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虑产品可替换的再制造产品选择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制造是处理回收产品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研究了一种简单的产品可替换的再制造决策模型,再制造商生产的产品有高质量和低质量两种,高质量的再制造产品数量超过需求量时,可以作为低质量产品的替换品销售.最后通过仿真算例说明了产品可替换策略比不可替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产品质量内生的制造/再制造最优生产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制造商的视角出发,将产品质量水平作为内生变量,并考虑质量水平对返回废旧产品的降级率的影响,分别讨论单寡头、双寡头非合作以及双寡头合作市场中,制造商最优制造/再制造决策策略.根据需求市场对产品价格和质量水平的敏感性,进行经济性分析,权衡制造商的制造/再制造的收益、生产成本,优化产品质量水平,帮助企业决定合理的再制造比例.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降级率的增大,制造商会降低再制造比例;制造商设置的降级率在不同模式下对利润与价格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3.
WTP差异下的再制造进入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及新产品的支付意愿存在差异的条件下,分别对有无竞争环境下OEM的再制造进入决策边界条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满足边界条件时,虽然再制造产品对新产品的市场产生了蚕食效应,但再制造产品的获利性能弥补这种损失,使得OEM进入再制造能获取更多的利润。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仿真,讨论了不同参数对OEM及竞争者的产量及利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两级再制造的S-M闭环供应链的决策与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应商是再制造战略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决策主体之一,因为制造商的产品回收再制造战略会对供应商的零部件供应决策产生影响,而且处于强势背景的供应商也有选择是否参与零部件的回收再制造的权利。为了探讨产品和零部件的两级再制造战略对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定价决策及收益的影响,本文运用Stackelberg博弈,对供应商强势背景下供应商选择参与和选择不参与零部件的回收再制造的两种Supplier-Manufacturer闭环供应链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对两种情形下的定价决策与收益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得出以下结论:再制造战略对批发价决策的影响与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有关,对零售价决策的影响与回收风险状况有关;供应商应积极参与两级再制造战略,因为供应商选择供应可再制造的零部件使自身受益,并且参与零部件的回收再制造可以在降低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基础上使双方受益。最后,运用数值算例验证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再制造战略对定价决策及收益影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机会约束规划的制造/再制造混合系统生产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驱动下,许多原始设备制造商纷纷开始从事再制造活动,其原有的单一制造系统因而转变为制造/再制造混合系统,传统的生产计划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本文针对制造/再制造混合系统的生产决策问题展开研究,考虑处置策略以及回收和需求的不确定性,建立问题的机会约束规划模型,并设计遗传算法进行模型求解,最后给出了算例验证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电子产品制造商面临政府回收法律约束时的再制造决策问题。第一个周期开始时,制造商生产并决定新产品的价格。当产品的生命周期到达时,面对政府制定的回收法律约束,制造商回收市场中的旧产品用于再制造。第二个周期开始时,制造商同时决策新产品和再造品的价格。研究发现:根据逆向运营成本(即回收成本与再制造成本之和)与新产品生产成本的不同组合,制造商对应五个不同的回收再制造策略;当逆向运营成本低于一定阈值时,法律强制回收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而高于该阈值时,法律强制回收会减少企业的利润,因为较高的逆向运营成本使得企业没有意愿回收旧产品。此外,研究收集了实际数据并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模型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EPR)在再制造产业的实施,构建包含制造商和资金约束的再制造商的闭环供应链,分别探讨在选择银行贷款、向制造商直接贷款及延迟支付3种不同融资策略下闭环供应链的再制造决策问题。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再制造商选择制造商贷款融资可实现与制造商的双赢;不论政府是否严格实施EPR制度,延迟支付策略有助于提升社会福利及再制造产品的社会效益;当政府严格实施EPR制度时,制造商的回收努力水平及再制造商的制造占比与融资贷款利率相关,且废旧产品转移价格是制造商是否愿意严格履行EPR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对于参与减排企业,如何制定合理的减排决策从而降低减排成本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在有效市场下,参与减排企业的边际成本将直接影响碳排放权价格的走势。以往研究大多基于连续时间模型,运用动态优化原理解决此类问题。而事实上,企业的决策过程是离散的,这是由于碳排放权不能跨期交易,如果简单连续化会使得企业有过度减排的可能,与现实不符。基于此,本文以电力企业为例,运用动态优化方法,建立电力企业的离散减排决策模型,从而得出企业的最优边际减排成本,为政府调控碳排放权市场提供理论指导。为了验证模型,本文采用深圳碳排放权的相关实际数据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当企业做出离散减排决策时,企业的减排成本及边际减排成本与初始排放量、配额、单位惩罚成本、减排决策次数等因素相关。企业的离散决策会使得企业的边际减排成本波动加大,进而可能引起碳排放权市场的动荡,但企业的离散决策更有利于企业完成减排任务。  相似文献   

9.
