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往的教科书上都讲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近百年来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证实,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所谓“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不是游牧与农业的分离,而是人类从攫取经济——采集和渔猎,向生产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有些部落,原来依靠采集为生向农业发展;而有些以渔猎为主的则向游牧经济发展。恩格斯指出:“游牧部落从其余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  相似文献   

2.
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往的政治、历史教科书上都讲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近百年来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证实,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也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本意的。所谓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不是游牧与农业的分离,而是人类从攫取经济——采集和渔猎,向生产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有些部落,原来依靠采集为生的部落向农业发展;而有些以渔猎为主的部落则向游牧经济发展。恩格斯指出:“游牧部落从其余野蛮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前,有些辞书、教材和论著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解释为:在原始社会发生的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我认为此种说法很不确切,有进行澄清之必要。关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恩格斯在《冢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这部著作中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恩格斯详细地分析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的历史时代、经济条件及其巨大的进步作用。在这些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光辉的关于社会分工历史演变进程的思想中,就包含有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经典的定义式的说明。恩格斯指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有关城市是三次大分工产物的说法存在误区,城市的产生早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现,更早于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出来。此外在我国学术界盛行的三大分工理论存在一个明显地不足,就在于完全忽略了城乡分工和脑体劳动分工,特别是作为社会管理者——统治集团的脑力劳动贡献在三大分工理论的框架下被忽略了,在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到文明时代,不仅从事精神文化创造的脑力劳动者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而且从事社会管理的统治集团所起的作用更是重要。城市革命所带来的城乡分工和脑体劳动分工,较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更加广泛和深刻,正是这次社会大分工推动了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提法,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著作中首次出现以后,一直为各种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程广泛采用。但它的应有之义:“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却越来越被人们所淡忘。我们的教科书和有影响的专家大都认为:所谓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特指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勿庸置疑,本世纪以来的考古成果一再证明了农业文化的久远历史。于是,有如著名的英国学者柴尔德所说:“有许多权威学者,现在认为任在何处,耕种都比饲养家畜出现得早。另外有些,尤其是德国历史学派,则相信当某些人群正开始耕种植物时,旁的人群已在饲养牲畜了。还有很少一些人,则认为在耕种之前,普遍地有一个畜牧生活的阶段”。史学界的这一动向,不能不影响理论界对恩格斯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规定的再认识。这恐怕是导致“农牧分工”论的一个重要缘由。  相似文献   

6.
社团是社会体系中的一种组织形态、社会结构方式和社会成员集体活动载体。按现在的定义 ,社团是社会公民自愿组成 ,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 ,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社团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结果。如人类早期历史上的几次重大的社会大分工 ,即游牧业和农业的分离 ,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和商人阶级的出现 ,特别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被恩格斯称之为“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业务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这些分工产生了士大夫阶层。士大夫阶…  相似文献   

7.
据考古学推测,公元前三、四千年在北方草原已出现了游牧生活的人群,但游牧生产方式的确立经历了什么样的历史过程,用了多少时间,尚无法定论,现在可以肯定是在公元前三百年,游牧已成为草原部落的主要生产方式,作为游牧标志的马已被当作战争工具使用,组成骑兵同邻国作战,正因为这样《史记》才有赵武灵王着胡服骑射,与骑马的蛮夷交战的记载。恩格斯说:“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分离出来—一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分裂。而分裂为两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家庭、…  相似文献   

8.
一 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虽然有所发展,但水平还是极其低下的。那时,只有根据性别、年龄和体力的自然分工,还没有社会分工,更没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劳动者的劳动产品除维持自身生存之外,基本上没有剩余。后来,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渐次出现了畜牧业与农业、手工业与农牧业、商业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社会大分工。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生产力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所获,除了养活自己外,还略有剩余。这不仅为剥削奠定了基础,而且给脑力劳动创造了前提,虽然就个别体力劳动者来说,剩余劳动产品数量极其有限;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体力劳动者群体的剩余产品的总和却相当可观,允许少数人从其中分离出来,专事文化、艺术和宗教等精神活  相似文献   

