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涂尔干认为,宗教意识产生的真实根源是社会环境,神不过是社会力量的象征。宗教的本质就是集体意识,是对集体力量、对社会的崇拜,也就是说宗教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而非个人的理论。宗教活动是集体意识的表征。而宗教的信仰和仪式的存在和延续又加强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维系了社会的存在。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对当下中国社会道德信仰体系的整合与重建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芳英 《东方论坛》2006,(1):105-110
社会的秩序和整合问题一直是涂尔干的理论关注点。在其丰富的社会学理论中,宗教思想占了很大比重。他利用自己所倡导的社会学方法,对宗教现象进行了探索,在宗教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集体意识中逐渐产生的,信仰、仪式和教会是其构成要素,宗教在本质上是社会力量的体现,对社会具有整合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阈谈宗教的社会正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是一种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体系,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处理好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宗教的正功能,不断拓展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空间,努力实现宗教与社会相适应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田野调查资料显示,民间信仰的主体是自古式社会以来一脉相承的萨满教。在乡村社会中,它并不与民间道教和民间佛教纠缠不清,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这进一步证实韦伯、张光直等学者的论断。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人对自然的震慑感及人与集体之间的依附感渐趋减弱,较为普遍的一种宗教虔诚感来源于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所需求的安全感。这使得许多相关宗教仪式、行为进一步民俗化,由宗教形式转变为风俗形式。  相似文献   

5.
宗教文化与社会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文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发挥心理调节和群体整合功能而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力量。宗教的核心是克制欲望而达到善的彼岸并奉行信仰至上的原则,宗教信仰的排他性往往会成为导致社会动荡的渊薮。“邪教”更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在西美尔的思想体系中,"宗教性"是宗教的本质和内核。不同于实体宗教,"宗教性"既是宗教灵魂的基本存在,也是一种社会精神结构。在西美尔看来,整合性功能是宗教和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宗教整合性又是社会整合性的绝对形式。西美尔认为:"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最深刻的形式关系就在于,个体作为其集体成员的属性永远都是有限规定和个人自由的某种混合。"面对宗教的现代困境,西美尔指出,只有对个体宗教生命本身的回归,才能超越信仰主体与信仰对象之间的二元对立,实现灵魂的拯救。  相似文献   

7.
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互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宗教不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 在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层面上两者有许多相容性。宗教至少有五大功能: 政治的、心理的、道德的、文化的、社会福利的, 其重心是起稳定社会精神生活的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维护人民大众的权益, 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应是人民选择信仰最为自由的时代。宗教有正面价值, 也有负面价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情况是存在的, 为了达到相适应, 必须在理论上明确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相互关系, 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 提高管理干部和宗教界人士的素质, 在信仰上互相尊重, 共同维护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宪法的尊严, 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完善宗教法规,推动宗教改革, 加强管理干部、宗教理论学者和宗教界人士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学的宗教和巫术研究中,"整体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莫斯认为巫术是"整体社会事实",其本质应归于社会整体性本原和集体力量。文章通过对广西红瑶社会中三种核心宗教职业者——师公、杠童和地理先生的职能实践及其关系的考察,探讨瑶族信仰体系的内在网络和运行逻辑。文章认为人类学应寻求一种整体性的宗教和巫术研究路径,经由各种宗教职能者的实践及其关系的梳理,揭示宗教和巫术信仰与其他社会事实的关系,以解释其为什么会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民族民间宗教及其文化生态嵌入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场域之中,既有基于民族民间社会演化传承的信仰形态,也包括“五大宗教”民族化和民间化形成的信仰形态。明代云南民族民间宗教文化重构中有国家力量与社会情境的影响,形成了“国家—社会—民间”三者互动嵌构的动态过程。官方宗教民间化与民间宗教官方化,是解读宗教文化生态的两条主线,从中亦可折射明代云南地方社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宗教心态指以宗教信仰构筑的对日常交往的反应方式和反应态度,由宗教的价值取向心态、宗教的思维方式心态、宗教的行为模式心态构成,具体表现为:与人交往的虔诚心态、与人交往的严肃心态、与人交往的健全心态、与人交往的礼仪心态.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宗教心态的形成源于宗教环境、宗教信仰、宗教社会功能的影响,其中宗教信仰的影响最大,这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帮助西北少数民族形成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来自宗教,但是一旦与日常交往的心态相结合,就会影响人与人之间、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体现宗教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宗教是古希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特有的方式渗透到古希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古希腊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个人生活到城邦的集体生活,从政治领域、军事领域到经济领域,宗教到处都发挥着它的作用。