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克顿从人类义务的角度来阐释自由,把自由视为人类良知的守望者,认为自由的神圣职责就是防止不正当的支配优势的出现。他反对政府拥有绝对的权力,主张建立代议制政府、推行宗教宽容以保障个人的自由。在反思法国大革命时,他把暴力革命看成是改革的最大敌人和违背自由原则的恐怖,提出要警惕以平等,以人民和民主的名义对自由带来的伤害。由此,阿克顿在近代欧洲政治哲学发展史上将自由的价值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大地推动了19世纪自由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阿克顿的宪政观并不是一套完整的政治理论,而是阿克顿在总结历史,用于指导国家构建的一种制度设计。在制度设计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普选权,成为实际民主的一份子,成为人民精神的向往。政府权力与公民自由是政治研究经久不衰的话题,阿克顿的宪政观是其对于限制国家权力,实现人民自由的一种制度设计,宪政政府不会因为更换领导而变化,相反宪政政府有没有领导都会运行很好。每个领导者重在设计一种权力制约机制,使得宪政发挥其最大功效,才是阿克顿宪政观的归属。  相似文献   

3.
个体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不断演进,个体自由与政府权力的关系也由专制社会形态逐步发展为民主、法治社会形态,这些发展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个体自由的发展需求,但较之人类终极目标“个体自由”还有很长的路途.近年来,善治理念的呈现为新世纪个体自由与政府权力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新境界,为人类终极目标“个体自由”带来了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4.
哈罗德·阿克顿是英国的历史学者与汉学家,也是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哈罗德·阿克顿选译冯梦龙“三言”小说,并结集为《四则训诫故事》,既是其生平第一部汉学著述,又寄托了他的中国文学理想。《四则训诫故事》的译笔雅俗并举、瑰奇生动,被誉为“东方《十日谈》”。在注释环节,阿克顿以严谨的史学研究态度,引证大量汉学典籍为该书作注,向英语读者呈现了西方文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故事”汇编。同时,阿克顿通过强化楔子部分的归化翻译,彰显了冯梦龙“三言”作为通俗小说的伦理性色彩,擢升了译本的训诫意义。而阿克顿对译作篇目的甄选与编排,在不同章节间形成复调,与冯梦龙的创作动机相契,并与阿克顿对中国通俗小说的创作期待融合,汇通了中西文人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不同于前人之处在于是以现实的物质生产作为社会历史的发源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物质利益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中,马克思开始接触现实物质利益问题,从而迫使其在此决定性问题上有了初步突破,但还是从精神自由出发来谈出版自由;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开始从精神领域跨入物质领域,接触客观物质利益,并发现了物质利益的作用;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马克思开始把出版自由与物质利益结合起来考察,并指出社会生活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是对人类怀有强烈信心的现代派作家."大森林三部曲"无疑是我们诠释他这种信心的很好的文本.小说中的大森林、荒野具备了一系列美德,具备了宗教般的对人的精神价值.大自然把这些美德像阳光一样打在主人公艾克的脸上,流进他的心灵里.他毅然放弃了有罪的祖产,从社会转向自然,把森林作为他的情人,以坚韧、谦逊的心情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荒野.艾克以膜拜大自然的方式,完成的这种自我超越和对道德自由、精神自由的追求,折射了现代社会里人们共有的寻找精神家园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卢梭作为启蒙时代激进的思想领袖,敏锐地意识到文明打破了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由.自然状态下人是自由的动物,具有天然的自由.人类进入社会状态的过程就是由自由走向不自由,由平等走向不平等的过程.他试图通过公意把法律和自由联系起来,进行自由社会的建构,进而通过公意演绎其内在道德自由主张.由于其自由理论内含的矛盾,“卢梭是自由最险恶和最可怕的一个敌人”.卢梭自由思想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公私有别;发展非政府组织,在公民与国家间设置缓冲.  相似文献   

8.
自由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在哲学史上,最先把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看成是自由的进展,历史的目的就是实现自由的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他提出了自由作为人类历史的原则和目的的思想,认为“世界历史无疑是自由的进展”。遗憾的是,这个极有价值的观  相似文献   

9.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庄子对自由探讨的立足点是人生的种种困境,其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庄子所处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他所追求的自由的飘摇无根和不可能实现,最终只能归结为一种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故庄子的自由是超越的.庄子认为,自由有有待自由和无待自由也即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之分,他所追求的是后者.在人生困境及解决上庄子指出:(1)人的成心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对立,这可由以"道"观物之法予以消除,其具体途径是"吾丧我"和"莫若以明";(2)命,气和与"道"为一是超越生死困境的三种途径,即把人的生死看作是命和时,把人的存在看成是气之聚散变化,最终通过与"道"为一超越生死;(3)人的绝对自由只能归于道德境界,唯有乘道德以浮游才能解决材和不材皆不可避祸的难题;(4)代表人类文明的智慧和仁义有种种弊端,不可能挽救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唯一出路在于回归自然.庄子在现实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庄子对自由探讨的立足点是人生的种种困境,其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庄子所处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他所追求的自由的飘摇无根和不可能实现,最终只能归结为一种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故庄子的自由是超越的.庄子认为,自由有有待自由和无待自由也即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之分,他所追求的是后者.在人生困境及解决上庄子指出:(1)人的成心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对立,这可由以"道"观物之法予以消除,其具体途径是"吾丧我"和"莫若以明";(2)命,气和与"道"为一是超越生死困境的三种途径,即把人的生死看作是命和时,把人的存在看成是气之聚散变化,最终通过与"道"为一超越生死;(3)人的绝对自由只能归于道德境界,唯有乘道德以浮游才能解决材和不材皆不可避祸的难题;(4)代表人类文明的智慧和仁义有种种弊端,不可能挽救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唯一出路在于回归自然.庄子在现实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