基于绿色再制造的废旧产品回收外包决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博弈理论构建了考虑激励因素和不考虑激励因素两种情况下废旧产品回收外包的决策模型,推导出临界外包成本,提出废旧产品回收是否外包取决于临界外包成本.通过算例,分析了考虑激励因素前后的两个模型中,再制造产品生产成本节约的变动对外包决策批发价、零售价、回收率、制造商利润以及临界外包成本的影响,认为对于废旧产品回收外包,引入...  相似文献   

10.
黄帝  周泓 《中国管理科学》2018,26(10):102-112
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制造过程往往在回收质量、再制造成本、再制造产出率、再制造产品需求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因素,极大地增加了再制造生产管理决策的复杂性。本文在一个回收再制造系统中研究了存在多种回收质量等级时的两阶段回收—再制造联合优化决策问题,并扩展到需求与价格相关和再制造产出率随机两种情形。在最大化再制造商期望利润的决策目标下,基于每种回收质量等级的单位回收和再制造成本构造出再制造系统的有效生产前沿面,给出了不同决策情形下再制造商的最优回收数量、销售定价的解析解,并且分析了一些主要的参数对再制造商最优决策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含有多种回收质量等级的再制造系统中存在一个下凸的有效生产前沿面,不在该前沿面上的任何质量等级的回收产品都将不会被用于再制造;(2)在同等的政府补贴额度下,回收补贴方式对再制造商决策的影响程度大于再制造补贴方式;(3)当再制造品的市场需求与价格相关时,最优销售价格至少大于第一种被使用的回收质量等级的边际回收和再制造成本;(4)任意两种回收质量等级之间存在着替代或互补效应,由其成本差异决定,并且这种效应随着需求不确定性的增大而增大;(5)再制造产出率的不确定性和再制造品需求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对冲"效应,这种效应随着再制造产出率不确定性的降低而减弱。本文的研究可为不确定性环境下再制造企业的回收、生产管理决策提供有益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1.
偏好市场下制造 /再制造系统最优生产决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家平  王爽 《管理科学》2011,14(3):24-33
从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和新产品有着不同的需求偏好入手, 引入市场需求偏好函数, 构建单一垄断生产商利润最大化的带约束生产决策模型, 探讨偏好市场下的两期和无限期的最优产量 -价格决策策略.此外, 通过对再制造经济优化模型的数据模拟, 分析消费者偏好系数对生产商利润、成本节约、产品价格的影响, 为生产商的生产决策, 以及政府如何影响消费者偏好决策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2.
