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日本明治维新后引进西方现代剧,经历了翻译剧、新国剧的阶段,最终创造了话剧这一近代的戏剧形态.在发展历程中,日本剧坛与文坛相对应,形成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理想主义、象征主义等多彩的局面.促进近代话剧运动的持续发展.战争期间,日本戏剧运动进入低谷期.战后五大剧团成为话剧重建的主要力量,并在不断摸索中前进.世纪之交,小剧场运动在商业化的大潮下,坚守艺术理想,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田汉早期浪漫剧的文化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坚 《浙江学刊》2003,14(4):217-221
田汉早期剧作以主观抒情的审美方式建构创作主体的内在激情和精神世界 ,有着深层文化蕴含。对灵肉一致的理想境界的精神探索 ,以感伤情调为表征的悲剧美感 ,西方话剧与东方诗剧传统的融合 ,这三个层面展示出田汉作为戏剧诗人的理想的文化光辉  相似文献   

3.
阙真 《求是学刊》2008,35(2):104-108
时事剧,是指剧坛上直接反映当代政治斗争的作品.明清之际,时事剧盛极一时,这跟明清社会多方面因素有关.明朝的黑暗政治及对正直朝臣的血腥政治大清洗,催生了时事剧这种专写现实忠魂的戏剧形式;明清实学思潮和求实文学观念加速了时事剧的成熟与繁荣;明清时期时事剧蔚为大观,还与民众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分不开.  相似文献   

4.
波多野乾一是20世纪早期旅居中国的日本报人.他在《支那剧五百出》中用日语记录了六百多个京剧的剧目梗概,又在《支那剧及其名优》中为京剧自诞生以来的诸多伶人作评传.今天看来,波多野的著述不仅作为京剧史料具有相当的价值,而且因为是用日语写成的,对京剧艺术的对外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碧 《求是学刊》2016,(3):131-137
目前学界对明清之际士人心态的探讨,多以"遗民"或"贰臣"的身份进行归类,但"遗民"身份并不能等同于"遗民心态",这种概念先行而形成的文人集体意识无形中简化了其易鼎之际的焦虑。文人在观剧及与伶人交往时,曾立足于重建"自我认同"的心路历程,将易代之感融入观剧诗中,其中既有自饰的倾向,又有不自觉的心灵写照,均依托于戏曲发展的成熟,进而形成了明清之际观剧诗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张艳梅  王姝 《社科纵横》2008,23(4):106-108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话剧被引入中国,由于中西戏剧不分属于不同的演剧体系,承担着"新民"重任的现代话剧不公需要在舞台美术、表演、观演关系等方面开拓,以建构起现代演剧体系,更需寻觅异于传统演剧的社会生存状态.现代话剧起始于业,[内窖摘要]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话剧被引入中国,由于中西戏剧分属于不同的演剧体系,承担着"新民"重任的现代话剧不仅需要,  相似文献   

7.
剧学理论是罗兰·巴特文艺理论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巴特认为,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并存或冲突即是戏剧性生成之根源,这一类的观念并存或冲突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广义上都可被视作文本,文本无处不在,戏剧性亦无处不在.巴特试图以这种无处不在的戏剧性为自己的欲望化主体构建正名,因此巴特的剧学可被称为“欲望剧学”.巴特的剧学理论颇为有力地预言了近来先锋戏剧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但是,就理论而言,巴特的剧学思想远谈不上自洽,它的价值命意存在着强烈的自反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与情景模拟剧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下简称PBL结合情景模拟剧教学法)在临床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2019级5年制临床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抽取150位实习生,按照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5例.对照组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而观察组学生采用PBL结合情景模拟剧教学法.所有实习生在接受教学之前与接受教学之后都要进行统一的闭卷考试,在接受教学后,还会对学生发放问卷,搜集学生对教学方式的体验,对两组学生的成绩以及对教学的评价.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7.61±6.67)分,对照组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2.48±5.89)分,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对PBL结合情景模拟剧教学法的满意度为93.00%,对照组学生对传统教学法的满意度为66.00%,实验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临床检验教学中采用PBL结合情景模拟剧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在教学中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李莎 《青岛画报》2007,(5):17-19
欧阳予倩: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 欧阳予倩是一位影、戏、剧全能的艺术家.早在上世纪20年代,他就开始从事改良京剧的尝试,曾与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齐名,有"北梅南欧"之美誉.  相似文献   

