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较之西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情感表现,即所谓“诗言志”的传统。就此而言,《声无哀乐论》可以说是其中卓然独立的奇葩。因为它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作了前所未有的详细论析,而结论却是否定性的,即其所主张的“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异途殊轨,不相经纬”。因此,牟宗三先生指认《声无哀乐论》“不是反传统,而是非传统”。 在对《声无哀乐论》的评价中,不少论著在肯定其突出音乐艺术的形式美因素,突出审美主体的能动作用等功绩的同时,又批评它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否定过于武断。有的还抓住《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可以“发滞导情”,认为“随曲之情,尽于和域”等看法,批评它自相矛盾,并从嵇康党曹仇马的政治立场等方面寻找个中原由。笔者以为,《声无哀乐论》关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看法上确有不尽合理之处,但它并非一般的逻辑矛盾,而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2.
庄子《逍遥游》有文曰:“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对于此中之“野马”,一些有影响的注本是这样解释的: ▲野马者,游气也。(郭象注) ▲野马,春月泽中游气也。(司马彪注) ▲《尔雅》云:“邑外曰郊,郊外曰牧,牧外曰野。此言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遥望薮泽之中,犹如奔马,故谓之野马也。”(《庄子集释》) ▲野马,天地间气也。(王夫之《庄子解》) ▲野马,指春日野外林泽中的雾气,蒸腾奔马,所以叫做野马。(王力《古代汉语》) 笔者现欲申稍别于上述诸说的一得之愚,祈诸方家先进垂教。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长恨歌》有云: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这个“参差”,时人解说不一:新《辞源》、《辞海》释作“近似,差不多”,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均注作“仿佛”;洪静渊先生则认为“参差是”应该解作“分明是”。洪文驳难说:“‘雪肤花貌参差是’后,就接着写‘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中间并没有想象猜度的语句。”这个分析是中肯的。因此,说这个“参差”是“近似,差不多”、“仿佛”等意思,难以作为确解。但是,把“参差是”解为“分明是”,也终觉于义未洽。洪文的论据是: 元人郝天挺的《唐诗史事会编》,在第四卷中有李嘉祐的《早秋京口旅泊》和《在乱中得二弟书》,叙述 诗人“弟媳刘氏,在战乱中失散十年,衣履破敝,面目全非,仍获生还”,其弟与妻“相见之下,犹明识不  相似文献   

4.
选录中学语文课本的《六国论》是宋代文学大家苏洵的一篇有名的政论文。其文纵横恣肆、古劲简切。文章通过六国破灭的探因,为宋代统治者提供治国之良方,文章即使在今天仍有不衰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历史史实(根据文献记载,燕为秦的既定被灭对象,荆轲的刺杀只能说是加速了燕被灭的进程而不能说是被灭的原因)、"速"字在先秦的用法(为"速"在先秦的用法理一条发展线索)、"速"字"加速"义的使用("速"有"加速"义在《六国论》之前已有使用)三方面尝试为"速"字作别种解释"加速"。  相似文献   

5.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首七绝是在作者王昌龄仕途失意,被贬为龙标尉时所作,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不但是因为被贬,而且也因为贬去  相似文献   

6.
《老子》论“道”,常运用“一”和“大”、“无”和“有”两对范畴来表述。“一”和“大”合为“一大”,“无”和“有”合为“无有”,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固有范畴。从“一大”、“无有”可溯求《老子》道论的思想精义及其体系结构,值得探索。 《说文·一部》:“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天是会意字,取“一大”的合义。既是取其含义,则为两个字。那么“一”与“大”分别是什么意义?一大”又是指什么?  相似文献   

7.
唐朝产生大量的边塞诗不是偶然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的强化措施,如消除腐败、纳谏、任人为贤等,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也采取了均田法、租庸调法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军事上采用府兵制,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又有利于克服割据势力的形成,以保证权力集中于皇帝之手。通过以上措施,一个强大的中央封建政权建立起来了。为了巩固其政权,唐太宗登基后,化了很大的力气来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的统一。在他当政的二十多年里,进行了一系列的边塞战争,如贞观四年(630)灭东突厥。九年击败吐谷浑,十四年灭高昌,十九年攻高丽,取辽东等,其中除攻高丽属扩边侵略性质外,其余均属巩固国防、捍卫边疆、维护统一和确保河西走廊通道所进行的正义战争。后来,武后、玄宗也进行了一些这样的战争。初盛唐时代的许多诗人生活于这样的时代里,胸怀报国壮志,心向大漠边陲,投笔从戎,远游塞外,写出了不少关于边塞战争和军旅生活的诗篇,多半慷概激昂,富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如岑参、王维、王昌龄等人的一些诗篇。这是唐朝边塞诗大量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庄子·秋水》是古文名篇,开头部分有"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和"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云云。句中的"美"和"丑"在文中意义重大,但选者在注释时常将其忽略不注或释为"美景"和"鄙陋""见识短浅"。忽略不注是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美""丑"在文中的真正意义,而释为"美景"和"鄙陋"、"见识短浅"则有误。其实,这里的"美""丑"应是与"大""小"同义。将"美""丑"训为"大""小"才符合《庄子·秋水》一文的意旨。  相似文献   