偏好市场下制造/再制造系统最优生产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和新产品有着不同的需求偏好入手,引入市场需求偏好函数,构建单一垄断生产商利润最大化的带约束生产决策模型,探讨偏好市场下的两期和无限期的最优产量-价格决策策略.此外,通过对再制造经济优化模型的数据模拟,分析消费者偏好系数对生产商利润、成本节约、产品价格的影响,为生产商的生产决策,以及政府如何影响消费者偏好决策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夏西强  朱庆华 《管理科学》2019,22(9):97-112
为分析外包再制造模式下,再制造设计对制造/再制造供应链竞争的影响,构建制造/再制造博弈模型.基于博弈模型,分析再制造设计费用不同承担方式对再制造设计努力程度、废旧产品回收率、收益和环境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始制造商通过外包再制造不仅可以降低再制造商的市场竞争优势,还可以获得再制造带来的收益;再制造设计可以促进再制造商回收废旧产品,提高废旧产品回收率;无论是原始制造商还是再制造商承担再制造设计费用,两者收益分别在再制造设计努力程度的不同点达到最大,而不是再制造设计努力程度越大其收益越大;再制造对环境影响并不总是有利的,当单位再制造产品与新产品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之比小于某一阀值,同时再制造设计给单位再制造产品带来收益与带给单位新产品收益之比大于某一阀值时,再制造才有利于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陈伟达  刘碧玉 《管理科学》2015,18(12):36-46
研究需求和再制造率不确定下整个再制造系统的综合协调问题,帮助再制造商制定各环节批量决策以实现整体最优. 首先,考虑对应其拆卸后不同质量状况的差异再制造成本,构建能反映质量成本的拆卸和再制造总成本模型; 接着,考虑新零部件采购提前期,利用两阶段利润函数的思想,构建包括拆卸、再制造和重新装配3个子系统中所有成本因素、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优化模型; 然后,求解最优再制造/拆卸比率、拆卸批量、再制造/采购批量和重新装配批量; 最后,通过算例验证并讨论平均再制造零部件获取成本对再制造批量、采购批量、拆卸和再制造总成本以及总利润的影响,再制造/拆卸比率和单位拆卸成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假定火力发电商的上网电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权价格(碳价)服从几何布朗运动,针对无营运成本和有营运成本两种情况分别构建收益下限政策下的发电商碳减排投资实物期权模型,在求解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最优的收益下限及其实施期限.模型的实证性算例分析结果表明:1)收益下限政策可激励发电商进行碳减排投资,但最优的实施期限可能低于设施的运行年限; 2)发电商碳减排投资阈值最低点对应的收益下限,即为最优的收益下限; 3)在无营运成本情况下收益下限相对于直接补贴政策可节省资金,但在有营运成本情况下是否节省资金与电力需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投资时限对项目期权价值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明  王国华 《管理科学》2006,9(5):82-87
针对一般实物期权研究中,项目投资无限期假设的不足,研究实际中对投资时间有限期要求项目的投资期权评价问题.文章以我国房地产投资政策为背景,建立模型,研究给出了对投资机会限定在时间T内有效、投资者在其中具有投资管理柔性的投资项目的价值评价.用数值分析方法讨论了投资时限对投资机会价值和对投资者最优决策的影响,给出了投资者在等待以降低投资风险和尽快投资以避免机会失效之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交通系统不确定性认识的深入,以绝对理性为基础的“期望效用理论”在风险环境下的路径选择分析中显示出局限性,而“预期后悔理论”则为之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将预期后悔理论应用到风险环境下的路径选择分析中,将出行者一致风险规避的假设扩展到多风险规避,建立了基于后悔理论及多风险规避出行特征的交通网络随机用户均衡变分不等式模型,并给出了求解算法.通过算例分析发现,后悔心理对出行者的路径选择并不总是显著的.在非风险环境及极端风险环境中,后悔心理对出行者的路径选择影响是微弱的,但是当环境处于极端风险与非风险之间时,后悔心理对出行者路径选择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Today, software supports many important tasks in a variety of industries. In the specialized nature of these environments, a common problem faced by software vendors is to correctly signal the true value of a software product to the end users. For exampl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design complex software for important functions like provisioning new users in the network. These software products automate various functions that would otherwise need to be done manually. In order to enable potential customers—telecommunications providers—to evaluate and recognize the full value of the product, equipment vendors often provide a free, feature‐limited version of the product to the customer. As the specific features included in the feature‐limited version influence whether the full product is purchased or not,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features included in the feature‐limited version be selected judiciously. While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fying the best set of features has been well recognized, there has been little research to date that systematically addresses this fundamental business decision. This study fills this gap in the literature by providing an objective approach to the design of demonstration software. We illustrate the benefits of our approach through a case study involving the design of a feature‐limited demo for a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manufactur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