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进一步提升上海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加快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自2003年8月31日开始,上海市人事局启动实施了“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集聚万名海外留学人才来沪工作和创业。2003年8月31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本市实施“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新闻发布会以来,截止今年6月20日,上海市实施“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办公室累计动态发布岗位数3301个,网页点击率达72174人次,收到电邮5685件,已成功集聚2700名海外留学人才来沪工作和创业。从去年9~12月和今年一二季度三个阶段的集聚情况来看,…  相似文献   

2.
《国际人才交流》2007,(5):51-51
上海市第二轮“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主要有3种对象:留学人员、外国专家和港澳台专才,目标是2年时间完成引进1万名高层次海外人才。自2005年12月1日实施以来,截至2007年2月28日,用了1年零3个月时间引进10324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留学人员5217名,外国专家4791名,港澳台专才316名,提前9个月完成预定目标。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使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后,为适应经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上海市2003年以来成功实施“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已经有8万多名留学人才来沪工作和创业,近8万名外国专家在沪工作。  相似文献   

4.
云才 《人才开发》2006,(9):38-38
依托政府各相关部门向海外人才、尤其是回国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提供各式系列化配套服务,精心打造海外人才“一门式”服务平台,上海国际“引才港”服务平台雏形初现。至2005年底,全市共引进留学人员10200多名,其中通过平台完成6500多名。提前完成上海市“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各项指数均创出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5.
在提前9个月完成"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之后,上海今后两年将再集聚一万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外国专家和港澳台专才,以加快上海人才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为加快提升上海市人才国际化水平,集聚更多海外高端人才,落实新一轮"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计划,为上海"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层次智力支撑,推进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建设,9月7日至19日,由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外专局领导带队的上海市海外人才招聘团分别在美国旧金山、纽约、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了3场海外留学人才招聘会.  相似文献   

7.
《人才瞭望》2004,(5):62-63
上海"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势头良好上海市启动"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到目前为止,共推出1612个岗位,收到简历910份,有1600余名海外留学人才来沪工作。为了吸引更多的留学人才来上海工作与创业,上海市人事局通过调研,寻找阻碍"集聚工程"的"瓶颈",制作了聘用合同样本、操作流程说明、政策问答手册等,努力做到为来沪留学人才提供"一条龙"服务;加强与求职留学人才沟通,了解留学人才来沪工作或服务的意愿;主动上门,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搭建信息平台,建立海外留学人才信息库;创新服务手段,实行"一对一"跟踪推荐制度。(费予清)天津出台…  相似文献   

8.
《国际人才交流》2005,(7):43-43
据悉,截止2004年底,在上海工作和创业的海外留学人才达到了5.4万人,占全国的1/3;“九五”以来,上海累计聘请各类海外专家25万人次,常驻上海工作、学习、商贸的境外人士达7万人左右。这些海外人才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引领上海科技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了加大海外人才集聚的力度,进一步推进“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香港专才引进工程的实施,拓展境外培训渠道,提升境外培训质量,上海市不久前召开了上海国际人才交流协会海外联络处主任工作会议。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冯国勤出席会议并发…  相似文献   

9.
《国际人才交流》2008,(3):42-42
2008年,江苏省将全面实施“万名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组团赴美洲招聘高层次人才,举办“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活动;与相关部门联合出台进一步加强对留学回国人民服务的意见,落实留学回国人员各项扶持政策,建立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绿色通道”,完善全省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成立全省留学回国人员联谊会。  相似文献   

10.
《人才瞭望》2008,(1):107-107
今后5年,江苏将采取赴海外集中招聘、组织海外人才江苏行活动、通过海外联络处联系推荐、搭建信息平台引进等方式引进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2008年,该省将在去年初步工作的基础上全面组织实施“万名海外人才引进计划”,集聚全球外脑为我所用,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新江苏提供更好的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贯彻科教兴市主战略,积极落实《上海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行动纲要》的有关工作部署,加快集聚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四个中心”建设紧缺急需的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近日,上海市人事局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启动了“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该计划每年将投入4000万元人民币作为支持留学人员来沪工作、创业的政府专项资助。据悉,浦江计划主要资助新近回国来沪工作和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及团队,主要资助对象为:应聘来上海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工作的留学人员及团队;在上海创办企业的留学人员及团队;来上海讲学或进行咨询的留学人…  相似文献   

12.
《国际人才交流》2009,(11):49-49
为加速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智力优势,以“融全球智力,促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10月24日-25日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来自海内外的4000名代表齐聚金陵,共商海外留学人才归国创新创业大计。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万名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将全面实施今后5年,江苏将采取赴海外集中招聘、组织海外人才江苏行活动、通过海外联络处联系推荐、搭建信息平台引进等方式引进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2008年,该省将在去年初步工作的基础上全面组织实施万名海外人才引进计划,  相似文献   

14.
4月25日,第六届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本届"留交会"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大会共吸引了1016名海外留学人才参会,其中,博士占七成以上,海外留学人才共提交创业创新项目1074个。  相似文献   

15.
记者从7月13日召开的青岛市"443引才工程"推进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青岛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顺利,引进留学回国人才531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3%,此外,有48名急需高层次人才正式落户青岛市。  相似文献   

16.
无锡将实施“530”计划,即在今后5年内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日前从无锡市人事局传出消息,共有3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通过网络报名。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报名者带来的创业项目,将在9月20日前接受初审和专家评审小组评审。为让更多的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加盟无锡的建设,无锡市政府不久前推出了多项扶持政策。该市人事局人才开发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是无锡市“530”计划的第一年,有关部门将按照《关于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对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进行严格的选拔。这次报名参与无锡“530…  相似文献   

17.
《国际人才交流》2005,(5):26-26
为加强和规范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引进,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于2005年4月8日联合发布《关于在留学人才引进工作中界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界定提出了8项条件,并明确了高层次留学人才界定工作遵循的原则:坚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坚持德才  相似文献   

18.
为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分别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提供配套科研经费方面的优惠政策、担任领导职务方面的优惠政策作出相应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2003年5月,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向海内外发出公告新增的149名教授和149名副教授岗位,全部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今后所增高级职称岗位将一律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此举一出台,当即接到421名海内外学者的申请。目前,南京大学面向全球公开招聘的第一批教授名单已经揭晓,经南京大学专业职务聘任委员会综合院系评价结果以及同行专家的意见,并经过投票表决,共有81位教授和117位副教授接受本次聘任,其中有17位来自海外的学者加盟南大,他们分别来自美、日、加拿大、法等国及香港等地的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或公司。作为科技教育人才大市的南京,拥有在校大学生近40万人,南京市每万人所拥有的大学生排全国第一,是北京的2.7倍,上海的3.8倍,高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大职责。因此,随着南京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人才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包括南京大学在内的各大高校近两年来特别注重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从主管南京市留学人员的市留学回国工作站,笔者了解到,近两年通过工作站落户南京的留学人员有一半左右进入了高校。这些海归学者们在南京生活得如何?他们的海外留学背景为他们在南京的工作提供了哪些帮助?他们有没有出现“水土不适”的问题?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访问了几位落户南京的海归教授。  相似文献   

20.
选择到中国工作或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中,既有原来从未到过中国的外籍人士,也有在中国长大后到国外留学工作的本土人才,还有一部分在海外长大的华裔。因为身份和成长环境不同,他们对中国城市工作生活环境的看法和认知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