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二十六年,进号平西将军,让不拜。(《南平穆王铄》1856页) 校议:《文帝纪》:“二十七年……二月辛丑,右将军、豫州刺史南平王铄进号平西将军。”与此作“二十六年”有异。今考《传》于此后续云:“索虏大帅拓跋焘南侵陈、颖,遂围汝南悬瓠城,行汝南太守陈宪保城自固,……相距四十余日,铄遣安蛮司马刘康祖与宁朔将军臧质救之,虏烧攻具走。”据本书《文帝纪》、《刘康祖传》、《臧质传》、《索虏传》,事亦在元嘉二十七年,《通鉴》卷125、《建康实录》卷12记  相似文献   

2.
《后汉书》卷50《梁节王畅传》载:“永元五年豫州刺史梁相举奏畅不道。”中华书局点校本将其点为:“永元五年,豫州刺史梁相举奏畅不道”(以下简称之为“首句”)。视“梁相”为豫州刺史之名,加诸人名号。《后汉书集节》标点亦然。考之有关史载,知此种点法可商,兹分三点辨下。 第一、《后汉书》卷42《东海恭王强传》:“豫州刺史鲁相奏请诛(东海王)政。”此句与“首句”之结构基本相同,但中华书局点校本于此处未视“鲁相”为豫州刺史之名,而是在“豫州刺史”、“鲁相”之间加了顿号,此种点法得之。又《后汉书》卷50《乐成靖王党传》:“冀州刺史与国相举奏(乐成王)葨罪至不道”。此句与“首句”之结构亦基本相同,惟此句在“冀州刺史”,“国相”之间有一连词“与”字,而“首句”在“豫州刺史”、“梁相”之间未有连词。  相似文献   

3.
东晋书圣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但王右军之“右军”,文献记载不一。一云“右军将军”,一云“右将军”,今多从《晋书》作“右军将军”。通过分析唐修《晋书》以前各类文献对王羲之官职的记载,结合东晋的品秩,纵观王羲之一生仕历,认为王羲之任的是“右将军”而不是“右军将军”,右将军会稽内史也不同于一般的郡守。  相似文献   

4.
一、“道德”诂义 道德一名,乃中国古代思想中一极重要之范畴。而考其初义,则皆与行路有关。《说文》:“道,所行道也。”《荀子·王霸》:“道,行也。”《尔雅释诂》:“道,直也。”综此,道之本义,道路也。引申之,顺路而行亦谓“道”,或称“得道”、“有道”(“有”初义训取,见《经义述闻》)。再引申之,万物生灭所循之抽象规律亦称“道”。故庄子言:“道,理也。”(《缮性》)老子言:“道者,物之所由也。”(并见《庄子·渔父》)韩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也。”《释名》:“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德之本字,在甲骨文中从直从行,与今之“循”字形近(容庚说),“示行而视之之意”(闻一多说)。《庄子·大宗师》:“以德为循”,尚存古义。但其后此字之形与义变异甚大。其字本义今存于晚出之“巡”字中(《说文》:巡,视行皃)。而其字形在西周金文中则演变为“德”,战国古文中演变为“惠”,其义亦大变。所最可注意者,是字中增入“心”符,为甲骨文中所不见也。《左传桓公二年》:“在心为德”。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中华书局标点本吸取前人的校勘考订成果,校点是精审的。但作为《三国志》的第一个标点本,其校点欠妥处也时有可见。笔者因近来参加《三国志》今注今译工作在阅读中偶有所见,随手摘下,今摭拾数条,略加说明于下。①卷27第749页:“(王昶)乃表徙治新野,习水军二州,广农垦殖,仓库盈积。”按:“二州”诸本均作“三州”,中华标点本未加说明,亦无校改标记,不知据何而改。《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6.
《旧唐书》勘误一则赵强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旧唐书·萧传》有一处突出的标点错误:“时令狐楚左迁西川节度使,王播广以货币赂中人权幸,求为宰相……”令弧楚是唐宪宗晚年的宰相,元和十五年七月罢免相位后降职为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和宣歙池观察使,并非西川节度使,...  相似文献   

