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辞·天问》曰:“东流不溢,熟知其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谁都知道江河滔滔、日夜东流,可是大海为什么总是不满不溢呢?屈原在《天问》中提出这个问题,说明诗人不但观察细微、善于思考,而且富有探求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大约在很早以前,人们已经注意到“东流不溢”的现象,但谁也说不清这其中的原故。《列子·汤问》曰: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个时期,在一些同志中间,学习政治理论的空气相当淡薄。其表现有:马列和毛主席著作,不读;传达有关方针政策问题,不听;报刊杂志上的重要文章,不看;组织政治理论学习辅导报告,听讲的人也不那么踊跃。问:这是为什么?有些同志振振有词地说:“你们昨天那样讲,今天这样讲,谁知道明天又怎么讲。学习有什么用?” 学习政治理论真的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吗?应当怎样看待所谓的“昨天那样讲,今天这样讲”呢?  相似文献   

3.
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取得了震惊世界的巨大成就。但是,改革,凝聚着十亿中国人民希望的改革,至今依然困难重重。这里有一个令人百思不解的问题:改革意味着解放生产力,十亿人民个个都欢迎它——谁不希望自己生活得好些呢?可是,真的改革起来,却是步履艰难。在我们看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哲学贫困”,理论远远落后于实践,并且缺  相似文献   

4.
当家伟突然提出离婚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颤抖着望着他,哑着嗓子问:“是开玩笑吗?”“不是。”他冷冷地转过身。我突然嚎啕大哭起来,对他喊:“为什么?我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了?谁?她是谁?”他阴沉着脸,轻轻一挥,就把我抛到了沙发上:“她是谁不重要。离婚协议书给你,我不会亏待你的。”随即扔下两三片薄纸。我泪流满  相似文献   

5.
我们研究世界经济两大体系的经济运行,首先面临的问题是: 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自确立以来到七十年代初,连续经历了三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为什么紧接着又出现了“滞胀”局面?今后的趋势将会如何呢? 为什么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内各国都要实行经济改革?改革的实质何在呢? 二次大战后出现了几个分裂状态的国家,一部分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而另一部  相似文献   

6.
任舒 《家庭科技》2005,(11):34-35
小青走进咨询室的时候,一脸的踌躇。小青说她离婚1年了,前夫想复婚。可是,现在有位颇有成就的地产商也在追求她。“为什么和前夫离婚呢?”“他太孩子气了,和我在一起就像和他妈在一起似的。也不懂得什么是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正> 文字脱离环境,或语言环境不充分,是不是准确?很难给它评价。例如:“我就走”,“我就溜”,“我就跑”,“我就迈小步”,——这些动词,哪一个用得准?没法下判断。读《社戏》,第一句是:“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为什么这样写?“我在过去二十年中”,或者说,“二十年来”,哪一句比较适宜?谁也答不上来,评不出高低。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必须置于充分的语言环境中,就是说,要能足够地显出情意来,才能衡量文字的优劣。  相似文献   

8.
丑妻休夫     
俏娘 《家庭科技》2000,(2):38-39
在吉林省某市,李秀林的离婚案不算什么大案,却引起了普遍关注。人们不明白:年近四十其貌不扬的黑瘦女子李秀林,与高高大大相貌堂堂的丈夫李刚的确不般配,可为什么坚决要求离婚的是她,而苦巴巴向人哭诉,死活不离婚的反而是他呢?事后我满怀疑惑采访了李秀林,还未开口,她就说:“我知道你心里想什么,我不年轻了,也不漂亮,离什么婚?见了我老公就更认为我不该离了,从结婚的那天起谁都认为我配不上他,没人觉得他配不上我,可是——”  相似文献   

9.
卢卡西维茨教授(Jan Lukasiewicz,1878—1956),波兰著名逻辑学家,毕生从事古希腊逻辑、命题逻辑和模态逻辑的研究,他的关于形式逻辑研究对象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名著《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中.目前,人们面对形式逻辑的困境,普遍认为形式逻辑要改革和现代化,这一点是没有分歧的.但是,形式逻辑如何改革,如何实现现代化,回答就众说纷坛了.笔者认为.这是个方向性的向题,根本在于如何界定形式逻辑研究对象,这是构筑具有现代气息的形式逻辑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读了卢卡西维茨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笔者发现,卢氏关于形式逻辑研究对象的思想,对于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一 什么是形式逻辑?换言之,什么是形式逻辑研究对象?卢卡西维茨引用了两段话表达了一个传统的看法.其中一段话是从凯因斯的著名的形式逻辑教科书中引来的:“通常说逻辑是形式的,这是仅就思想形式而言,亦即就我们思维的方式而言,而不管我们思维的各种特殊对象.”这段话界定了形式逻辑研究对象的特征,直到今天,也没有谁提出质疑.然而,卢卡西维茨在当时却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思想形式”(与“思维形式”同义——笔者注)这个概念是费解的、不精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是来自“思想规律”这个错误的逻辑概念.  相似文献   

