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的生活经历是很独特的.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外度过的,他的大部分作品是用英文写的.小学、中学、大学,林语堂进的都是教会办的学校,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学校当三年英文教师,然后赴美、德留学.1923年回国,自信“对于我们自己的文明之欣赏和批评能有客观的、局外的观察态度(《林语堂自传》)”开始了他借助西方文化反观中国文化的“精神漫游”.1936年赴美写作.海外30年写作生涯,林语堂共完成散文著作36部,其中长篇小说与短篇文学传记十种,散文集9种,学术著作10种,英译中国文学7种.1966年回台湾定居到1976年去世,除完成《当代汉英词典》外,主要作品只有《无所不读文集》.纵观林语堂一生,著作等身.林语堂的《剪拂集》则是他杂文创作的第一个集子,共28篇杂文.多数是政论性的杂文.我们从其若干篇文章中,似乎可以了解到他  相似文献   

2.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从解构主义视角来看,《京华烟云》是一种独特的英文创作,其内容尽含创造性翻译,对中国近现代社会30多年间部分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解构。从本雅明的“纯语言”思想和韦努蒂的异化策略来阐释这部作品的英文传译内容。  相似文献   

3.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从解构主义视角来看,《京华烟云》是一种独特的英文创作,其内容尽含创造性翻译,对中国近现代社会30多年间部分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解构。从本雅明的“纯语言”思想和韦努蒂的异化策略来阐释这部作品的英文传译内容。  相似文献   

4.
以《八月的乡村》奠定其在中国左翼文坛地位的萧军,是一位有着独特艺术风格的老作家。他的文学生涯经历了漫长的五十年的时间,大体上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一九三二年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前,这是他创作的旺盛期。他写下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象《八月的乡村》这样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的作品在内。这些作品  相似文献   

5.
浩然同志是一位勤奋的青年作家。他从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8年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到1963年为止,又先后出版了《苹果要熟了》《珍珠》《蜜月》《新春曲》《杏花雨》等五本集子。这六部短篇小说集共有七十九篇小说(这些小说集并沒有包括他所发表的全部作品),数目是相当可观的。但问題不在于数量的多少,更主要的还是看这些作品是否反映了时代的面貌,表达了时代的精神;是否塑造出  相似文献   

6.
阿历克赛·托尔斯泰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但是在他初登文坛的时候却是一个象征派诗人。从1907年第一部作品《抒情诗集》发表到长篇名作《苦难的历程》和《彼得大帝》问世,他的创作经历过两次重大的转折:第一次从象征主义转变到现实主义,第二次从批判现实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两次转变相继发生在俄国革命史上两个重大事件——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1917年10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他早年在创作方法上的探索,为他日后攀登艺术高峰开辟了道路。从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5,(5):52-55
卡夫卡一生充满着悖论和矛盾,他将写作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卡夫卡的很多作品都是他内心世界的折射投影,即他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形象化。从《美国》《变形记》到《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再到《地洞》,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里面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半开放或封闭的空间,在这些空间里,他们拒绝与外在世界的交流,他们孤独地生存、绝望地存活。从而这些空间场景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象征网络:即卡夫卡的精神世界,从这些空间场景的一系列变化:开放—半开放—封闭—消失,可以勾勒出卡夫卡精神世界和心灵图景的嬗变:《美国》为我们展现卡夫卡广阔的心灵图景,《变形记》隐约透露出卡夫卡对人性不灭的希望和积极的向往;《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等作品中展现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无奈追求,他的精神世界在逐渐放逐与坍塌;《地洞》则表现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毁灭与关闭,至此,卡夫卡永远合上了他的精神世界的大门——他用写作燃尽了最后一缕希望,他的生命旅程也至此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8.
林庚先生是海内外著名的楚辞学专家,他毕生与楚辞结缘,从20世纪50年代出版《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到80年代《天问论笺》问世,楚辞可以说陪伴了他半个多世纪,他的这两部著作凝结了数十年心血,是他潜心探索研究的结晶。  相似文献   