7.
沈约究竟什么时候在东阳(今金华)任太守?初步考订,沈约于隆昌元年春(公元四九四年)到任,建武三年(公元四九六年)春或夏离任,首尾长达二年或二年稍长。沈约出任东阳太守,时间在隆昌元年春,证据有四。《南齐书》本传:“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南史》本传:“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为东阳太守。”按:两传不误。《南史·刘勔传孙孝绰附传》:“父绘,齐时掌诏诰,孝绰时年十四,绘常使代草之。父党沈约、任昉、范云等闻其名,命驾造焉”。孝绰大同五年(公元五三九年)卒官,年五十九。逆推,隆昌元年,年十四。知沈约离京(建康,今南京)赴东阳太守任,不可能早于隆昌元年(公元四九四年)春。此其一。《文选》卷二七,有沈约《早  相似文献   

8.
刘宋时期的皇权与禁卫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言东晋元兴年间,代晋称帝的桓玄管拥有一支为桓氏所用的禁卫军。《宋书》卷五十《胡藩传》载:“义旗起,玄战败将出奔,藩于南掖门捉玄马控曰:‘今羽林射手犹有八百,皆是义故西人,一旦舍此,欲归可复得乎?’”《通鉴》文略同,胡注曰:“桓氏世居荆楚,西人皆其义旧,此盖从玄东下,玄既篡,因以为羽林。”共说是。然而,桓玄政权的短祚,使其“羽林射手”变成了门阀政治的殉葬品。在以刘裕为首的次等士族强化皇权的过程中,我们又看到禁卫军的重振。一、从“彭沛乡人”的“义队”到初具规模的刘宋禁卫军刘宋禁卫军的前身是元兴三年(四○四)刘裕在京口起兵后建立的“义队”。《宋书》卷四十九《刘钟传》云:“义旗将建,高祖版钟为郡主簿。明日,从入京城。将向京邑,高  相似文献   

9.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晋时山东琅琊(今临沂)人。历任会稽内史、右将军,所以又称他为“王右军”。他于兰亭聚会后两年之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去郡”,①“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②他住过会稽,“徙居剡县(今嵊县)之金庭”。③关于他的墓地,至今持论不一。《嵊县志》记载:墓在古剡之金庭;《诸暨  相似文献   

10.
郦道元生长在一个国家分裂、战争频仍的时代。尽管他实际上并未任过武官,但仍然毕生戎马,经历了许多军事行动。按《北史·郦道元传》所载,他一生中直接参与的战争有两次:一次是,“孝昌初,梁遣将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所斩获。”这里所说的“依仆射李平故事”,据《魏书·李平传》:“冀州刺史京兆王愉反于信都,以平为使持节都督,北讨诸军事镇北将军,行冀州事以讨之。”可见所谓“李平故事”,实际上就是朝  相似文献   

11.
(一)非十二子: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少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王念孙《读书杂志》:卢云,此数语又见《大略》篇,彼作“多言无法”。此“少”字似讹。今按,卢说非。《大略》篇当依此作“少”为是。“类”亦“法”义。《方言》卷七及卷十三均训“类”为“法”;《广雅·释诂》亦以“法”训“类”,王氏《疏证》引《荀子·儒效篇》“其言有类,其行有礼”云:“类之言律也,律亦法也。”然则本篇  相似文献   

12.
两晋南朝的治“蛮”机构与“蛮族”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以后至隋统一前,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异常活跃的一个时期。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把居住在长江南北的少数民族贬称为“蛮”。东晋以降,以所居住的州被分别称为“荆、雍州蛮”及“豫州蛮”。①这些少数民族的活动,在现存史书中记载极不完整;然而封建史家也多少记录了一些为镇压“蛮族”人民所采取的军事、行政手段。对这些记录进行一些考查,于了解“蛮族”的历史应有一定帮助。据《宋书》卷40《百官下》记载: 南蛮校尉,晋武帝置,治襄阳。江左初省。寻又置,治江陵,宋世祖孝建中省。宁蛮校尉,晋安帝置,治襄阳。以授鲁宗之。魏、晋有杂号护军如将军,今犹有镇蛮,安远等护军。镇蛮以加庐江、晋熙、西阳太守。安远以加武陵内史。在《隋书》卷26《百官上》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声旁有义’作为汉字的一种构字法,历代学者多有阐述,日见其精。本文就声旁有义在训诂与校勤的运用上,试作探讨.“声旁有义”历史观声旁有义源远流长,不仅宋代王圣美创“右文说”,乃传于世。其实,早在许慎《说文解字》中,已见端睨。综观一部《说文》,从A从P、B亦声的字,不可胜举。如:“亦声”之“亦”,段玉裁《六书音韵表》中说,“谐声之字,半主义,半主气凡字书以义为经而声为纬,许重权《说文解字》是也,”又云,“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进一步阐明,“言如声者,凡三种:会意字而兼声者,…  相似文献   

