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总是要老的,古今中外莫一例外,这没有必要忌讳与恐惧。值得注意的是怎样看待老、对待老,使其老有所为,并引起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关注。 有人才到中年,就嗟谈“此生休矣”;有人一过六十,即哀叹“老而无用”。实行离、退休制度以后,有些人一休息下来,更是顿感“人走茶凉”,情绪一落千丈,甚至有的竟郁结在心,得了什么“离、退休综合症”。社会上“老而无用”论,也喋喋不休。三国时大政治家曹操说得好:“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成雾,终为土灰。”笔者认为,尽管衰老接近死亡,但机体的衰老是生理  相似文献   

2.
夕阳红     
年轻时母亲对我说过:“老不离家是贵人,少不离家是废人。”年轻时我一直在外地工作,没有恋家成“废人”。岁月流逝,40多年过去了,我已年近古稀,可谓“老”矣!却又不似“贵人”,难得一天清闲在家,安享天年,总是东奔西跑,忙忙碌  相似文献   

3.
一、存在的问题党的组织不健全。社区党员数量不少,特别是大批企业下岗职工党员和外来流动党员流向社区,但部分社区却没有相应建立党组织。有的虽建立支部,但班子不齐不力,出现的党建工作“空白点”和“盲区”。干部结构不合理。社区居委会干部仍以家庭妇女、离退休人员为主,他们当中“年龄老的多,文化低的多、身体弱的多”。由于社区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致使社区党建工作不能紧扣时代脉搏,缺少生机与活力。党组织作用不突出。随着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人”逐步向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人”转变。大量单位的事变成了社区的事,过去…  相似文献   

4.
江菲 《社区》2004,(5):46-48
“一个人得了小病就把他杀了吗”华新民逛院子,特别要看看厨房和卫生间,还要拍下来。她要让那些攻击四合院的人看到:四合院不是又脏又乱,而是安静又舒适的。人们为什么不去想四合院变成大杂院的根源?她不停地问我:如果四合院依然像以前是一家一户的,怎么会有私搭乱建?如果人住多了,有关部门重新安置,又有谁会愿意一家几代挤在小窝棚里?老人们回忆,解放前,胡同里是没有公共厕所的。院门一关,四合而居,家家有一口上水井,一口渗水井,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有的老宅院的澡盆和厕所已用了近百年。“文革”中大批人口迁入这些老院子,房子不够住,于是…  相似文献   

5.
书情书色     
胡洪侠 《社区》2009,(32):4-4
爱书成痴的人有时和吸烟成瘾的人一样,常常生发“戒掉”的念头。叶公超聚书至三面书墙后,给自己立下“三不买”规矩:参考书不买:不读不查的书不买;要读的书、非读不可的书,先去图书馆借.借不到,再决定买不买。可是三年后,三面书墙还是变成了四面。他只好说:“关于买书,我只有感慨,没有原则了。”可见戒烟瘾难,戒书瘾也绝不易。  相似文献   

6.
著名作家王蒙在《我的人生哲学》中说:“我们常常讲不服老,该不服的就不服,例如人老了一样能够或更有条件学习,不能因一个自命的‘老’字就满足于不学无术。该服的就一定要服,我年轻时扛过200斤重的麻袋,现在扛不动了,我没有什么不安,这是上苍给了我这样的豁免,我可以不扛200斤的麻袋了,我感谢上苍,我无需硬较劲。”这话说得很有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这么一位老同志,退休之后,坚信“人老骨头硬,越老越中用”,决心“大干一场”。他制定了一个宏伟的计划:3年内要出5本书(两部回忆录、3部长篇小说),其中一部要获全国大奖。于是他埋头写…  相似文献   

7.
郑元绪 《可乐》2010,(11):31-31
小时候有两个发小,常来我家下棋。我对象棋“无趣”,就给他俩搬板凳、摆棋盘。老扁儿下得好,明柱眼见要输,就掀翻棋盘,一溜烟跑回家,气得老扁儿大叫明柱“玩不起”。 后来,我给“无趣”这词儿释义,第一条即“玩不起”。要做个有趣的人,“玩不起”心态是头号大敌。世界是一个游戏的江湖,总要全身绷紧,还不如趁早出局歇息。  相似文献   

8.
要求离婚立不上案:法院称没有“朱民”这个人 罗天云和朱民都来自河南。俩人是那种公认的“成功率比较低”的同学恋爱。罗天云家在河南省固始县张老埠乡牛老家村,朱民家在固始县南大桥乡桂岗村,他们曾同在石佛高中一个班里上学,后来一同走进婚姻殿堂,成为同学们羡慕的一对儿。然而,曾经的海誓山盟并没有保证这段婚姻躲过“七年之痒”的通律。  相似文献   