10.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重视标准化工作。那么,标准化工作应该怎么做才算好呢?一、制定好产品标准是企业标准化的第一步市场竞争也可以说是争夺顾客的竞争,顾客倒向谁,谁就成功,顾客抛弃谁,谁就失败,因此才有“顾客是上帝”的说法。企业用各种方式抓质量,促质量,但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许多企业的产品质量经过检验是合格的,但到了市场却不受欢迎,缺乏竞争力,销售不畅,企业效益不佳。问题出在哪里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譬如,产品  相似文献   

11.
“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们从两三岁开始,就背着小小的书包,唱着耳熟能详的儿歌去上学。那时候你是不是也哭着鼻子不愿去上学,还觉得树上天天无忧无虑“唱歌”的鸟儿更加幸福呢?可你知道吗,其实鸟儿也不是生来就会唱歌的,它们也要经过辛苦的学习呢!鸟的学习行为鸟儿为什么要学唱歌,专家说雄性鸟用歌曲来表达对雌性的追求和对其他雄性的示威,唱得越好才能占据越高的地位。既然这样,鸟儿当然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一首好歌的旋律和歌唱技巧,那么鸟类是如何学习它们的歌曲的呢?  相似文献   

12.
在改革的大潮中,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一般说来,学生对书面(文字)表达比较重视,但是对口头语言表达就不够重视。不少学生在平时说话,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语言的毛病可就多了,“结结呱呱”、“磕磕巴巴”、“支离破碎”、“颠三倒四”,谁也不去注意,有些语言教师也习以为常。有的学生虽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但胆子小,应变能力差,思路不清,中心不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学生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道路上存在着许多障碍:一、…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我国的文学理论研究,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可是,这些年,随着形势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文学理论愈来愈不适应要求,愈来愈发挥不了多大作用,此种情况日益明显。有学者把这种现象叫做文学理论的“边缘化”或“无用化”,多少还是切中肯綮、一语中的、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我国文学理论为什么会处于“边缘化”、“无用化”状态呢?为什么它的价值和功能会大大减弱呢?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而且有些外在原因也是我们一时无法克服和难以改变的。但是,文学理论研究自身的问题,如态度问题、学风问题、观念问题、做法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两个离不开”的思想,从党中央明确提出至今已有7年了。现在,它在新疆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据笔者近两年来同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厂矿职工的广泛接触中发现,人们也还有些疑问,希望理论工作者释疑解惑。本文拟就几个有有代表性的问题,谈点个人的浅见,同大家探讨。 (一) “两个离不开”横的内涵是清楚的,即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而它纵的内涵是什么呢?是专指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关系呢?还是同时也指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呢?对此,目前理论界的看法尚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绝对真理?在恩格斯看来,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列宁也认为:人类思维所提供的即是“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毛泽东则定义式地指出:“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 但是,绝对真理并不存在自己的前提——相对真理根本就不可能是“无数”的!为什么?这是因为人的认识能力不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强调学习方法论,强调学习思想方法?人们常说“哲学是世界观”、“哲学是认识论”、“学哲学要学方法论”。那么,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三者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须讲究方法。思想方法,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作方法是否得当,关系到“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甚至关系到事情的成败。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有段名言:“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  相似文献   

17.
举手投足、说话写字、消化呼吸,人类无论进行哪种活动都要用到身体的各种功能.但是,我们对每个时刻都在使用的身体了解多少呢? 为什么婴儿脑袋大身子短,左眼和右眼可以分别运动呢?为什么人要有两个鼻孔?为什么一直张开嘴巴就喝不了东西?大家都觉得习以为常也往往被忽略的现象或行为,一旦仔细推敲起来,就会引起不少人对身体构造的思考,然后诸如此类的疑问也会随之而来.  相似文献   

18.
沈琦 《学术界》2001,(6):238-245
生  活生活的长鞭 ,策着终日在街上转 ;拖着辆破车 ,到处遭逢着白眼。人家说是傻蛋 ,五大枚从西四拉到景山 ;但是 ,我要问谁去 ,不拉吃得饱饭 ?白了发 ,今年已是五十三 ;气力弱了 ,哪能跑得人家那么欢 ?接不上气 ,就要停下来喘 ;坐客骂着 :“像牛一样慢 !”薄暮拉着空车家去 ,袋里的钱交了车份就不能吃饭。家里五口老小呢 ?门边闪着期待的脸。读过上面这首诗的人不会很多。如果我要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聪明的读者一定不难猜到 ,他就是赵宝煦教授。但是 ,你一定想不到 ,这首诗写于 1 936年 ,当时 ,作者只有 1 4岁。一、少年情怀  赵宝煦…  相似文献   

19.
一、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两种不同的理解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一个好文件,它把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同我国当前国民经济的实际结合起来,总结我国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决定》中未提共产主义,也没有提产品经济。为什么不谈共产主义呢?我想这是因为,共产主义社会距离我们这个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极低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很遥远。不管当今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但何时可用产品经济去代替商品经济?何时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谁也不敢下判断,判断了也等于空谈。为什么不谈产品经济,只谈商品经济呢?我想,作为一个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  相似文献   

20.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宣布资本主义的外壳就要炸毁了,为什么时至今日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这个“外壳”还未被炸毁,并且还有较强的生命力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则是马克思所讲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