14.
郭璞(276—324)训诂语言中,有一些训诂术语,有的是继承前人的用法,有的则是郭氏的创新。如: 美恶不嫌同名 《尔雅·释诂》:“徂、在,存也。”注:“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又“肆、故,今也。”注:“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这是郭璞认为反训的用例。现存训诂著作中,郭璞最早谈到反训。“美恶不嫌同辞”,见于《公羊传·隐公七年》:“《春秋》贵贱不同号,美恶不嫌同辞。”何休  相似文献   

15.
成语溯源     
英雄无用武之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录用了《诸葛亮传》中这一段:“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通鉴引录其原文,只改动了一句话,变成了今天的习惯说法。(《辞海》与《汉语成语大词典》皆举《资治通鉴》为源,误)  相似文献   

16.
十七、王僧达 王僧达(423—458),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文帝以其早慧,妻以临川王义庆女。 见《宋书》本传。按明远为临川王义庆国臣,僧达为义庆女夫,是二人得以文义相交而颇多赠答之辞。 宋少帝刘义符景平元年(423)生。 《宋书》本传:“于狱赐死,时年三十六。”同书《孝武帝纪》:“(大明二年八  相似文献   

17.
一日,某君问及《唐才常集》中有阿卢力士和托德尔,不知何许人也.取《唐才常集》一阅,原文为“就朱子而言格致,既为西学中之阿卢力士、托德尔……”.乍见这“两人”,面生得很。仔细推敲,始知为一个标点(、)所误.其实这是Aristotle的译音,今译亚里士多德者.此处校点者在中间擂入一个顿号,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相似文献   

18.
南朝梁萧统《文选》,至唐为显学,先有李善注本六十卷,后有五臣注本,仍为三十卷。今行两本合刻之六臣注本及由六臣注本析出之李善注本,均六十卷。至于五臣注本,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及,清徐乾学《传是楼宋元本书目》录“五臣注文选三十卷”。钱曾《读书敏求记》亦记,并见《虞山钱遵王藏书目汇编》。晚近日本岛田翰《古文旧书考》云,敏求记载宋刻三十卷本,今不知存佚。四库称未见。钱侗辑释《崇文总目》,据天一阁抄本录。胡克家撰《文选考异》,近人高步瀛著《文选李注义疏》,均未见是书。沪、京、浙大图书馆善本目亦未见注录。今见台北1981年据“中图”藏影印五臣注本,各卷前题“文选卷第某”,目录前题“重校新雕文选”。书前有开元六年吕延祚《进集注文选表》(与今见六臣注本前附同),并两木记,其一谓:“凡物久则弊,弊则新。文选之行尚矣,转相摹刻,不知几家,字经三写,误谬滋矣,所谓久则弊也。琪谨将监本与古本参校试正,的无舛错,其亦弊则新与。收书君子,请将见行版本比对,便可概见。绍兴辛巳,龟山江琪咨闻”。另一记谓“建阳崇化书坊陈八郎宅善本”。辛巳,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  相似文献   

19.
说“今”道“古”施元根中学文言文中“今”字不少。“今”的常用义当然是作时间名词,当“今天”、“现在”讲,如:①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高中第六册,下只注册数)“今”的第二种用法是作假设连词,与“苟”、“其”等字作假设连...  相似文献   

20.
《宋史·太祖本纪》首云:“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讳匡胤,姓赵氏,涿郡人也。高祖眺,是为僖祖,仕唐历永清、文安、幽都令。眺生珽,是为顺祖,历藩镇从事,累官兼御史中丞。珽生敬,是为翼祖,历营、蓟、涿三州刺史。敬生弘殷,是为宣祖。”复云:“太祖,宣祖仲子也。”(中华书局标点本77年版第1、第2页) 《宋史》标点本在上引“高祖眺”之“高祖”左旁加了专名号,按标点体例,则此处之“高祖”无疑被视作赵眺之庙号。其实不然,此处之“高祖”并非庙号。引文纪述赵宋先世甚为详明:太祖赵匡胤父弘殷,弘殷父敬,敬父珽,珽父眺。则赵匡胤祖为敬,曾祖为珽,眺当为高祖。可见引文中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