在宗教与古希腊社会的关系中,宗教对经济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宗教生活基本形式>是涂尔干超越早年的"社会本体论",向"社会个人主义(道德个人主义)"转变的一部重要作品.涂尔干从"澳洲的图腾制度"入手,考察了一个类似于<圣经·利未记>的部落社会.他在坚持"社会统摄个人"的基本立场的同时,也在讨论灵魂问题时贯彻了"社会只有通过个体意识才能存在"的原则,试图能为现代处境中"失范"的个人主义重新找到"社会化"和构建新的社会秩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中国的宗教情况原来很清楚。其存在,按传说,至晚始自颛顼“绝地天通”,尧、舜奠基;按考古,殷、周体制完备;按文献,直至清朝末年。然而自西方宗教(religion)概念传入中国,话语变更造成思想混乱,人们误以为原先仅仅居于从属地位的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才配称宗教,而自古以来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的正统国家宗教,反倒失去宗教之名,被看作有待扫除的封建迷信,或贬低为风俗性的民间宗教。古代中国社会图景全然扭曲。本文从国家的宗教性角度解读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以此确认古代中国有国家宗教存在。古代的国家宗教政教一体,其组织体系就是国家机器;其首脑爵名天子。天子即天之子,是个宗教称号。帝王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教教主。世间行政体系与神祇体系有交集,由天子及各级官员分级掌管;天子位于上天之下,对众神有一定的奖惩权力。中华民族自古及今一贯是有信仰的民族。虽然神祇体系复杂,民众各有其崇信的神祇,有的信仰“制度性宗教”道教、佛教等的神祇,但都以上天为其共同信仰;而道教、佛教等信仰的神、佛也纳入上天统领的神祇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与宗教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已经驰入快车道,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社会完成转型的过程。经济、政治等社会方方面面的改革既给中国社会带来生机,也使人们面对陌生的生存环境,面临较以往更大的机遇、挑战和风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机制的引入,在人们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也使人们感受到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现代化不仅带来了人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人的精神生活方式的变化,追求适合自身需要的精神生活,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关注终极实在和超越自我,这是人类普遍的精神指向。当前的中国社会环境与改革开放之初有天壤之别,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的成就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也带来了精神需要和信仰追求的多样化。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反思现代社会与宗教之关系成为理论界与思想界的当务之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全球宗教复兴是对社会急剧变革的反应,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反弹,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世界各宗教进行自身改革和调适的结果。当然,随着中国宗教的快速发展,中国宗教学研究和教育等方面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宗教学的学科地位摇摆不定;宗教教育相对落后;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以及学术界对宗教的新认识没有及时地传播到广大民众那里,社会上有许多人对宗教的认识仍旧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核心的宗教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实施存在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5.
试论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历程,经过自身一系列发展演变,到当今已出现了许多与传统宗教完全不同的崭新特点信仰的淡化,教义的淡漠,情感的强化,组织的小型化、分散化、自由化、和社会化,并且出现世俗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为当代中国人理解宗教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如果我们把人们习以为常的"宗教鸦片论"进行一番重新的认识与讨论,我们则可以发现,马克思提出的"宗教是鸦片"的观点,其真实的意义则是在于强调宗教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宗教社会论"。它说明,宗教问题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迁,随着社会问题的改变而改变。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当代中国得以科学实践的基本主题,其目的应是把宗教信仰转换为宗教的社会服务和信仰的社会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7.
涂尔干的社会学具有浓厚的康德先验哲学的背景 ,这在整个西方社会学传统中是绝无仅有的。涂尔干有意识地在其社会学研究中贯彻了先验论的立场 ,在他看来康德问题的实质可以化为这样一个社会学主题 ,即社会与个人之关系 :一方面 ,社会本身如何是独立于个人、并与个人相对立的普遍性的实在 ;另一方面 ,社会又如何成为个人价值的源泉 ,如何能提供一种个人必须受到约束的道德法则。本文力图分析涂尔干对这一问题的思索是如何与对澳洲土著部落的宗教生活的实证考察结合起来。由此可见 ,涂尔干的先验论立场及其在这一立场引导下的思索与他对西方人精神世界的关切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宗教在托克维尔那里具有一种工具性的价值,它为现代社会中的个人提供安身立命的依据,同时也使人在一定程度上从其私人领域中抽离出来,关心和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由于托克维尔主要将宗教看作一种与公众意见相关联的"教条",故他关心的重点在所谓公民宗教,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超世性宗教。对托克维尔来说,宗教是使人在现代社会仍保持一些贵族品质的少有的精神力量,这也是他认为现代社会的自由尤其需要宗教的原因。与马基雅维利一样,托克维尔关心的重点是宗教与公民美德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法律信仰是民众守法的基石,也是法律得以顺利执行的重要保障.景颇族原始宗教通过其规范功能、纠纷解决功能、惩罚教育功能的发挥,实现了对景颇族聚居区社会的整合和控制.原始宗教是景颇族社会内在秩序的重要形式,对于塑造民众的法律信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经过中世纪宗教专制以及无数宗教冲突、迫害与战争之后,宗教宽容在近代欧洲逐渐兴起,并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宗教宽容是指具备特定权力和知识的个人或团体容忍异端异教存在,毫无偏见地包容差异性信仰,进而予以多元化的接纳吸收。宗教宽容包含思想、法律、行动、政策等多重维度,是现代文明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应在宗教宽容精神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宗教的理性化、道德化、人文化、公益化、社区化、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