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庸》所谓“道问学”乃是经典诠释学问题。“尊德性”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宗旨,即在经典诠释中“诚身”。因此,“尊德性而道问学”乃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总纲,即通过“道问学”来实现“尊德性”的目标。(一)“尊德性”宗旨的要领,是“隐恶扬善”并“择善固执”。(二)“道问学”就是在经典诠释中“致知”,具体展开为:1.“尽精微”(学、问、思、辨)以“道中庸”,意指经典本义的理解。2.“温故而知新”,意指经典新义的生成。不仅如此,这里还涉及诠释者的自我主体性的更新,因而具有前主体性的存在论意义。3.徵万事以证经义,意指经典意义的证明。(三)“敦厚以崇礼”则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旨归,意在“鉴往而知来”,指引未来的制度建构。作为诠释宗旨,“尊德性”是其“内圣”方面,“鉴往而知来”是其“外王”方面。  相似文献   

3.
《论语》的文体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的文体源自史官文献中以"王若曰"、"君子曰"为标志的"语"体。以"语"体和"子曰"的形式载录孔子的言论,是为了实现孔子的"立言"理想,并将他归入史官、君子这一文化传统。《论语》继承了《春秋》"微言大义"的话语构建模式,它不具有真理认知的特征,而是通过指示性的陈述,将事实置于各种实际关系之中,从而表达出对事实的态度,也因而显示出个别性、即时性的特点。此外,《论语》还继承了史官"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经典阐释方式,即通过"辞达"缩小自己与神圣文本之间的界限,让意义自我显示出来。《论语》总是通过鼓励学生接近真理,并指示路径,但却从不直接表白最终真理。因此,《论语》的结论具有相对性、主观性特点。指示性源自宗教叙事的启示性,其之所以能成立,在于孔子承继了古代瞽史的话语方式,并被认为是一种"卡里斯马"式的准宗教领袖。《论语》之后,墨子、孟子等学者往往自觉编写这种语录体著作。  相似文献   

4.
提起《猫城记》,人们早已习惯了称它为寓言体小说。但是,一直以来这一文体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本文旨在从寓言体小说的角度重新解读《猫城记》,并试图分析由此而产生出的双重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5.
提起《猫城记》,人们早已习惯了称它为寓言体小说。但是,一直以来这一文体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本文旨在从寓言体小说的角度重新解读《猫城记》,并试图分析由此而产生出的双重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6.
《说林》《储说》是《韩非子》中最具有文学特色的部分,目前对二者的专章研究并不多,且其文体定性存在争议。探究《说林》《储说》中“说”及“说体”源流,辨析“寓言”说、“小说”说、“连珠体”说的得失,认为《说林》《储说》是“说体”文。  相似文献   

7.
《中庸》表面上拒斥极端,主张适度,实则不然。它遵循差异优先于平等的原则,固守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之藩篱,忽视人的平等与联系,推崇人的差异与对立,乃至陷入相互伤害之困境。有鉴于此,新中庸之道秉持平等优先于差异的原则,尊重人与人平等基础上的人性差异,主张勿伤害的底线伦理。在新中庸之道这里,勿伤害既是个人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社会制度的基本正义诉求。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论体系中,《情采》五篇论文体构成,《比兴》五篇论文体修辞,两者之间为五体五用关系。刘勰的文体修辞思想具有以篇章结构为主而兼及章句结构的总体特色。前者意味着文体创作方法,后者意味着语用修词。两者之间的理论、实践之源流关系不应倒置。  相似文献   

9.
苏轼一生虽没有专门的书论著作,但是在他诸多的题跋、札记、随笔等文字材料中却零零散散地体现着他独树一帜的学书心得,这些论述都是他书学思想的具体体现,而在他流传至今的墨迹中也可以明显地找到与其书论相辅相成的影子。本文在他零散的书论语句中提炼出尚意思想、尊古思想、中庸思想、生命思想四个方面,并相应地举出苏轼流传于世的字帖为例证进行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道德思路是:因社会生活的失序即德的问题引发对道的思考;从道中寻找社会之德的根基,道的天性是“自然”,故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或“德”就是“无为”;要体悟自然之道,达到无为之德,需要认识到道与世俗价值观念的相反性,即“反”,同时要做到“返”,即放下对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规范的操持,剥离社会习俗的痕迹,回复到一种无欲无知的纯朴。当然,老子论道既因德起,其目的也还是落实于德。  相似文献   