9.
《离骚》“遵道得路”解《离骚》曰:“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王逸《章句》解曰:“遵,循也。路,正也。尧舜所以有光大圣明之称者,以循用天地之道,举贤任能,使得万事之正也。”洪兴祖《补注》与王逸《章句》所见不同,而曰:“上言三后,下言尧舜,谓三后...  相似文献   

10.
以近年出土的竹简和帛书《老子》文本为依据,结合传统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整理了《老予》中“无”的众多涵义和用法。“无”在《老子》中是一个极重要的形而上的概念,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宇宙生成论上虽“有”、“无”并举,但《老子》中更强调“无”的重要性;“道”与“无”在某些方面含义相同,但“道”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特征,是《老子》哲学思想最根本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性质,直接决定着老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庄子·天下》篇说《老子》“逮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确实抓住了《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第一章是全书的纲领。这一章比较全面地描述了“道”。“道”是天地万物的起始和根源。“道”本身有“无”和“有”两个方面的规定。说“无”,指的是“无形”、“无名”;说“有”,指的是“有形”、“有名”。“无”和“有”是“道”本身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道”是“无”和“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庄子.天下篇>在总论部分对"古之道术"的基本评价,就是"无乎不在"."古之道术"是指五帝时代的神巫之学.由于神巫之学的影响力深远,是后来史官之学与百家之学的源头所在,故日"无乎不在".明确"道术无乎不在"'的真正含意,对于解决篇中其它难点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王通其人和<中说>其书之特点, 以第一手材料例证比较<中说>"道"观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指出王通援用了以老、庄为主的道家言辞作为自己论"道"的思想素材; 在此基础上, 析出王通所认识的"道"的本质是"至德", 内涵是儒家的, 作用是类<中庸>的"教", 是"变"、"易"、 "中"的简约和抽象."道"具有超越性和人间性两种特性, 同时将其"道"观划分为在国、在家、在群、在人之道, 展开四个层次梳理分析, 其主旨是以"道"为关节点, 融合道家、儒家思想, 以道补儒; "道"也是王通治经的学术制高点, 是他传承圣学, 继承周孔以后的道统, 并以此试图寻求以学术与政治互动的旗帜, 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汾道统"之"道"观.  相似文献   

14.
《老子》哲学以“道”为核心,而“有”“无”则是“道”的核心问题。对《老子》“有”“无”的考察,大体可分为“道”为“无”和“道”统“有”“无”两种见解。作为一种合理的诠释方式,从断句、词性、义理等方面来考察“有”“无”,可以看出“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最核心的概念,也是万物的本原、本体,从本质上来说,“道”是“无”“有”的统一。“无”是指天地形成之初的无形状态,“有”为实有,是万物之母,万物同出于它,“有”与“无”同出而异名。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对《文心雕龙·原道》之“道”作为“文之枢纽”本义的把握,应与该著基本的理论体系对照互见。《原道》之“道”的涵义有两层:一是“自然之道”,即有其物必有其形,二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即儒家政教之“道”。前者强调文学的感性形式存在,后者则赋予其以内容。两层涵义是统一的,在总的归属上,属于儒家范畴。  相似文献   

16.
王昌龄在《诗格》“论文意”一篇中重点论述了诗歌的用意构思,他强调要“凝心用思”“精练意魄”,认为“意高则格高”,这是其论文意的逻辑起点和总纲,他还阐述了“意”的内容、产生条件以及具体的运转规则。“意”是王昌龄论境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初唐诗格对声律对仗等诗体规范作出大量论述之后,王昌龄的主要关注点转移到境思上来。如何通过构思,寻求内涵丰富和境界高妙的文章主旨(意),是其“论文意”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7.
意静神王是意境创作心与道契的创作至境 ,妙用无体是性相圆融的审美极致。二者贯穿于皎然以意境说为中心的诗学理论 ,是正确阐释“但见情性 ,不睹文字”这一诗学命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刘勰所原之道的理论基调是《周易》天道、地道、人道三才之道;同时杂有佛学、道家、法家、兵家、玄学、方技等思想成分。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孔子讲“《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从汉代到现代 ,学术界对其中“思无邪”一语解释纷纭 ,因而也就妨碍了对孔子《诗》论的理解。正确理解《鲁颂·篇》“思无邪”的原意 ,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系统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 ,孔子说《诗经》“思无邪” ,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 ,而这一点又进一步证明了孔子论《诗》系统的纲领是普及文化 ,运用《诗》提高“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历代关于《左传》的重要注疏和今人的著作于"抚有"一词或未注或误译,本文从训诂学的角度提出《左传》中"抚有"应解为"友爱""相友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