龄杂剧《花间四友东坡梦》写知识分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最终以出世思想胜利为结局,是元代知识分子入世思想幻灭、出世思想滋长的一种反映,这自然与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低下,生存状态不佳的严峻现实有很大的关系。李寿卿《月明和尚度柳翠》以神仙度化剧的模式,宣扬了消除俗念、超越生死轮回的佛教思想。此剧又为后来的戏剧作家、小说作家所改编。 相似文献
13.
王广超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2):79-84
元代杂剧中的部分人物,有明显类型化的痕迹,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社会环境、作家思想是元代杂剧人物类型化形成的现实基础;叙事文学母题的影响、杂剧演出过程中形成的陈词套语是元代杂剧人物类型化形成的直接背景。 相似文献
14.
杨冬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83-85
元代杂剧中的悲剧大多呈现出悲中见喜,苦中有乐的特征,形式上的大团圆结局彰显出悲壮气氛与哀婉情调。许多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带有明显的伦理情怀与道德批判色彩,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生活现实与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李艳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3,13(3)
元代蒙古族统治时期,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碰撞,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受到冲击,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引起了杂剧作家们的关注.他们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在杂剧创作中塑造了一大批身份各异的孝子形象.从孝子形象的塑造中,可以看出剧作家的理想,他们希望以此来捍卫传统伦理道德,恢复良好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6.
范晓林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67-69
在当今的山阴方言口语中仍保留和使用着不少元明时期的词语,有的古今词义、词形基本相同;有的在口耳相授的过程中形式上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异,形成了同义变体;有的词义有所扩大。文章择释一些有特色的词语,并举例说明用法,以期为晋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7.
戴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5)
元杂剧中以宗教文化为题材的作品是一个突出的部类.这些作品多以宗教文化为背景,却在总体上具有十分明显的世俗化特征,表现出强烈的世俗精神.剧作中神佛常用引诱和逼迫的方式来度脱凡夫俗子,凡夫俗子们却极端留恋于世俗的享受和情感,对于宗教有强烈的拒绝态度.在这些宗教戏剧中,玄妙的彼岸世界往往不过是一袭华美的包裹,而真正涌动其间的则是百味杂糅的世俗情感,世俗社会的势力、影响和作用显得格外分明,宗教职能则为审美职能所排挤,它们在传扬教叉的框架之内,莫不加演着一幕幕情味各异的人间活剧.元代宗教戏剧世俗化形成的原因,既与宋元宗教本身掺杂的世俗因素相关,亦受到元杂剧的作者心理、观众好恶和演出环境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兰玉英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4-48
语音演变有很强的规律性,但也有例外.本文就四川方言中的一些不符合四川方言语音演变规律的字音作出了解释.通过追寻中古音,探索某类音的演变过程和方向发现,有些例外字保存了古音,如"赴甫"的声母读音[p'];有的反映了某种音变在词汇中的渐变特点,如见系开口二等字中还存有的舌根音;通过分析连读音变发现,有的是同化的结果,如"晌午"中的"晌"念[sau()] ;有的是异化和类化的结果,如"眉"字在"蛾眉豆"中念[mi()「]有的透露出汉语历史上声调平分阴阳的音变信息,如"头"在"前头"和"锄头"中读为[t()u(e)「] 相似文献
19.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14-120
方言词考源是汉语词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古至今相关研究工作不少,弊端也客观存在。方言词考源除了要注重跨学科和利用亲属语言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同源词的系联来为方言词探源,黄侃、徐复等先生已经在这一方面做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20.
赘婚是一种男从女嫁的婚姻类型。元杂剧中有许多作品涉及到赘婚,以赘婿的社会身份而言,尤以书生赘婿为多。元杂剧对书生入赘原因及婚后遭遇的描述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是由剧作者们对于自身乃至元代整个书生命运的关注与同情造成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