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股票市场的健全管理和正常运行,是股份制改革成败的关健,我国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企业股份制的试行,股票市场已逐步建立,为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股票市场的发展道路,考察七十年代以前日本股票市场的运行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初岁月里,意大利文学界涌现出一股新的潮流。在这一潮流里,交织着轩轾有别的各种旋律,但也可以发见贯穿整个运动的一些共同特征: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斗争,追求个性自由,渴望个人成为自身生活的见证者和创造者,成为新意大利的主人公。这一文学潮流称作新现实主义。但是,它很快便销声匿迹了,缺乏一致的美学基础当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根源。关于这一点,卡尔维诺为他的新现实主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匈牙利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在评价本国的文学、考察本国文学的流派和倾向、分析本国文学的基本准则方面,尽了最大的努力.然而,不可否认,匈牙利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有其严重的缺点.在作家的眼中,在广大读者的眼中,在那些负责制定国家文化政策的人眼中,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威望已经降低.这种威望的降低有作家间文人相轻之类的主观原因,但更有其客观原因.主要的客观原因似乎在于,社会现实——以及文学所创造和反映的现实——出现了复杂的现象,而这些新现象尚有待于批评界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社会上和文学中出现了种种变化,对于这些变化的特点和方向,我们感到困惑不解.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批评在匈牙利的影响之所以削  相似文献   

4.
前言笔者曾在本志一九六九年六、七月号(第一百号)上,论述了日本截至那时为止的对印度的研究。本文是它的续编,论述前稿发表以后的研究状况。前稿论述了对(印发)十八世纪中叶以后情况的研究;本文由于篇幅关系,只好主要限于二十世纪以来情况的研究,而且不能过多地涉及政治、经济以外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明治维新前后,美国文学随着美国政治开始影响日本。首先,诗人爱默生的诗和自然观,受到“文学界”同仁北村透谷、岛崎藤村、上田敏、户川秋骨、平田秃木等人的欢迎,促进了“文学界派”浪漫气息的形成。明治末年到大正初年,惠特曼在日本大受欢迎。惠特曼的文学精神与大正民主主义思想十分吻合,产生了由福田正夫、白鸟省吾、富田碎花、百田宗治、加藤一夫组成的追求以民主为基调的诗歌新团体———民众诗派。惠特曼最初由夏目漱石引介过来,后被金子马治、内村鉴三、高山樗牛、野口米次郎、小山内薰等人继承下来,特别是内村鉴三关于惠特曼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江户幕府末期,松代藩(位于长野县南部)的学者村上英俊(1811~1890)开始讲授法语和法国文化。出于外交、政治、军事方面的需要,长崎的“通辞”(翻译)们开始学法语。至于日本文学与法国文学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期,1868年至1892年。1889年2月11日  相似文献   

7.
日本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始于16世纪基督教的传入。当时,意大利尚未完全统一,意大利的传教士只能混入葡萄牙或西班牙传教士中间来到日本。鉴于此,日本学界认为,日本的基督教文学未受到意大利的影响。意大利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始于明治维新。明治时代东京外语大学设意大利语专业。最初,学意大利语旨在贸易,并非为了研究文学。欧洲的正统教育是,必须学拉丁文和意大利语。由于教育的差异,受希腊与拉丁文的古典文学影响很深的意大利文学,没受到日本的充分理解。明治时代,日本主要通过英文来了解意大利文学。在日意比较文学方面,关注较深的是但…  相似文献   

8.
日本与西班牙的交流始于16世纪,西班牙当时是通过其殖民地菲律宾向日本宣传基督教,1949年7月,西班牙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到达鹿儿岛,然后在平户、山口、京都等地传播基督教,获“东洋使徒”之誉。基督教在日本遭禁期间,西方书籍不可在日本流传。江户幕府的管制有所放松后,德川家族的葵文库中有了法文版的《堂吉诃德》,当时的文库管理员并不晓此书作者是西班牙人塞万提斯。明治初期启蒙思想家中村正直译《西国立志篇》介绍西欧文学时,涉及了塞万提斯。1887年,《堂吉诃德》以《钝喜奇行传》的书名引介到日本。《堂吉诃德》的标准日译本于1915…  相似文献   

9.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文学方面第一感兴趣的是英国文学,第二是俄国文学,其后是德国文学。1884年歌德的《列那狐》由翻译家井上勤翻译过来,书名曰《德国怪狐的审判》,童话作家严谷小波通晓德语,向日本介绍过德国童话。森鸥外留德归来,开始大量评介德国文学。霍夫曼、莱辛、克莱斯特等作家的作品被鸥外译进国门。森鸥外与“新声社”同仁出版的译诗集《于母影》收入的歌德诗歌,刺激了日本年轻诗人们的内心生活。1893年1月,《文学界》创刊,聚集了一些崇拜鸥外的青年作家,他们都受到歌德的影响。尤其是《少年维特之烦恼》对日本青年作家的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0.
七十年代,在联邦共和国知识界流行着一种所谓“转向”(Tendenzwende)的说法。莱希—拉尼茨基把这种说法从文学角度概括为:六十年代是文学界“吹起行动号角,擂响进军鼓声”的时代,七十年代的文学则表现为“撤退”和“逃遁”。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赞同他的这种说法,但是政治上和文学上的“转向”,却是明显的事实。有人称七十年代文学为“新感伤文学”,有人称之为“新主观性”或“新主观主义”文学,这些也未必是普遍接受的概念。不管怎  相似文献   

