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指出提高副刊版面的新闻性是高校校报副刊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新闻性与文艺性的有机结合是办好校报副刊的关键;校报编辑对副刊应从内容和版式两个方面进行策划,增强副刊版面的新闻性,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相似文献   

2.
论报纸副刊在当前的境遇与创新空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后,报纸副刊在理念、内容、形态以及数量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一文学副刊裂变为多种周刊,纯文学走向没落,生活味日渐突出,副刊的新闻性大大增强。副刊的这些新交化使得它在报纸的扩张中承担了品牌建设与个性化的重任。与此同时,副刊也承受着来自多媒体的挤压、读者群与作者群的分流等困境,只有进一步找准副刊的定位,提高其操作手段,才能打开副刊的创新空间,提高副刊在媒介竞争中的实力。  相似文献   

3.
校报副刊是校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师生、培养人才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校报副刊的这些功能 ,这就要求副刊进行改革和创新。《绍兴文理学院报》的副刊“风则江畔”经过几年的实践 ,总结出副刊要在“新闻性、功能性、亲近性和品牌性”四个方面入手 ,才能更好地凸现副刊的特殊地位和特有功能  相似文献   

4.
高校校报副刊是校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办好校报副刊,应注重它的思想性、新闻性、文学性,在版面上应坚持图文并茂,同时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编辑、作者队伍.  相似文献   

5.
中国报纸的文艺副刊长期以来都是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出现的,“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是中国报纸副刊百年发展中所逐步确立的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报纸文艺副刊的发展却也日渐式微,甚至开始走向衰亡。在新的传媒时代,报纸文艺副刊这棵老树想要重发新芽,焕发生机,就应当寻找新的生存阵地与多样变通方式,而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给报纸文艺副刊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6.
高校校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报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文艺副刊是突显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文艺创作的园地。本文对高校校报文艺副刊的功能、内容、形式、特色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高校校报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文艺副刊是突显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文艺创作的园地。本文对高校校报文艺副刊的功能、内容、形式、特色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9.
相对独立性是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基本属性。就其形式而言,它有着稳定的版面和固定的出版日期,有自身独特的文体选择,有着自身稳定的撰稿人队伍和读者群体;就其编辑形态而言,主编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来决定文艺副刊的特色,诸如制定编辑工作方针和宗旨、编排栏目、组织稿源和发排稿件。在一般的情况下,它不会受到报纸倾向的制约。民国时期报纸的文艺副刊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现象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作为文化和文学传播的载体,传播着先进的、健康的、积极的文化与情感,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传播。其文艺副刊所刊载的散文、诗歌、杂文、小说、小品、诗配画等作品主要书写了亲情、友情、爱情、故乡情和爱国情等,传递出新中国文学的主流风貌和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转型、受众心理的变化、媒介环境的变迁以及媒体间白热化竞争,报纸副刊在不断探索中,已逐步由传统意义上单一的文艺副刊,发展为内涵和外延都更丰富的"大副刊"。"五四"时期新闻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副刊的革新。这一时期我国报纸副刊突破其文化休闲性质而成为宣传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的阵地。少数民族报纸副刊继承和发展了"五四"时期"四大副刊"的优良传统和办刊精神,发挥了大众文化论坛和进步文化运动组织者的功能。在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报纸副刊更加突出其政策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性,在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共创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消闲性是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基本属性。最初见诸于报端的副刊性质的文字,完全是提供给作者或读者消闲、解闷的。中国第一张文艺副刊《消闲报》,立足于当时文化市场的需求,明确提出了“遣愁、解闷、醒睡、除烦”的办刊宗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消闲性的文艺副刊遭到了全面的否定和批判。报纸文艺副刊既注重消闲性,又不失去文化品位,是一种很高的理想追求,也是始终困扰着编辑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高校校报开辟"大副刊",将新闻性内容纳入副刊版面,强调新闻性与常态性并举,这是"大副刊"办报思路的首要特色;而强化报纸传播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是"大副刊"办报思路的基本原则;艺术性形式方面则力求在"通俗"与"高雅"中做文章,确定版面的风格特征和品位,这是"大副刊"最基本的特性.寻求积极健康的宣传教育内容与新颖完美的宣传教育形式、教育艺术的最佳结合点,是校报"办报育人"的主要宗旨.  相似文献   

14.
校报副刊作为校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文艺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展现着兼具学术气息和青春朝气的大学校园文化特色.校报文艺副刊不应当是其他几个新闻版面的机械延伸,而应当立足校园文化,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栏目;要抓住营建校报网络电子版的契机,协力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报纸文艺副刊的学院派文化特色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有学术气象、文化意味、学院气息是中国现代报纸文艺副刊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中国现代报纸副刊的出版过程中,学院派知识分子的执掌、大学学生的积极参与成就了它们的学院派文化特色。对学术活动的关注和对学术思想的启蒙则体现了中国现代报纸文艺副刊对学术繁荣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一个新的视角,即从新闻理论原则入手,从真实性、客观性、典型性、时效性、传播性等方面阐发杜甫诗歌的新闻价值、实践意义及深远影响,认为杜诗达到了文学、历史和新闻的统一之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家,其散文由于表现主题的丰富多彩而受到读者的喜爱。朱自清“文艺性”散文的主题表达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总之,朱自清的文艺性散文不仅展示了精微广大的世界,而且折射出其思想的幽微复杂。  相似文献   

18.
从三十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看京派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学史既有的研究成果一般性地说明了<大公报>"文艺"副刊(1933-1937)是三十年代京派文学的重要阵地,新闻史尚未藉重这一个例来丰富<大公报>办报思想的说明.本文试图做一些补缺工作,即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角度将<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作出共相对应的梳理,阐明两者都分享着共同的社会与思想资源.着重评述京派文学基植于思想自由,并由"人性论"与"距离说"所涵盖的艺术特征,从而揭示其自由主义文学标本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一个好的标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再创作,它甚至可以吸引一部分对文章内容不感兴趣的受众仔细阅读文章。本文选择《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进行研究,希望以此为引子,分析副刊中标题修辞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台湾解禁后,报纸文艺副刊为因应台湾社会变迁,在编辑形态上对大众文化有远比既往更多的注意。轻薄短小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艺副刊的主流,偏重轻松逗趣的生活主题以迎合读者。这种读者导向的文艺副刊,台湾学者称之为大众副刊。解禁初期台湾社会环境因素与文艺副刊之间的关联互动表现为:政治松绑降低文艺副刊传播影响力;文艺副刊运作市场化,经济衰退使文艺副刊直面适者生存的市场机制;文艺副刊成为消费社会下的大众文化商品;传播技术手段的升级改变文艺副刊读者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