10.
大江健三郎对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叙事上,大江通过多视点、反讽叙事、戏仿等手法,尽可能地用自己的叙事方式抵抗着占主流地位的日本传统的叙事文学.大江在叙事上进行的"陌生化"探索,从而使其大多数作品具有很强的隐喻性、象征性.对大江来说,"陌生化"是他以一个文化批评者的身份对日本现代社会特别是天皇制进行强烈批判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图像时代来临、视觉文化勃兴和人类视觉审美范式的嬗变,人类步入了一个景观社会和消费社会双重变奏的新历史阶段。在此背景中,传统艺术面向视觉化、景观化审美倾向的不断革新求变,成为历史的必然。20世纪以来,为应对影视媒介蓬勃发展的挑战,戏剧创作者和理论家努力突破剧场性的局限,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从文化艺术学的意义而言,它既像一块基石,以其鲜明的民族气质和典雅的美学追求标志了中国景观戏剧的诞生;又像一方路标,昭示着民族景观戏剧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高字民  王卓 《唐都学刊》2013,29(2):113-116
由中美艺术家联合排演制作的现代舞剧《海伦之梦》,是当代中国跨文化戏剧一次有益的艺术和产业实践.作品突破传统经典跨文化戏剧的严肃格调和小众诉求,以抒情、浪漫的气质和大众通俗的形式,紧扣“爱与理解”的主题,采用自由梦幻曲形式和心理蒙太奇结构,大胆增设小红军的虚构形象,巧妙运用中美两国的民间意象元素,富有创意地开拓了跨文化戏剧的艺术领域和产业前景.  相似文献   

13.
1978年的“改革开放”给乡村带来了巨大变化,《篱笆女人和狗》、《轱辘女人和井》和《乡村爱情》等当代电视“乡村剧”,通过影像故事参与了“现代化叙事”,反映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乡村剧“现代化”叙事的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李占鹏 《求是学刊》2004,31(2):101-106
元代戏剧批评是中国古代戏剧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的观念从戏剧范畴著录、形态编纂、本体认识、功能感知、作家鉴定、优伶推介诸方面都发生了全新转捩 ,不仅初步提出戏剧创作、表演与戏剧沿革、嬗变的重要范畴 ,而且着手阐释戏剧基本原理 ,构建戏剧理论体系 ,为中国古代戏剧学的发展壮大奠定了无与伦比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孟昭毅 《南亚研究》2011,(4):117-130
近至世界史中古时期才成熟的中国戏剧(戏曲),无可避免地受到域外一些戏剧艺术因素的影响。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印度古典戏剧(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过程的影响问题。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存在"点点滴滴"的影响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是其中的影响、接受或变形等因素目前尚未得到具体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本文通过对傀儡戏等戏剧造型艺术,对歌、舞、音乐等戏剧要素,以及戏剧叙事文体(剧本)等问题的系统考证,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对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的影响问题进行探讨和阐发。  相似文献   

16.
高字民 《唐都学刊》2010,26(1):116-118
相对于西方侧重于异地巡演式的"再造景观"歌剧而言,中国景观戏剧更侧重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相融合的"实地景观"演出。景观舞剧《长恨歌》的创意特色主要表现在:区别于一般实景演出,《长恨歌》具有坚实的戏剧性内核;区别于国外景观戏剧,《长恨歌》立足当代中国民族化的景观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艺术与科技有着天然的渊源关系。在艺术家族里 ,从科技的发展中受惠最多的可谓戏剧 ,它在科技引导与催促下的发展是艺术与技术互动的典型样式。因此 ,从戏剧发展的历史上 ,可以透视科技发展的轨迹。但戏剧并非单方面地受惠 ,科技的进步 ,物质世界的丰富与创新 ,戏剧艺术也发挥了独特作用。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 ,不仅使戏剧观众与戏剧创造者形成了新的互动关系 ,而且 ,使一种并非将舞台戏剧搬上网络的网络戏剧的诞生成为可能。在未来社会发展中 ,戏剧艺术与科学技术的互动与联姻 ,将使二者都获得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孙书磊 《求是学刊》2002,29(4):97-102
以曲为史的曲史观是中国古典史剧文人创作的中心话语。曲史观主要表现为借助史剧创作表演历史、补足历史和改编历史 ,而其改编历史与寓言观的任意对待历史有着显著的区别。曲史观中心话语地位的形成 ,与古代文人经历、社会学术思潮、戏剧与史著共同的功能、戏剧通俗性与文人借史化民愿望的结合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在清代及民初所修的京津冀地区志书中,有一些关于民间演剧现象的记述,分布在"岁时民俗"、"民间文艺"、"冠礼"、"丧礼"、"祭礼"等篇章中。这些史料,对于研究旧时京津冀地区民俗与戏剧搬演的关系,考察京津冀民间戏剧的活动状态以及其它剧种在京津冀民间的播衍,特别是探究中国古代民间戏剧演出史和古代剧场的形式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把文学和剧场“打通”了来研究)考察了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作家剧本的选择、分享经验、对剧本的建议和修改等方面,并通过精彩的演出促进了老舍独特的戏剧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