9.
亚当·斯密很早就指出分工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国民普遍富裕的最重要原因。宏观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的普遍富裕之间存在背离。从分工角度分析产生这种背离的原因主要有:农业分工水平低;地方和行业利益,地区和行业垄断普遍存在;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制造业普遍达不到规模经济水平;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因此,应采取促进农业生产分工和规模经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切实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等政策来缓解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传说时期是指夏代以前的时期,又称英雄时代。据史学家考证,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相传炎帝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末”,教民播种五谷,开创山地耕作,黄帝开辟平原农业.“艺五种”(黍、稷、菽、麦、稻),探索农业生产的规律。尧舜时,“授时”、“平水土”。“教民稼穑”。大约在5000—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先人们在原始的经济形态中分离出农牧经济,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经济和狩猎经济维持生存,而是有计划地按农时耕种和收获,出现了农业和牧业。这是我国农业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自己的发生、发展的历史。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城市是人类社会实行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和商业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要以后,才逐步形成的。在汉语中,城,是指用以作防御用的墙垣,市,原是指集中交易的场所,城市指的就是四周筑以墙垣用来保护交  相似文献   

12.
从经济效果的角度,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此乃古今中外所有加快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共同要求。分工协作、扬长避短的原则,远在初民社会的原始共同体内部,就已显示其作用,当时,人们就懂得了按年龄和性别来进行自然分工,以便各得其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三次社会大分工,近代专业化区域、专业化企业、企业内专业化车间、班、组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为新疆国民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更加繁荣将会提供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以及雄厚的发展条件。在实施这次西部大开发中 ,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发展条件和社会外部环境 ,既区别于 2 0年前实施的东部大开发 ,又区别于以往实施的两次西部开发。第一 ,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产品市场发生变革。 2 0年前 ,东部大开发刚起步的时候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完全统一的计划经济制度 ,所有的社会、经济资源由政府来统一分配 ,社会大生产的过程也是按照政府计划指标来完成 ,在产品市场上…  相似文献   

14.
论农业分工的有限性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阐明三个命题为目的:(1)农业因其生命特性、季节特性、产品市场特性以及生产组织特性,导致了分工的有限性;(2)农业生产的迂回程度大大低于工业生产.农业必须通过购买机器从工业"进口"分工经济和迂回生产效果,才能实现部分的效率改进;(3)农业进口迂回经济的过程是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因此,农业的分工深化是一个不断排斥劳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农业分工深化和效率改善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一) 城市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 城市就是居民点。城市是依靠那些从农村经济分离出来的非农业经济部门:工业(包括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而成长起来的;它同样也是依靠非生产部门——行政部门、军事部门和科学文化部门等而成长起来的。 城市同乡村的分离,是由于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果。照例乡村居民的职业主要是农业(广义),而城市居民的职业,则是与工业、商业、运输业、行政部门、科学文化部门有关。其中,  相似文献   

16.
程大为  樊倩  周旭海 《兰州学刊》2022,(12):131-143
数字经济为中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就理论基础而言,数字经济与农业的融合涉及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分工和交易成本、农业工业化。现阶段中国数字经济与农业的融合程度还不高,融合速度也相对较慢,主要原因包括城乡及区域间的数字鸿沟仍然较大、数字农业的基础设施短板十分突出、数字农业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需求、数字农业的收益分享体系有待完善。结合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目标,可以从农业育种、生产、加工、流通及贸易、防灾减灾这些环节构想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格局。从现实路径来看,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统筹发展方向;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深化区域分工;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注重成果转化;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市场主体;要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7.
肖卫东 《东岳论丛》2012,(8):126-131
“斯密猜想”命题在本质上揭示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内生根源在于农业分工的有限性.但是,分工仍然是农业经济增长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根本源泉,农业分工本身及农业规模报酬递增也必然需要借助某种特定而有效的空间组织形态来实现.农业地理集聚作为一种特定而有效的农业空间组织形态,是农业分工的结果,也是农业分工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的原因.因此,农业地理集聚是农业分工的空间组织形态,同时也是农业分工利益和分工效率改善的空间实现,它可以通过扩大农业市场广度和增加农业市场深度来拓展农业市场规模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制约因素是城市化研究的基本问题,学术界目前对此大致有三种看法。①所谓城市化,就是指工业化、非农产业化,即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城市经济体系逐步渗透到乡村去的过程;②城市化就是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③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不断向城市“趋同”的过程。我们认为,所谓城市,它是随着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形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改革与两性劳动分工费涓洪分工是社会发达的标志。性别分工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分工,从原始社会的妇女采集和男子狩猎,到封建社会的男耕女织,性别分工始终是人类生产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分工形式。但两性分工的具体形式却因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甚大。中国农...  相似文献   

20.
<正>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农业生产内部的专业分工有了新的发展,并出现丁一大批经济效益显著的以粮棉为主,粮油为主,以粮食生产为主,或以其他经营为主的专业户。正确认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及其专业户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地组织农业专业化分工,对于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