9.
<正>鲁迅,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在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往往成为学生们品味经典和提升素养的重要材料。无论是《孔乙己》《故乡》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鲁迅总能用他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脆弱,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涌现的文学新秀.从一九七七年开始,到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他出版了小说散文集《兵娃》、《姊妹本纪》、《早晨的歌》、《山地笔记》、《贾平凹中短篇新作集》、《野火迹》和《月迹》等,共发表作品三百多篇.他的作品,清新朴实,亲切自然,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这除了在内容方面“洋溢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洋溢着对他所描绘的生活题材、人物的深刻了解和热爱之情”而外,是作品中那些“生动有致、绘声绘色的动人描写”(见本书序).而这些动人描写的  相似文献   

11.
旅美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作《追风筝的人》把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体流浪体验置于阿富汗近30年的历史语境中,用个体流浪经历还原了鲜为人知的阿富汗社会的真实情境。流浪和回归,从精神层面上对应了阿米尔的负罪和救赎,循沿着他流浪和回归的生活轨迹,解读小说中那些虚弱而疲惫的灵魂,可以观照他们的生存状态及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2.
谪居黄州期间 ,苏轼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和接受表现为道德自律 ,走向实践 ;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他根据自己的需要 ,遵循实用的原则 ,把它应用于生存层面。宋代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和贬谪人生的结合是其变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苏轼贬琼期间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成就表现在四方面:尚意论的写作学阐释;淡远诗美理想的完善;峥嵘绚烂风格的再张扬;多元审美情趣的表现及其他。因此,贬琼时期是苏轼文学批评生涯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4.
米兰·昆德拉以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在其一系列小说创作中给予流亡状态下的生命存在以热切关注和深刻思考,以其个人而又社会、生活化以及哲理化的流亡书写叙述了异质文化下身处遗忘与记忆、回归与认同和自我身份纠葛中的生命抗争,揭示和追问了人类生命存在的多重维度和本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清代遣员黄濬流放乌鲁木齐的经历、对西域风情的吟咏及其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16.
自我流放意识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主题。《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树个人自传性质的小说,从这部小说的情节设置、主人公设置和文学语言特点,可以充分显现村上春树的自我流放意识。这种自我流放意识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7.
屈原有着远大的理想与政治抱负,他的壮志理想是和楚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他愿意充当一个马前卒,为楚国的兴盛鞠躬尽瘁。当时的士人阶层被普遍的心理焦虑困扰着,屈原也在所难逃这种心理的焦虑,而且,由于其身份地位壮志理想等各方面的影响,他的这种心理焦虑特别是爱国焦虑要强过一般的人。  相似文献   

18.
治骚者大都从屈原流放考证入手 ,因为屈原流放与屈赋内容紧密相关 ,必须由此理清线索 ,方能窥屈赋之堂奥。本文试图运用当代考古学、历史学、文学、文字学等研究领域中的新观点、新材料对长期争论不休的屈原流放问题进行探讨 ,将相关线索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全面考察 ,以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有关的文学史问题作出合理解释 ,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对于康有为来说,他的政治生涯、诗文创作乃至情感世界都被日本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与日本的恩怨纠葛主要集中在维新变法、流亡海外与晚年寓居三个时期,其中的缘由、结果与影响值得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20.
异化是现代西方文艺展现的重要主题之一。乔伊斯在自传式小说《一位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惟妙惟肖地展示了一个艺术家的异化过程:主人公自我意识的确立、孤独体验到自我流放。由此说明异化导致了主人公与家庭、宗教、学校以及社会逐渐疏离并对立,最后不得不流亡他乡。事实上,在现代的西方社会环境下,异化不但是艺术家成就艺术独创性的重要因素,而且是有着进步意识的艺术家们在处于"道德瘫痪"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走向自我发现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