11.
七十年代的德国文学,相当复杂。就西德文坛来说,新一代作家一登上文坛,便显露出强烈的艺术个性,批评家们很难把他们归入某种倾向之下加以说明。早已蜚声文坛的老作家,经历了六十年代末期的社会动荡之后,也在认识现实和艺术表现方法方面,进行着多种多样的探索。因此,批评家在试图说明七十年代文学时,一下子很难归纳出标志着这个时代文学的共同特征,而“例外”反倒成了七十年代文学的规律,他们甚至认为,七十年代的西德文学有作品,而且不乏很有艺术性的新作品,但是没有文学。这样说,显然是夸大了七十年代德国文学所表现出来的复杂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并不具备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发生的条件。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审父意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集中崛起,由此带来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文学中强烈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但在20世纪50-70年代文学语境中,这种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受到主流话语权力的压抑,仅作为残存的文化审父情结蛰伏于当时中国作家群体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在当时主流文学的父子冲突叙事话语中,要么不具备现代性文化意蕴,要么其中隐含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被主流话语所置换、消解或遮蔽。而在百花文学和地下文学的父子冲突叙事中,却集中表现了接受过五四启蒙精神影响的中国当代作家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或情结,虽然尚未构成大潮,但已然为新时期文学中审父潮流的出现埋下了历史伏笔。  相似文献   

13.
长期的群众性的失业、生产发展的低速度、经济的军事化、资本主义各国竞争的尖锐化以及其他社会经济过程迫使英国垄断资产阶级在七十年代实行高等院校现代化。进步舆论和大学生关于改革高等教育内容的要求对此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从七十年代开始,大学学生数量增长很慢,而非大学高等教育却发展得极为迅速。人们早就把英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说成是双重的、二元的体系。一方面是(自治的)大学,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国立的高等院校。前者的使命是进行高级的学术性教育,后者主要进行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一、随笔的产生日本的随笔文学,属于散文的一种,它形式多样,短小活泼,可抒情、叙事和评论,随笔文学源于何时,众说纷纭。日本书面文化的形成,始于八世纪,日本在地理上偏安一隅,民族成分构成且又单一,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她的文化母胎肯定受制于与她眦邻的近国。在古代亚洲大陆,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相比较,则长期处于相对高层次阶段,在日本文化发  相似文献   

15.
苏联对于日本文学的翻译,从本世纪六十年代起更加兴旺起来,受到许多读者欢迎.以研究森鸥外作品而著称的加琳娜·伊万诺娃女士最近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组织的邀请前来日本访问,《朝日杂志》周刊记者市雄贵借此机会听取了她对研究的成果和今后的抱负的介绍.采访内容如下"问:您开始对森鸥外研究的动机是什么?伊万诺娃:我本来就对日本进入新的  相似文献   

16.
我们认为,向我们的读者提供一些有关我国情况的信息以及对它的看法,无论对于反省刚刚发生的事情,还是对于展望我们这个文明社会的未来都是有益的。为此目的,我们主要利用了最近发表的两个严肃的、但是非常有意思并很引人注意的材料:一个是刚由“中央统计协会”出版的《意大利》,一个是由M.德阿利奥和G.德里塔写的《论意大利》。  相似文献   

17.
据日本《东洋经济》1984年1月14日号报道,1983年秋天,美日两国学者在纽约举行了题为“七十年代就在昨天(Only yesterday, The 1970s)”的讨论会,就七十年代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回顾与前瞻。主要与会代表美国方面有:社会学教授丹尼尔·贝尔、社会学教授帕兴、政治经济学教授林德布罗姆、国际经济学教授巴农等。日本方面有:剧作家山崎正和、政治学教授高坂正尧、佐藤诚三郎、经济学教授森口宗司等。主要发言内容如下。帕兴:人们往往有这种倾向,即将日美关系看成是短时期的事。其实,我们应该着眼于长期的趋势,从整个世界范围考虑日美关系的影响。我们应该找出日美关系的形  相似文献   

18.
在日语中,“隐者”即在佛教思想“无常观”的影响下,脱离俗世,隐遁山野,修行佛道,从自然山水中寻求情趣生活的人。日本的中世(1192~1603)是一个战乱与天灾迭起的时代,贵族阶级没落了,武士阶级掌握了政权。在这样不安定的时代,人们只好求安定于宗教,因而隐者辈出。心向空门的人,以及对混乱至极的政治社会感到失望的人,强化了自己的厌世观,便舍弃世俗生活,或云游各地,或住进山野草庵,经营独自的精神生活,追求安宁世界。这些隐者中知识分子居多,他们身居草庵,从事随笔和日记文学创作,故称“隐者文学”或“草庵文学”。其文学基调是佛教的无常…  相似文献   

19.
我们通常总说:"中国古代文学哺育了日本古代文学"。一般这是指书面文学而言的,似乎日本的远古歌谣,如《铂.纪》古谣,  相似文献   

20.
手机之"文"不同于经典之"文",是21世纪出现的一种边缘文学形态。是从手机短信这一互动方式延伸出来的文学。手机小说不以文法为上,不以丽辞动人,却能表现出浅近自然的语言之美。它通过少女习惯的变异文体和手机媒介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在内向传播和容量缩削中表现少女的"情志之真"。以会话体代替叙述体为章法形成"无障碍"交流;以单个"感觉"为行动元架设情节;以分割行间距的"余白"为段落组织情感;以巧妙利用显示屏的"体言止"创造余韵,创造了这一基于手机这一时尚终端的新的写作/阅读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