9.
如何激活并发挥人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让员工“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题。本文通过对唐钢集团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职务化改革的阐述,来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正能量”,对同类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卢曼基于信任而化解社会复杂性的论述具有科学主义特点,即他虽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复杂性并提出通过建立“信任系统”来化解复杂性并简化社会生活,但他没有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正是源于人自身的复杂性,因此他试图超越人自身而在纯理论的层面建构“系统化”的信任连续体——从“人格信任、系统信任到信任的信任”就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他之“信任理论”就得之于思辩的精深却失之于具体社会生活的无关性,总之是因为他没有认识到社会生活过程的辩证存在与“复杂性”自身与人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在现代社会中对“技术理性”的坚持必须与对“人文理性”的坚守相统一,顽固坚持“技术理性”就会再次陷入“理性崇拜”的老路上。  相似文献   

11.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特别是人到老年,如能笑看“老、病、死”问题,就有利于开阔胸怀,延年益寿。 老年人莫愁老,更要有忘老的心态。首先应时刻从心理上感到自己仍像风华年岁时那样,没有老气横秋的心态,做事快、走路快、吃得快、拉得快、睡得快,活像个年轻小伙子。要经常注意打扮自己的衣着。穿衣戴帽,连用手杖也要讲究。使别人看到没  相似文献   

12.
郎咸平 《可乐》2011,(2):30-30
“宁嫁老富翁,不嫁男同学”,说这话的女生少不得被人贴上拜金女的标签。然而,当我们骂这些人拜金时,有没有想到,这个社会其实并没有给她们一个公平成长的机会。整个社会上升的渠道已被少数人掌控。当这些年轻人感觉前途无望时,她们发现只有一艘船可以搭,就是嫁人。嫁给什么样的人才有出头的机会呢?  相似文献   

13.
最近读的书     
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这个哲理小故事对我们的读书方法有什么启示呢?现代人读书很方便了,但是收效却变了。很多人读了书没有效果,俄国著名的作家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这…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与作文》2009,(3):16-17
几百年前,世界各地使用不同的历法制度,4月1日曾经被当作新年的第一天来庆祝——绝对不骗你!1582年罗马教皇宣布使用新历法并规定1月1日为新年的第一天。这个变化是艰难的,很多法国人不喜欢这种转变,或者可能他们根本没有听到这个消息。那些坚持在4月1日庆祝新年的人变成了玩笑和恶作剧的受害者,最常见的恶作剧是在他们的背后贴纸鱼。“身着”小鱼的“愚人”被戏称为“四月鱼”。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年八月,当章明在《诗刊》上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时,他所批评的“朦胧体”是老诗人杜运燮的《秋》和青年女诗人李小雨的《海南情思》,但随即爆发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却把目标一致对准了北岛、舒婷和顾诚等人的作品。唯一的原因是他们太“怪”了。一个字就是一首诗:“网”(北岛《生活》);自行车的铃声可以“悬浮在空间”,地球能够“飞速地倒转”(舒婷《路遇》);彩虹一眨眼变成了一团蛇影,红花一眨眼变成了一片血腥(顾诚《眨眼》)。语言不再是语言,诗也不再象诗。这不啻是一群怪影闯进丁缪司的殿堂!所以,一些评论家要斥责“朦胧诗”情绪灰暗,格调低下,并将其目为“古怪诗”,而另一些评论家却又赞扬它们真诚和富有探索精神,认为是  相似文献   

16.
干什么事都慢,做什么事都不急,在我们小区,说起冯松没有几个人知道,但一提“慢大仙”准保人人知晓。爸爸妈妈给他起冯松这个名字,本意是要他做个像武松一样的男子汉,可现在,冯松的含义变成了“逢事就松”。  相似文献   

17.
有人担心实行以德治国会不会走上“人治”的老路。实际上 ,“德治”可能变成“人治” ,但并不必然地导致“人治”。“德治”是不是会变成“人治” ,关键在于搞什么样的“德治” ,怎样搞“德治”。只要我们坚持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实行以德治国 ,就能有效地防止“德治”变成“人治”。  相似文献   

18.
江大红  邓薇 《社区》2010,(18):19-20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其中“味”是最重要的一项要求。而现在,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的口味在不断发生变化——无辣不欢,老感觉菜没味儿、炒菜离不开各种酱料……其实,这并不是你一个人的感受。人们的口味都在越变越重,不断追求更咸,更鲜、更辣。  相似文献   

19.
刘利钊 《老友》2011,(7):17-17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它不仅是年轻人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事业成功的不竭动力。也是老年人保持晚节、延年益寿的根本前提。老年朋友要做到下岗不“下坡”、退休不“褪色”、年老思想不能老、体弱精神不能弱,就要经常不断地加温淬火,坚持革命的理想信念不动摇。  相似文献   

20.
有正就有反,有黑就有白,有对比才能有鉴别,才能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没有反面角色的陪衬,正面人物就会淡然失色。有的人以演正面人物蜚声影坛,而有的人演起反面角色更能出彩,狡猾凶诈,令人深恶痛绝。谁能说他们不光彩照人呢?主演过“张军长”、“翻译官”的项堃、王澍两位老艺术家就是被人们赞叹不已的“坏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