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方成培的剧本《雷峰塔》实现了对人妖恋故事模式的超越。不仅故事中“妖”形象的人性份量十分厚重 ,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许宣形象的塑造揭示了白娘子的悲剧根源。在一定的程度上 ,《雷峰塔》可以说宣告了蒲松龄“寒士美女”式的情爱理想的破产。它拓展了人妖恋故事的人文意义 ,表明文人对人性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2.
健康的人格需要超我、自我、本我相协调。由于约娜超我力量的过于强大,导致她精神的孤独,沉缅于幻想,无力应付外部世界。她本我的能量又错误地移位于无理性的母爱,导致了后半生被儿子抛弃的悲剧。她的人格不健全,引发了善良的悲哀  相似文献   

3.
<江汉风>是荆州电视台的一档民生新闻电视栏目,自创办至今,一直是荆视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栏目.<江汉风>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定位、策划、营销等方面.从未来发展看,<江汉风>必须引入公共新闻理念,重视整合营销,以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莫泊桑《项链》的互文性形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链》是西方“女吉诃德小说”传统中的一个短篇,其主题在原文互文关系中的解读不同于中译本的解读。而中文社会文本的历史变化,又进一步导致了批评上的二项对立。这一差异变化与文化迁移过程中的拒斥与趋同、不同互文关系中文学文本意义结构的客观性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辜鸿铭是第一个独立和完整地向西方翻译和介绍儒经的中国人,《论语》的英译本是其代表作之一。他的译本流畅自然,并以西方式的表达方式和广征博引西方典故、名句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西方读者的喜爱,但过度意译的缺点也使得其译本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统文化色彩的丧失。总的来说,其译本对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和文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儒经西译史上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6.
7.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现代戏剧乃至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一直以来,评论文章都集中于探讨该剧主题、表现手法以及它是否正真意义上的悲剧等,而很少涉及剧本的结构和技巧。本文从其节奏入手,通过分析该剧的人物塑造,进而指出,情节推进的节奏与威利.洛曼在现实和回忆之间节奏性的转换以至最后一步步堕入自己的幻想的吻合,在技巧上深化了主人公在现实社会中无能为力,直至最后梦想破灭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8.
刘震云的中篇小说《单位》和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通过青年形象的塑造来展现成长主题。在这两部小说中有三类青年形象:一类是成长主人公,他们经由单位制度和文化的改造而呈现出复杂的意味;另一类青年形象是主动成长者,这些主动成长者既对单位制度和文化有揭示作用,同时又是主人公成长的镜像;第三类青年形象是拒绝成长者,他们既可能因改造而成长,也可能长期定型为单位中的边缘角色。  相似文献   

9.
有为的《孟子微》,集中反映了康有为对中国传统道德观的继承,对西方道德的吸收,对近代新功利主义的提倡,以及对未来社会道德理想的憧憬,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转换的标志。《孟子微》中提出的道德与“天则”“教化”说、道德与“人禽之辨”、道德与“三世”说,至今仍具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权经》为五代冯道著,专门研究关于领导者权力的得失和运作全过程。本文从领导权力的现实要求出发,从权力的获得、权力的使用和持守、权力的丧失三个方面,归类诠释了原著的主要内容。对不适应当代价值观念和领导活动要求的观点,进行了评断,以期古为今用,对做好领导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基.德.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一生》和短篇小说《保罗的夫人》中主人公的爱情遭遇来管窥莫泊桑本人的爱情观,继而得出莫泊桑宿命论的爱情观:他是幻想美好爱情的,但他对爱情所持的态度却又是悲观的;他是不相信爱情的,无论是否建立在婚姻上,因为在他眼里爱情就像一场虚无飘渺的游戏。  相似文献   

12.
柔石的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内质上是一部现代主义文学的文本,从创作主体来看,柔石是左翼作家中的"现代派";就主题而言,《为奴隶的母亲》透视了人生存在的困境,具有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内蕴;从文体的角度考察,《为奴隶的母亲》具有现代叙事方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母亲作为女性文本最常见的性别角色,隐含了女性写作、女性意识的诸多信息,她不仅是一种伦理象征,同时也构成了女性文本中重要的文化、审美空间,她是父权社会建构起的神圣的性别神话,同时也是女性文本中即将建构起的文化与伦理关怀的一个重要砝码。笔者通过关注女性文本对传统的"母亲神话"的消解,来透视中国女性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一种基于性别意义上的母性关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以其处女作《女勇士》轰动了美国文坛,又以《中国佬》巩固了她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上的地位.旨在结合社会性别理论以及朱迪斯·巴特勒的相关理论,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探讨“母亲”、“父亲”的形象塑造,得出通过运用混杂鬼故事、性别倒转和性别跨越以及矛盾、模糊的形象塑造等策略,解构了西方主流社会对于美国华裔男性和女性既定的社会性别范畴,重构了华裔独特的主体性和华裔美国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15.
《牛鬼蛇神》是马原停笔多年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多维空间的形式将复杂的历史经验与现实生活的体验艺术化处理,构筑了马原的理想世界,也构成了马原小说的魅力与意义。不过,小说《牛鬼蛇神》在超越与突破马原前期作品的叙事技巧时,也暴露出艺术的贫乏。这主要体现在小说叙事的重复、小说缺乏历史深度意识的发掘与反思以及叙事时空的自我束缚与模仿等方面。这严重削弱了小说反映时代与现实生活的厚度与力度,使得小说缺乏本应该体现出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6.
“得”字的语法化和“得”字补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得”字补语是汉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种补语,学者们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其内部构成复杂,至今歧见纷出。“得”字补语在现实中的复杂表现源于它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得”本为动词,后顺应汉语动补式的发展大趋势加缀在动词的后面,使其表义逐渐弱化,成为动词和补语之间的连接成分,表示可能和表示结果的“得”字补语是其“达成”语义的两个变体。  相似文献   

17.
也论“贤妻良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封建社会,"贤妻良母"仅仅作为没有主体意识的性别符号而存在.近代社会以来,随着妇女的解放,"贤妻良母"中的封建因素不断被摒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妇女进一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实现了妇女更大范围的解放.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妇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会呈现不同时代"贤妻良母"的某些特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贤妻良母"还存在着角色上的冲突与困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神话中具有“母性崇拜”倾向,在社会转型至父系社会时,“母性崇拜”倾向在儒家的伦理道德的孝道系统中发扬光大.孝道赋予了母亲在男性子嗣面前拥有权威的合理性.中国女性正是在“母亲”的角色中冲破了重重伦理压迫,在家庭伦理及由此波及到的社会政治“中心”区域为自己保留了一个“隐性权威”的身份.但实质上在父权制社会中,女人即使是母亲也脱不去“他者”的印记,母亲的权力不是女人张扬性别主体性的权力,而是父权权威话语的代言.中国文学母亲形象是中国文化特质的文学表征.  相似文献   

19.
环境育人是教育者按照育人目标的要求,自觉能动地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为育人教育服务以提高育人效果的一种教育方法和艺术."孟母三迁"是我国古代环境育人最典型的一例,至今,这个典型仍然对我们环境育人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大有启发和教益.  相似文献   

20.
赛珍珠、张爱玲笔下的母亲都有自私、利己性的一面。但由于赛珍珠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宗教精神,使她以爱为良剂,最终赋予了母亲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张爱玲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双重失望,使她根本就不相信母爱的存在。她认为对母爱的提倡说明了“母性”一方面是男权社会为女性设置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对男性话语的无可奈何的认同,充分表明了“母爱”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