11.
《国语》的文体源于先秦时期的"语"文献,其史料涵括"国语"和"家语"文献。《国语》是在各国之"语"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它的基本文体形态在各国之"语"中已经奠定。八国之语是编纂者经过缜密遴选的,但由于变例这一编纂方式的存在,《国语》的实际记录远不止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国语》文本呈现对话的文体形态,但比起《尚书》这样的原生态对话文献又有新的发展,应属于次生态对话文献。《国语》的文体结构总体上近于"事语"体,但二者在文本形态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中庸》为个案 ,从宋明道学的视野来观察船山的《四书》诠释。可以认为 :船山读《中庸》说 ,其中以未发说和戒慎说为其核心。船山有关《中庸》的讲法 ,可以说是“接着”程朱讲的 ,但不是“照着”程朱讲的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程朱学派 ,但受到程朱学派的较大影响。船山虽然并不承认自己为程朱学派的一员 ,但顺承程朱《中庸》解说的脉络 ,延续程朱《中庸》诠释的问题性 ,吸取程朱许多的理学观念和诠释学资源 ,同时又针对朱子本人及朱门后学的论点而提出自己的诠释主张。船山的《中庸》解释是明清之际儒学经典诠释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中思想在中国古典审美和人生哲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然而在当代话语体系里,中主要是儒家的适中之意的中,而道家的中却被误解或忽略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历来对道家中不甚合理的解释分不开。《老子》有着守中的思想,关于守中内涵旧有的解释有三种:保持适中、保持虚静、依照法规。保持适中依照法规都不符合老子的思想,保持虚静虽与老子观念相符,但与文意不甚贯通,本文以为守中作守自然之性为优。此外,在自然之性意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庸章句》中的中,理解儒道中的异同,并管窥宋代理学治学门径之一斑。  相似文献   

14.
《尚书》文体对后世的影响与意义是多方面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六体"的文章学地位。"六体"不但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体的生成,而且影响了后世散文创作和文章风格的形成。二是"记言"的史体价值。《尚书》主要汇集记言文献而成,开启了先秦史传文献的"记言"体式,且对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的生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是史传编纂学意义。《尚书》很好地处理了记注与撰述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后世史学著述的轨范。  相似文献   

15.
黎德扬先生文集《谷雨沉思》既是先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与文化感悟,又表现着当代中国普遍性的历史经验与哲学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中庸》全文呈现出一个以"中"为本体,以"诚"为核心,以"内圣外王"为诉求,以"天人合一"为旨归的思想体系.该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其"天人合一"思想正是三代"以德配天"论与汉代"天人感应"论的过渡环节.  相似文献   

17.
《中庸》虽不像《大学》那样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构架,但其前后部分也不像有的学者所说那样矛盾,透析其逻辑结构即可发现,全文呈现出一个以“中”为本体、以“诚”为核心,以“内圣外王”为诉求,以“天人合一”为旨归的思想体系。该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其“天人合一”思想正是三代“以德配天”论与汉代“天人感应”论的过渡环节。  相似文献   

18.
黎德扬先生文集《谷雨沉思》既是先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与文化感悟,又表现着当代中国普遍性的历史经验与哲学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9.
<昭明文选>和<文心雕龙>都对文体加以分类,特别重视诗和赋两种文体.但它们是两部性质不同的书,对文学分类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文心雕龙>作为一部理论著作,重在研究和阐述各类文体的历史发展及创作特征;而<昭明文选>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选本,重点在选出各类文体中最优秀的代表性作品.前者偏重于从文学理论方面去研究文体的类别,而后者则偏重于从文学创作角度区别不同文体.前者以理论为标准,不论作品好坏,只要有理论上的意义,就需要提出来讨论;后者以创作为标准,选出优秀作品,有些文类没有好作品,则可以不选.  相似文献   

20.
以《中庸》系子思作品的传统观点自清以来遭到质疑,疑古派认为该著实为出自秦汉之际的作品,由此造成了儒学史研究中孔、孟之间思想过渡的一段空白。但近些年来新的出土材料支持了传统观点。根据传统文献的记载,并结合新出土材料,可知《中庸》总体上反映了子思的思想。其表述的心性观点,构成了从孔子礼、仁并重的思想过渡到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系统心性论的内在逻辑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